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菜園”“果園”裏的好光景

發布時間:2023-02-01 10:2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統籌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觀光農(nong) 業(ye) ,是以農(nong) 業(ye) 自然資源為(wei) 基礎,以農(nong) 業(ye) 文化和農(nong) 村生活文化為(wei) 核心,通過規劃、設計與(yu) 施工,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嚐、購物、習(xi) 作、體(ti) 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新型農(nong) 業(ye) 與(yu) 旅遊業(ye) 相結合的生產(chan) 經營形態。

  目前,中國各地正積極發展觀光農(nong) 業(ye) 。從(cong) 東(dong) 北平原到嶺南大地,從(cong) 魚米之鄉(xiang) 到塞上江南,觀光農(nong) 業(ye) 正在催生鄉(xiang) 村“美麗(li) 經濟”,廣袤大地的生態更美、環境更靚;越來越多的田園風光變成好招牌、秀美鄉(xiang) 村化身“聚寶盆”,“菜園”“果園”裏呈現一派好光景。與(yu) 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也在暢遊鄉(xiang) 村田園牧歌的風景中找到了心中的那份“鄉(xiang) 愁”。

  “‘年年有魚’才能‘年年有餘(yu) ’”

  “捕魚咯!”魚把頭號子聲傳(chuan) 來,千米巨網應聲收起,不一會(hui) 兒(er) ,冰麵上堆起一座座“魚山”,這是查幹湖冬捕的奇觀。

  選址、鑿冰、布網,馬拉絞盤……綿延千米的巨網,在漁獵人的合力協作下破冰而出,“萬(wan) 尾鮮魚冰上勁舞”的景觀驚豔眾(zhong) 人。

  位於(yu) 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ei) 的查幹湖是中國知名淡水湖之一。這裏漁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迄今保留著北方少數民族最原始的捕魚方式。近年來,查幹湖大力發展觀光農(nong) 業(ye) ,讓冬捕成為(wei) 當地旅遊的金名片,吸引遊客前來觀賞。

  每年整個(ge) 查幹湖“冬捕季”持續約2個(ge) 月,2022年冬捕的目標是300萬(wan) 斤左右,預計接待遊客10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9億(yi) 元。魚肥了,人富了,“年年有魚”“年年有餘(yu) ”。

  上世紀70年代,查幹湖上遊斷流,幾近幹涸。由於(yu) 當時漁民缺乏保護意識,捕魚作業(ye) 用的都是密密的小眼網,湖中魚群數量逐年減少,漁業(ye) 難以為(wei) 繼。

  意識到問題的嚴(yan) 重性後,當地下決(jue) 心改善生態環境,讓查幹湖重現綠水青山。政府在查幹湖附近不僅(jin) 設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在保護區內(nei) 種植荷花、蒲草、蘆葦,並在周邊退耕後實施還林、還草、還濕。

  “經過多年努力,查幹湖的水漸漸清了,周邊環境也越來越好。”查幹湖旅遊經濟開發區宣傳(chuan) 中心主要負責人說,“這也給我們(men) 發展觀光農(nong) 業(ye) 打下了基礎。”

  為(wei) 了實現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遊相得益彰,當地一方麵打造冰雪文化牌,推廣一批“觀冬捕、品魚宴、享民俗”冰雪旅遊主題產(chan) 品,進一步促進旅遊消費。另一方麵探索冰雪文創牌,推進具有地域特色、冰雪特色文化創意產(chan) 品和旅遊商品的研發生產(chan) 推廣,把冷資源變成熱經濟。

  查幹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要負責人說:“這兩(liang) 年我們(men) 的漁民把細眼小網改成寬眼大網,抓到小魚就放回湖裏,配合科學計劃投苗,進行可持續養(yang) 殖,實現‘年年有魚’。”

  “‘年年有魚’才能‘年年有餘(yu) ’!現在,查幹湖不單靠賣魚賺錢了。我們(men) 正不斷探索打造生態旅遊新模式,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供給,為(wei) 遊客帶來更多不同體(ti) 驗。”查幹湖旅遊經濟開發區宣傳(chuan) 中心主要負責人說。

