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化產教融合 助力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

發布時間:2023-02-03 09:49:00來源: 光明網

  深化產(chan) 教融合 助力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

  ——第九屆產(chan) 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綜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是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方麵,如何培養(yang) 出更多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1月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中華職業(ye) 教育社、中國職業(ye) 技術教育學會(hui) 、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主辦,駐馬店市人民政府、黃淮學院承辦的第九屆產(chan) 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舉(ju) 行。論壇主題為(wei) “融通 融合 融匯——加快構建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新格局”。

  在開幕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副委員長、中華職業(ye) 教育社理事會(hui) 理事長郝明金書(shu) 麵致辭表示,論壇召開,旨在找準教育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契合點,搭建企業(ye) 和院校協同育人橋梁,推動產(chan) 教融合落地,進一步推動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建設,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激發活力 構建教育發展新生態

  10日上午,論壇主場報告舉(ju) 行,中國職業(ye) 技術教育學會(hui) 會(hui) 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作主旨報告時表示,職業(ye) 教育要緊跟科技發展趨勢,重點服務製造業(ye) ,尤其是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兩(liang) 大工程,助力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建設和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yang) 。

  深入推進教育發展,需要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體(ti) 係。10日下午“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構建高質量發展新生態”分論壇舉(ju) 行,專(zhuan) 家學者從(cong) 塑造新動能、探索新機製、開辟新賽道三個(ge) 方麵展開交流。

  北京大學教授陳洪捷提出,應用型高校轉型是優(you) 化高等教育結構、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的必由之路,應加強工業(ye) 技術文化建設,讓學術文化與(yu) 工業(ye) 技術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共同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提升。

  關(guan) 於(yu) 如何構建應用型高校內(nei) 生機製,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hui) 主任馮(feng) 曉建議激活三個(ge) “活力”,即:改革教師聘用和績效評價(jia) 體(ti) 係,激活個(ge) 體(ti) 活力;明確研究和人才培養(yang) 導向,激發學校活力;成立成果轉移中心,激發群體(ti) 活力。

  在職教師資培養(yang) 上,天津職業(ye) 技術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張金剛認為(wei) ,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產(chan) 教科融合的關(guan) 鍵,是決(jue) 定產(chan) 業(ye) 資源能不能在學校落地的決(jue) 定性因素。高水平的職業(ye) 教師培養(yang) ,更應注重校企協同、體(ti) 係貫通、引育並舉(ju) 的發展思路。

  多年來,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e) 學院積極賦能亦莊綜合產(chan) 業(ye) 新城建設,融入首都高精尖產(chan) 業(ye) 發展,服務經開區科技創新。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e) 學院校長姚光業(ye) 稱,職業(ye) 院校應集聚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動各類主體(ti) 深度參與(yu) 人才培養(yang) 、科技創新。

  論壇上,國新文化、國電投海外公司、中國商飛等企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分享了在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麵的探索。其中,中國商飛大飛機學院副校長高峰介紹了中國商飛與(yu)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共建“大飛機學院”的案例。他稱,2023屆畢業(ye) 生是學院的第一批畢業(ye) 生,航企對畢業(ye) 生的質量高度認可,招錄就業(ye) 覆蓋率達85%。

  積極轉型 賦能智慧教育新變革

  數字時代,全球數字化轉型進程持續深化,給生產(chan) 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數字化如何更好與(yu) 教育結合,共創未來?

  10日下午,“數智賦能、融合創新:數字化轉型激發教育變革新動能”分論壇舉(ju) 行,探尋數字化與(yu) 教育結合的未來之路。

  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看來,智慧教育既為(wei) 人工智能新技術、新應用的落地提供了廣闊空間,也是教育變革的機遇,將為(wei) 公平普惠和高質量的教育帶來新動能。

  應用型課程建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曹勇安則分享了“四真三化”(FT)課程建設模式。其中,“三化”指工作任務課程化、教學任務工作化、工作過程係統化。他稱,自2021年11月起,FT課程工作坊已舉(ju) 辦26期,開發了2500多門課程。

  在創新案例分享環節,專(zhuan) 家學者就數字化技術驅動學習(xi) 方式變革進行了分享。其中,許昌職業(ye) 技術學院校長張建偉(wei) 分享了智能化時代工程教育的路徑探索,武漢職業(ye) 技術學院副校長郭沙提到了成立信創學院的實踐,陝西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賀天柱介紹了“三遞進、四對接”人才培養(yang) 模式。

  在解決(jue) 方案分享環節,5位行業(ye) 嘉賓就數字技術教學場景應用進行了交流。其中,山東(dong) 建築大學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濟南科明數碼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清奎提出了基於(yu) VR雲(yun) 平台的全時空教學模式。他說:“在進行VR+教育數字化改革的過程當中,我們(men) 希望打造的應用目標是,麵向全社會(hui) 的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有效學習(xi) 的VR學習(xi) 場景。”

