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漫漫星空,探索未有窮期

發布時間:2023-02-03 09:47:00來源: 人民日報

  依托中國天眼(FAST),國家天文台銀道麵脈衝(chong) 星巡天項目團隊在短短3年內(nei) 發現了520顆脈衝(chong) 星,改變了我國在脈衝(chong) 星搜尋與(yu) 研究領域過去長期沒有話語權的局麵。目前,團隊核心成員有15人,平均年齡31歲。

  老舊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摞厚厚的文獻,攤開的筆記本寫(xie) 得密密麻麻,10多把椅子散放著……會(hui) 議室裏,一場激烈的討論剛剛結束。

  “脈衝(chong) 星搜尋工作是以秒來計算的……”在國家天文台一間陳設簡陋的辦公室裏,銀道麵脈衝(chong) 星巡天項目團隊負責人韓金林研究員緊盯著電腦屏幕說。前不久,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揭示了銀河係星際介質前所未見的細節。他們(men) 在搜尋銀河係內(nei) 脈衝(chong) 星的過程中,同步記錄了星際介質的譜線數據,揭示出銀河係內(nei) 中性氫氣體(ti) 的精致結構和電離氣體(ti) 的彌漫特征;還測量了大量暗弱脈衝(chong) 星的法拉第效應,顯現出銀河係內(nei) 大範圍的磁場特征;新證認出兩(liang) 例超新星爆炸的遺跡。這些研究結果對理解銀河係內(nei) 的星際生態循環有重要意義(yi) 。係列論文於(yu) 2022年12月10日作為(wei) 特別專(zhuan) 題發表在我國綜合國際期刊《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 天文學》上。

  用中國望遠鏡做出的原創性成果,呈現在中國的學術期刊上

  脈衝(chong) 星是大質量恒星死亡後的殘骸,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磁場最強、自轉最快、相對論效應最顯著的天體(ti) ,是研究宇宙極端環境下物理規律的理想實驗室。脈衝(chong) 星的發現和研究,是國際上大射電望遠鏡的關(guan) 鍵科學目標之一。

  1968年首次發現脈衝(chong) 星後的50餘(yu) 年間,全世界一共發現3300多顆脈衝(chong) 星。由於(yu) 大型望遠鏡和專(zhuan) 業(ye) 人才的稀缺,中國在脈衝(chong) 星的搜尋與(yu) 研究方麵起步較晚。

  2016年,隨著FAST的建成,這種狀況得以扭轉。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科學家累計發現約720顆脈衝(chong) 星,其中大部分是韓金林帶領的團隊發現的,包括一批最暗弱的脈衝(chong) 星、挑戰當代銀河係電子分布模型的大色散量脈衝(chong) 星等。

  2020年10月初的一天,韓金林遇到《天文和天體(ti) 物理學研究》執行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汪景琇,興(xing) 奮地分享了最新成果:“我們(men) 團隊已經發現了100多顆脈衝(chong) 星!”汪景琇聽了很振奮,當即約稿:“把成果論文發表在咱們(men) 刊物上吧!”

  “論文寫(xie) 作就持續了好幾個(ge) 月,其間經曆數百遍修改,光用於(yu) 期刊封麵的那幅圖,就改了幾十遍。”團隊成員、博士生景威聰說,“脈衝(chong) 星發現數目在不斷刷新,我們(men) 發表的隻是這篇論文被期刊接受那天脈衝(chong) 星的發現數。”

  “在印刷的前一天下午,韓老師還加了一幅圖,以便讓讀者更直觀地感知新發現。”《天文和天體(ti) 物理學研究》編輯部主任溫亞(ya) 媛說,“這是用中國望遠鏡做出的原創性成果,他要力求完美地呈現在中國的學術期刊上。”

  2021年5月,銀道麵脈衝(chong) 星巡天項目的首篇論文在《天文和天體(ti) 物理學研究》上發表。“我們(men) 正在進行的銀道麵脈衝(chong) 星快照巡天項目,是銀河係係統性搜尋首次進入到微央斯基量級的深水區,超越國際其他巡測靈敏度一個(ge) 量級。”汪景琇說,“這篇論文是將優(you) 秀科研成果發表在中國學術期刊上的表率。”該論文此後獲得中國科協第六屆優(you) 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的優(you) 秀論文獎。