  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走鄉(xiang) 村綠色發展之路,發展觀光農(nong) 業(ye)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成就也令人驚喜。

  駕車到安吉縣餘(yu) 村,入眼是一片綠的海洋:起伏的山、流動的水、搖曳的竹,披翠盈碧。連綿起伏、深淺不一的綠,恰似層層湧動的浪,迸發著勃勃生機。沿村道漫步一會(hui) 兒(er) ,便能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旁,“世界最佳旅遊鄉(xiang) 村”的標誌閃閃發光。

  就在10多年前,這裏靠開礦采石發展經濟。“村民腰包鼓起來了,生態環境卻惡化了,煙塵籠罩、汙水四溢成為(wei) 困擾群眾(zhong) 的大問題。”回憶往昔,餘(yu) 村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俞小平不勝唏噓。

  要“錢袋子”還是要“綠葉子”?在抉擇的十字路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指明了方向。“要讓綠色家底帶來更多民生紅利。”俞小平說,10多年來,餘(yu) 村堅持不懈地對礦山複墾複綠,並大力發展第三產(chan) 業(ye) ,形成了可遊可賞、亦耕亦采的新型鄉(xiang) 村生態經濟,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現在,好生態成為(wei) 越來越多鄉(xiang) 村發展觀光農(nong) 業(ye) 的底氣。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前順村坐落在烏(wu) 江邊,如詩如畫的百裏烏(wu) 江畫廊成為(wei) 其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資源優(you) 勢;湖南省祁陽市潘市鎮陶家灣村,通過禁伐山林、保護生態,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四川省隆昌市古宇村依托豐(feng) 富的水利資源和美麗(li) 的自然環境,不斷豐(feng) 富鄉(xiang) 村旅遊業(ye) 態,由小漁村變為(wei) 現代旅遊新村……

  “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在鄉(xiang) 村辦一場“音樂(le) 會(hui) ”是什麽(me) 情景?

  2022年11月19日,在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一場由抖音公益與(yu) 抖音生活服務聯合發起的主題為(wei) “上饒好風光,DOU是好鄉(xiang) 音”的公益音樂(le) 會(hui) 在線上線下同步展開。

  上饒市全域旅遊發展中心主任謝華傑出場,向音樂(le) 會(hui) 觀眾(zhong) 介紹上饒好風光。此外,現場還設有非遺體(ti) 驗區和美食區。非遺傳(chuan) 承人戴開祥邊製作邊講解了甲路紙傘(san) 的曆史,篁嶺“曬秋大媽”汪杏花為(wei) 大家製作了汽糕等特色美食,引發直播間網友圍觀。最終,300餘(yu) 萬(wan) 人次觀看了這場音樂(le) 會(hui) ,直播間賣出超25萬(wan) 元文旅商品。

  篁嶺古村依山勢而建,全村有100多棟古徽州民居,黛瓦白牆,飛簷拱門,全部被村子周邊山體(ti) 上的樹木所掩蓋。古村的中間是一條約千米長的街道,當地人稱之為(wei) “天街”。因為(wei) 古村常會(hui) 被山間的濃霧籠罩,時隱時現的街道猶如傳(chuan) 說中的“天上街市”。

  篁嶺以“曬秋”聞名。“曬秋”是農(nong) 業(ye) 文明“秋收冬藏”之中的一環,農(nong) 作物收獲後進行晾曬,以便長久儲(chu) 存。深秋的篁嶺,天高雲(yun) 淡,秋風送爽。陽光把曬樓喚醒,家家戶戶齊刷刷開始“曬秋”,地裏種的、山上長的、樹上摘的,黃菊、豆角、茄子、苞米、黃豆、芝麻、番薯、油茶籽,一起鋪在曬架上。有人家在曬盤上用鮮紅的辣椒、澄黃的稻穀拚成巨幅圖樣,與(yu) 別樣的古民居交相輝映。這“曬秋人家”的溫馨畫麵搭配梯田花海,構成一幅壯觀多彩的巨畫,撩人心魄。