  走進鄉(xiang) 村 拓展教育服務新天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

  在主場報告中,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政策法規司負責人毛德智提出,要通過“幫”“引”“育”等舉(ju) 措,搭建各類人才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平台,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向農(nong) 村匯聚、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建功立業(ye) 。

  11日上午,“紮根大地、體(ti) 係創新:開拓教育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天地”分論壇舉(ju) 行,圍繞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征程中的新作為(wei) ,探討教育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空間。

  “作為(wei) 農(nong) 業(ye) 高校,要始終聚焦人才培養(yang) 這個(ge) 大學的首要職能,培養(yang) 儲(chu) 備輸送一大批能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中扛大梁、擔大任、幹大事的人才。”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張強說。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是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介曉磊介紹,該校在科技創新上擦亮“豫農(nong) 號”,一係列作物的新品種及畜禽的新品牌等在各地推廣;在社會(hui) 服務上,該校打造了一係列科技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品牌,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

  論壇中,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職業(ye) 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分享了對職業(ye) 教育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思考和建議。她認為(wei) ,要發掘內(nei) 生的人才動力,培養(yang) 鄉(xiang) 村帶頭人、鄉(xiang) 村工匠等等,要改變對這些人才的評價(jia) 、使用和激勵機製。

  數字惠農(nong) ,智慧興(xing) 村。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產(chan) 品與(yu) 谘詢項目部總經理辛北軍(jun) 分享了中國電信集團在數字鄉(xiang) 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人居環境數字管護平台等實踐案例,提出了對未來智慧農(nong) 業(ye) 創新應用場景的思考和探索。

  在創新案例分享環節,溫州理工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定福分享了學院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肇慶醫學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原副校長、廣東(dong) 省衛生職業(ye) 教育協會(hui) 會(hui) 長張少華介紹了服務基層衛生人才培養(yang) 的實踐;黃淮學院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執行院長趙輝談到了學院以“三院七坊”為(wei) 支點撬動新集村五大振興(xing) 的實踐;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hui) 數字鄉(xiang) 村工作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河北農(nong) 業(ye) 品牌研究院專(zhuan) 委會(hui) 副主任張榮春則為(wei) 品牌建設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解決(jue) 方案。

  “我們(men) 在鄉(xiang) 村建設拙匠書(shu) 院,培養(yang) 應用型人才,深化產(chan) 教融合,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我們(men) 歡迎更多的高校把實踐教學基地放在拙匠書(shu) 院,助力鄉(xiang) 村的人才文化和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作為(wei) 河南省信陽市明港鎮新集村“榮譽村長”,趙輝向大家發出邀約。

  搭建橋梁 打造永不落幕雲(yun) 上論壇

  1個(ge) 主論壇、5個(ge) 分論壇,總共50場報告和案例分享,在兩(liang) 天的時間裏,專(zhuan) 家學者、企業(ye) 精英等人士圍繞主題進行對話研討,立足新階段,謀劃新征程,展示新成果,拓展新合作。

  在分論壇中,大家聚焦以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構建應用型高校和職業(ye) 院校發展的新機製,以數字化改革和科技改革激發應用型高校和職業(ye) 院校新動能,以科技革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結構,探討以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開拓應用型高校和職業(ye) 院校的發展新空間,倡導互學互鑒、融通發展,通過國際教育合作助力技能型社會(hui) 建設。一個(ge) 個(ge) 幹貨滿滿的主旨報告、創新案例分享,在嘉賓深入的探討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11日中午,本屆論壇圓滿閉幕。論壇期間,共計300餘(yu) 位中外嘉賓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會(hui) 場和黃淮學院會(hui) 場參加論壇,有來自25個(ge) 省市自治區的370餘(yu) 所應用型院校組織線上觀看。論壇通過中心官網、官方微博、論壇官網、光明網以及新浪網進行全程直播,超過512萬(wan) 人次在線觀看。光明網、新華網、《瞭望》、《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報》、環球網等133家媒體(ti) 參與(yu) 論壇報道,將大家的“好聲音”廣為(wei) 傳(chuan) 播。

  在閉幕式上,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中心主任李平作總結發言時提到,產(chan) 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自舉(ju) 辦以來,始終紮根中國大地,瞄準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鍵點,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地方高校為(wei) 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服務的能力,為(wei) 行業(ye) 企業(ye) 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為(wei) 學習(xi) 者創造幸福價(jia) 值的能力。“本屆論壇還搭建了千校萬(wan) 企對接平台,推動校企全麵對接,持續推動工作,階段發布成果,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或者雲(yun) 上常態化論壇。”他說。

  相信,通過產(chan) 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這一永不落幕的平台,中外專(zhuan) 家學者、企業(ye) 精英等人士共同獻智獻策,必將在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的時代進程中實現新作為(wei) ,作出新貢獻,續寫(xie) 新篇章。(光明網記者 邱曉琴)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