  澳大利亞(ya) 科學院院士曼徹斯特對論文給予高度評價(jia) :“銀道麵脈衝(chong) 星巡天項目僅(jin) 觀測了可觀測天區的一小部分,就將已知毫秒脈衝(chong) 星的數量增加了近10%,這是一個(ge) 了不起的成就。”

  團隊協作,探索快照模式,大幅提高觀測效率

  “這些成果是團隊一起摸爬滾打做出來的。”韓金林感慨道。

  傳(chuan) 統的望遠鏡觀測模式一般是一個(ge) 點一個(ge) 點地觀測。FAST安裝了19個(ge) 接收機,意味著同一時刻可以把天上19個(ge) 位置上任何星體(ti) 發出的信號都記錄下來。“我們(men) 在此基礎上突破創新,采用了更高效的觀測模式,即快照模式。這19個(ge) 接收機仿佛19隻凝視星空的眼睛,通過快速微調望遠鏡,讓‘眼睛’略微轉動,把一整塊天區全部覆蓋,大幅提高觀測效率。”韓金林說。

  為(wei) 了測試快照模式,並驗證銀道麵脈衝(chong) 星巡天項目的可行性,2019年3月17日,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王陳等6人趕赴1700多公裏之外的深山——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氹,FAST就坐落於(yu) 此。

  “FAST的接收麵積相當於(yu) 30個(ge) 標準足球場,沿著望遠鏡走一圈大約1.6公裏。”王陳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我們(men) 一定要用好它!”

  觀測試驗分為(wei) 3個(ge) 小隊:一隊由高旭陽和侯立剛負責19波束分布測試;二隊由王陳和孫京海負責快照模式控製的測試;三隊由王鵬飛和王濤負責脈衝(chong) 星數據處理流程開發。當晚,第一次觀測試驗開始。按照事先計算的結果,如果19波束排布圖準確,那麽(me) FAST的第十八個(ge) 波束應該能看到一顆明亮的脈衝(chong) 星,結果一無所獲,加之試驗時間有限,大家頓感壓力巨大。

  經過緊張的複核,仔細檢查每一行代碼,最後發現是接收機轉動方向與(yu) 預期相反導致的。大家立即改正程序,展開第二次測試。3月21日下午,大家屏息凝神,等待觀測結果。一條條明亮的脈衝(chong) 清晰出現在電腦屏幕中央,“看到了,看到脈衝(chong) 星了!”這是項目組第一次利用FAST觀測到脈衝(chong) 星,所有人心中都充滿了無限自豪。

  為(wei) 了配合一隊、二隊的進度,三隊幾乎不眠不休開發軟件,全力為(wei) 快照觀測模式下的數據處理提供基礎程序,並為(wei) 後續搜尋工作做準備。這3個(ge) 小組相互獨立又高度協作,幾天內(nei) 就完成了測試任務。數據表明,觀測同樣麵積的天區並達到相同的靈敏度,快照模式僅(jin) 需21分鍾,傳(chuan) 統的跟蹤觀測模式則需要40到60分鍾。

  “一個(ge) 看似不起眼的小錯誤都可能帶來大麻煩。”韓金林說。他搭建了一個(ge) 脈衝(chong) 星搜尋流水線,把用於(yu) 搜尋的各個(ge) 模塊都串聯起來,以實現全自動化搜尋脈衝(chong) 星的目標。脈衝(chong) 星搜尋需要遍曆所有可能的色散量,幾個(ge) 月後,團隊突然發現,搜尋結果中少了一批脈衝(chong) 星。經過排查,最終發現是早期的一個(ge) 模塊中,有一行程序少了一個(ge) 逗號。修改這個(ge) 錯誤後,項目組不得不將之前幾個(ge) 月的海量數據重新處理,否則就會(hui) 遺漏大量的脈衝(chong) 星。

  吃苦耐勞,爭(zheng) 分奪秒,實現搜尋工作持續迭代

  “十小時工作製”,韓金林常對團隊裏的年輕人這樣說。實際上,韓金林付出的精力遠不止於(yu) 此。“韓老師經常工作到半夜一兩(liang) 點,第二天一大早又來辦公室,幾乎全年無休。”博士生王濤說。

  受韓金林的影響,項目組的年輕人也是早來晚走,有時幹脆睡在辦公室裏。“有一次大年初一,微信群裏還在討論任務。半夜一兩(liang) 點微信群裏還有新消息,更是常事。”博士生周德江說。

