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戲劇批評如何“硬氣”起來

發布時間:2023-02-02 10:13:00來源: 光明網

  彭 俐

  你問:戲劇為(wei) 何無批評?為(wei) 何總是說好話?

  我來告訴你原因,你不用去看戲,隻須去看看戲的人,看他們(men) 的戲票是從(cong) 哪兒(er) 來的。

  一般寫(xie) 戲劇評論的人,大都沒辦法靠寫(xie) 劇評而謀生。說不好聽的,他們(men) 自己連掏錢買(mai) 戲票都要皺眉頭。上一點兒(er) 檔次的劇院,票價(jia) 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幾張戲票,就把劇評人的月工資花光了!

  要寫(xie) 劇評,就得看戲,而且得大量地觀看各類戲劇作品,常年不斷地觀摩、鑒賞,積累審美體(ti) 驗,而後才有可能具有相當的專(zhuan) 業(ye) 眼光和水準,也才談得上劇評家的資質。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問題就出現了。

  那些具有寫(xie) 作欲望、有個(ge) 人興(xing) 趣的人,苦於(yu) 腰包不鼓,就隻能鼓起勇氣,向各個(ge) 戲劇演出團體(ti) 要票。而戲劇演出票不多,如今更講市場效益,獲得不費一文的贈票越來越不容易,蹭戲的行情也就大不如前。

  況且演出方“賞賜”一些贈票的用意明顯,而手持贈票入場觀劇者心知肚明。在這樣一種尷尬的情況下,你讓寫(xie) 劇評的人如何做人,又如何作文?

  戲劇無批評,這看似是戲劇藝術評論者的態度或技術問題,實為(wei) 戲劇藝術的生態環境問題。

  你讓一個(ge) 鼓起勇氣要票的人來鑒賞、評論戲劇,本身就顯得錯位嚴(yan) 重,而你繼而要求其挺起腰杆,說出一些十分硬氣的橫話——批評劇作的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這可能嗎?

  唯一的可能,就是蹭票的人有理,至少他自覺有理,六親(qin) 不認地狠下一顆心來,從(cong) 而“圓活臉兒(er) 一抹,變成長活臉兒(er) ”,在戲劇經理、製片、導演、主演都在的作品研討會(hui) 上,在眾(zhong) 目睽睽之下,對其作品的短缺之處、硬傷(shang) 之瑕,毫不留情,及至撰寫(xie) 評論文章時,也還是不依不饒,秉筆直書(shu) 其過,仿佛不共戴天似的與(yu) 之叫板。其實,在堂·吉訶德的麵前,隻有風車,沒有真正的敵人,但劇評家怎麽(me) 能沒有一點兒(er) 脫俗的理想呢。類似這樣的“不端”行為(wei) ,本人就曾有過幾次,後來年事漸長,閱曆增多,氣血已經不再旺盛,而底氣卻明顯不足,也就不再敢如此決(jue) 絕、造次了。況且,入行既深,交往也頻,戲劇界的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大家都是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發表評論的時候也就更加小心謹慎,生怕得罪了哪方神聖,或是誤傷(shang) 了哪位好人。總之,當年的愣頭小子,最終,也還是回歸市俗,不講批評的話。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這樣的心態用在戲劇評論這個(ge) 領域,到底對不對。但是,要想衝(chong) 破這個(ge) 人情世故的藩籬,還真不是說到就能做到,而且很難做到。中國古典戲劇評論家和西方戲劇評論家的處境,或許比我們(men) 好一些,他們(men) 或獨立於(yu) 戲劇藝術界,或本身就屬於(yu) 劇院、戲班,他們(men) 自身,就是獻給偉(wei) 大戲劇藝術的最好的禮物,譬如李漁、翁偶虹,又譬如萊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因此,不存在“送禮”不“送禮”的問題。

  [ 責編:董大正]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