  誰能想到,這座靜謐古村,也曾一度麵臨(lin) 人走屋空半空心化的窘境。是觀光農(nong) 業(ye) 改變了村子的命運。

  2009年,婺源縣投資1200萬(wan) 元建設移民新村,對篁嶺村的320名村民實施整體(ti) 搬遷,總投資6億(yi) 多元的篁嶺旅遊開發項目隨之啟動。

  篁嶺村引入旅遊公司,對篁嶺村進行統一的規劃建設、風貌修繕,讓有手藝、有特長的村民展示“曬秋”、當地手工藝等,使古村重現炊煙嫋嫋的景象。目前在公司工作、承租經營的村民有150餘(yu) 人,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wan) 元以上。村民還參與(yu) 到開發運營中,公司流轉周邊的梯田,統一規劃種植,打造農(nong) 業(ye) 觀光園。而篁嶺景區周邊曉容、前段、栗木坑、篁嶺新村等村莊搭上“順風車”,百餘(yu) 家農(nong) 戶從(cong) 事農(nong) 家樂(le) 經營,戶均年增收15萬(wan) 元。

  “以前年輕人在省外打工,一年也掙不到多少錢,後來聽說家鄉(xiang) 開發了便回來了。現在他們(men) 和我們(men) 一樣,在家實現了‘零距離就業(ye) ’。晾曬農(nong) 作物也能有收入,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頭戴紅色頭巾、身穿格子圍裙的“曬秋大媽”汪杏花說,“日子越過越好,現在比以前開心多了。”

  近年來,鄉(xiang) 村文旅日益成為(wei) 觀光農(nong) 業(ye) 的重要一環。此外,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新媒體(ti) 手段宣傳(chuan) 鄉(xiang) 村的風土人情、田園風光,也成為(wei) 各地鄉(xiang) 村吸引遊客的重要方式之一。

  廣西壯族自治區東(dong) 漓古村位於(yu) 靈川縣大圩鎮潮田河畔,距桂林市區19公裏。2022年7月中旬,借助數條古村村民拍攝漓江傳(chuan) 統捕魚方式的短視頻“東(dong) 風”,這個(ge) 村子在抖音上火起來了。

  “我們(men) 參加了由廣西旅遊協會(hui)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創新發展中心、抖音共同主辦的‘廣西DOU是好風光’新媒體(ti) 宣傳(chuan) 項目。”東(dong) 漓古村市場銷售總監陳湘川說,“當時獲得的關(guan) 注量很驚人。我們(men) 一個(ge) 村民用沒有幾個(ge) 粉絲(si) 的號隨手發了個(ge) 古法漓江竹簾圍魚的短視頻,單條播放量竟然有100多萬(wan) 次。”

  “今年開始,我們(men) 把宣傳(chuan) 重點放在以抖音為(wei) 代表的網絡短視頻和直播上。”陳湘川說,“以內(nei) 容的受歡迎程度為(wei) 判斷標準,我們(men) 發現原來圍繞漓江傳(chuan) 統船家生活的視頻是一個(ge) 很好的賣點,這對我們(men) 後麵的爆款產(chan) 品研發很有啟發。”

  “廣西DOU是好風光”通過推動商家自運營、達人運營、商家自播等方式助力古村文旅,利用短視頻、直播形式推介當地文化與(yu) 自然風光。截至2022年共計吸引178名短視頻達人產(chan) 生投稿,短視頻總曝光量超4000萬(wan) ,爆款產(chan) 品已售出1萬(wan) 多份。

  對此,陳湘川感慨道:“沒想到通過新媒體(ti) 宣傳(chuan) 觀光農(nong) 業(ye) 會(hui) 對村子的經濟發展有這麽(me) 大的拉動。現在,觀光農(nong) 業(ye) 在東(dong) 漓古村不僅(jin) 帶動了100多人的鄉(xiang) 村就業(ye) ,還明顯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鄉(xiang) 愁”是送給“新村民”的禮物

  “‘新村民’真是太喜歡我們(men) 這裏的土貨了,就在前兩(liang) 天,我一天收到了40萬(wan) 元的訂單。”