  2019年9月,為(wei) 了取得階段性成果,韓金林帶領學生處理FAST調試數據,力求在較短時間裏能有更多發現。當時項目組已觀測了五六十個(ge) 天區,每個(ge) 天區都能產(chan) 生幾千甚至上萬(wan) 個(ge) 脈衝(chong) 星候選體(ti) 的圖片,但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幹擾信號。由於(yu) 早先國際版人工智能打分程序對幹擾剔除不夠充分,隻能人工進一步篩選出真正的脈衝(chong) 星信號。

  同學們(men) 輪番上陣,24小時連軸轉,硬是在3天內(nei) 從(cong) 20多萬(wan) 張圖片中把20多顆優(you) 質的脈衝(chong) 星篩選出來了!“真是沙裏淘金,長時間緊盯電腦屏幕,眼睛又澀又酸。”團隊成員顏一說,但看到20多顆優(you) 質脈衝(chong) 星,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

  國外現有程序是按照特定望遠鏡參數設置的,並不適用於(yu) 處理FAST搜索數據;逃過AI篩選的幹擾信號數量很大,人工篩選不是長久之計。項目組總結了幹擾信號的特征,認為(wei) 完全可以想辦法直接剔除。為(wei) 了能寫(xie) 出一個(ge) 計算速度快、應用效果好的程序,周德江吃住都在辦公室。“這些年輕人個(ge) 個(ge) 都是好樣的!他們(men) 吃苦耐勞,為(wei) 團隊節省了不少時間和資源。”韓金林讚歎道。經過團隊共同努力,脈衝(chong) 星搜尋工作終於(yu) 實現了自動化,並且一直更新換代。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底,經過FAST科學委員會(hui) 征集、評估和遴選,銀道麵脈衝(chong) 星巡天項目最終被列入FAST五個(ge) 重大項目之一,2020年初正式開啟巡天觀測。截至目前,項目共計觀測了約300平方度的銀道麵區域,占項目總體(ti) 規劃的10%,但已經取得了豐(feng) 碩的科學成果。2020年底和2022年底,這支年輕的隊伍兩(liang) 次被評為(wei) 國家天文台優(you) 秀科研團隊。

  “我們(men) 趕上了一個(ge) 好時候,一分一秒都耽誤不得。”韓金林說。早年,中國沒有大型望遠鏡,天文學研究嚴(yan) 重受限。韓金林曾爭(zheng) 取到澳大利亞(ya) 帕克斯望遠鏡600多個(ge) 小時的使用機會(hui) ,他分秒必爭(zheng) 地觀測,最終和北京大學天文係教授喬(qiao) 國俊合作完成銀河係磁場的研究,獲得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你要繼續努力,再攀高峰!”韓金林永遠銘記著導師王綬琯院士的諄諄囑托。

  目前FAST執行的天文觀測項目有160多個(ge) ,每個(ge) 項目觀測的時間都掐秒計時。“我們(men) 希望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全部內(nei) 銀道麵和部分外銀道麵的巡天觀測,爭(zheng) 取發現1000顆脈衝(chong) 星。通過深入研究新發現的天體(ti) ,來檢驗現有的物理模型,乃至發現新的物理規律。”韓金林充滿信心地說,“再用8到10年,爭(zheng) 取把銀河係看遍!”

  靠奮鬥,從(cong) 跟跑、並跑到領跑(記者手記)

  “整整浪費了15分鍾呐!”有一回,團隊成員因為(wei) 忘記關(guan) 閉望遠鏡校準校號,導致15分鍾的觀測數據無法使用。項目需要觀測數萬(wan) 次,每次要在界麵上人工點擊輸入幾十個(ge) 參數,難免出錯。但時至今日,記者仍然真切地感受到韓金林深深的惋惜……

  惜時如金,既是出於(yu) 對大科學裝置巨額投入和使用效率的考量,也是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ti) 現。正是幾代天文工作者自覺接續奮鬥,勇攀高峰,才使中國在脈衝(chong) 星觀測和研究等領域實現從(cong) 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漫漫星空,探索未有窮期。一棒接著一棒跑,中國的天文事業(ye) 必將抵達一個(ge) 個(ge) 新高度。

  記者 施 芳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