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春節消費展現中國經濟韌性與活力

發布時間:2023-02-01 10:22:00來源: 人民日報

  春節消費火熱,折射出我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展現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

  我國消費市場韌性強、潛力大,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的總體(ti) 態勢沒有改變,消費“壓艙石”作用仍會(hui) 顯現

  不斷增加高質量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有效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

  年貨大集熱鬧非凡,人們(men) 趕集市、辦年貨;美食街、民俗街遊人如織,熱騰騰的煙火氣回來了;直播間裏人氣旺,各式各樣的商品吸引消費者下單……春節假期,消費市場加速回暖,既營造出濃濃的年味,也激揚著澎湃的發展動能。

  節日消費是觀察中國經濟韌性與(yu) 活力的一扇窗口。數據是消費市場的直觀反映:2023年春節檔國內(nei) 電影票房為(wei) 67.58億(yi) 元,同比增長11.89%;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nei) 旅遊出遊3.08億(yi) 人次,同比增長23.1%,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3758.43億(yi) 元,同比增長30%;全國消費相關(guan) 行業(ye) 銷售收入與(yu) 上年春節假期相比增長12.2%……透過一個(ge) 個(ge) 數據,我們(men) 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春節消費的紅火態勢。從(cong) 規模上看,線下與(yu) 線上“比翼齊飛”,實物與(yu) 服務供銷兩(liang) 旺;從(cong) 結構上看,健康類、智能類產(chan) 品熱銷,文旅消費漸旺。春節消費火熱,折射出我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展現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

  消費多年來已成為(wei) 我國經濟增長主引擎,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段時間以來,受疫情等因素衝(chong) 擊,消費市場明顯承壓,一些消費需求受到抑製。但應該看到,我國消費市場韌性強、潛力大,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的總體(ti) 態勢沒有改變,消費“壓艙石”作用仍會(hui) 顯現。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you) 化調整,消費需求加速釋放,接觸式服務業(ye) 相關(guan) 消費場景不斷開啟,加快恢複和擴大消費的積極因素增多。春節作為(wei) 闔家歡聚的傳(chuan) 統節日,也是各種消費需求集中釋放的一個(ge) 時間段。14億(yi) 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內(nei) 需市場,加上春節吃住行遊購娛等需求顯著增長,帶動節日經濟不斷升溫。這也是消費保持恢複態勢的有力印證。

  消費紅火,也得益於(yu) 政府和市場“兩(liang) 隻手”協同發力。近期,多地密集發放各類消費券,涉及餐飲、文旅、家電、汽車等領域。實實在在的實惠,有效激活了消費市場,提振了消費需求。與(yu) 此同時,廣大企業(ye) 與(yu) 商戶在優(you) 化供給上下功夫。民生商品保供增質,滿足消費需求;促銷活動適時推出,吸引顧客消費;文化、時尚、休閑等業(ye) 態有機融合,打造全新體(ti) 驗……如今,居民消費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特點,在產(chan) 品和服務上下足功夫,不斷挖掘新的增長點,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得到滿足,企業(ye) 也才能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節日經濟紅火是消費市場恢複的生動縮影。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將“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作為(wei) 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出要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進一步激活消費“一池春水”,需要多措並舉(ju) 、統籌兼顧。比如,在增強消費能力方麵,多渠道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同時可以考慮適當增加消費信貸;在改善消費條件方麵,針對住房、汽車、服務性消費等領域存在的一些限製性措施,完善消費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yang) 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ti) 育服務等消費;在創新消費場景方麵,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提升消費體(ti) 驗,鼓勵傳(chuan) 統商貿流通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市場與(yu) 平台企業(ye) 加強合作,利用新技術新應用豐(feng) 富購物體(ti) 驗。不斷增加高質量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有效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就能讓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出來。

  新春“購物車”,滿載著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發著消費市場的活力。瞄準消費新需求、新動向,從(cong) 供需兩(liang) 端持續發力,必能推動消費市場持續回穩向好,有效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石 羚)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