  元旦以來,梅娉豔一直在自己的“梅姑娘鄉(xiang) 村市集”上忙碌著。來自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烏(wu) 石鎮舒溪村的太平湖魚、土雞蛋、火腿肉源源不斷地搬上了都市人的餐桌。

  梅娉豔返鄉(xiang) 創業(ye) 多年,在自己的家鄉(xiang) 舒溪村將爺爺的宅基地改造成了民宿“梅姑娘的院子”。舒溪村位於(yu) 太平湖畔,是一個(ge) 安靜的湖畔村莊。有了“梅姑娘的院子”,這所原本沉寂的舒溪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村民’,他們(men) 經常一來就住多日。

  這些“新村民”來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留戀於(yu) 舒溪村的山水,來這裏尋找心中的那份‘鄉(xiang) 愁’,更對這裏綠色健康的土貨著迷。用心的梅娉豔並不滿足於(yu) 民宿,依托舒溪村以及黃山區豐(feng) 饒的物產(chan) ,創立了“梅姑娘鄉(xiang) 村市集”品牌,整合設計鄉(xiang) 村農(nong) 產(chan) 品,以“民宿+客人+村民”模式,為(wei) 村民拓寬土特產(chan) 銷售渠道。

  梅娉豔和她的丈夫韋東(dong) 傑把每一份訂單都看成是一份“鄉(xiang) 愁”,是送給“新村民”的禮物。他們(men) 為(wei) 這些土特產(chan) 設計獨特的年禮包裝,韋東(dong) 傑還親(qin) 手為(wei) 每一份訂單書(shu) 寫(xie) 祝福語,“發大財”“要健康”等樸素直白的祝福語,讓這些土貨帶著舒溪村民滾燙的祝福,送到“新村民”的手中。

  近年來,以“尋找鄉(xiang) 愁”和體(ti) 驗田園生活為(wei) 代表的觀光農(nong) 業(ye) 進入快速發展期,並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為(wei) 目標。一座座田園變身“樂(le) 園”,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帶火”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成為(wei) 致富路上的“好風景”。

  挑扁擔、推獨輪車運糧、圈套大鵝……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仙姑村,融合農(nong) 事體(ti) 驗與(yu) 農(nong) 耕文化的鄉(xiang) 村旅遊項目總能激起遊客陣陣歡笑。帶城市裏長大的孩子體(ti) 驗農(nong) 事、了解農(nong) 耕文化,“補上缺失的一課”,這是許多參與(yu) 鄉(xiang) 村旅遊家長的初衷。這些本真的鄉(xiang) 土氣,正是鄉(xiang) 村旅遊的魅力所在。每逢節假日,到仙姑村來品嚐當地美食的人絡繹不絕,茅山老鵝、野山菇、地皮菜等特色美食最受歡迎。

  浙江省杭州市臨(lin) 安區著力挖掘鄉(xiang) 間土菜,打造出臨(lin) 安旅遊十大鄉(xiang) 村宴席。“我們(men) 要把民間原有的土菜挖掘出來,這些菜要夠‘土’,要有老底子的味道。”臨(lin) 安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ti) 育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每一道特色菜品的背後,都有一段民俗記憶,這些食物是鄉(xiang) 村曆史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客人在品嚐時,不僅(jin) 是消費者,也成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的參與(yu) 者。

  安徽省宣城市楊柳鎮利用本地適合向日葵生長的環境優(you) 勢,將鎮裏大興(xing) 路兩(liang) 側(ce) 34畝(mu) 的征而未用土地進行平整,把原先雜草叢(cong) 生的土地用挖機、旋耕機將雜草清除。土地平整結束後種下向日葵,成長後的向日葵向陽而生,遍布在小鎮的主幹道兩(liang) 側(ce) 。向日葵花海吸引了宣城市及周邊縣市的遊客,在向日葵盛開期間,來打卡的遊客2萬(wan) 餘(yu) 人,打響了“煙羽楊柳、向陽而生”的美麗(li) 名片。(楊俊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