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流:鄉村規劃既增“顏值”又留鄉愁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xing) 王瑾雯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宏偉(wei)
古樸民居,小橋流水,樹木蔥蘢,用舊式磚瓦打造的庭院,老石槽中花草搖曳,在懷舊意境間透出勃勃生機——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新圩鎮河村,滿眼皆是詩情畫意,既有“顏值”,又留鄉(xiang) 愁,好一幅新時代新農(nong) 村美麗(li) 畫卷。
近年來,北流市已完成66個(ge) 行政村村莊規劃編製,正在編製52個(ge) 村莊規劃。新圩鎮河村先後入選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等,西埌鎮木棉村入選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民安鎮豐(feng) 村、民樂(le) 鎮萬(wan) 平村獲評廣西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改革集成優(you) 秀試點村。最近,河村村莊規劃入選我國第一批村莊規劃推薦案例,成為(wei) 美麗(li) 中國鄉(xiang) 村建設典範。
“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麵”
“幾年前,村民搬遷之後,河村留下許多泥磚瓦房,成了一個(ge) 空心村,破敗陳舊,雜草叢(cong) 生,汙水橫流。經過近兩(liang) 年的建設,現在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陳家平帶著記者,一路參觀村裏的共享農(nong) 莊、民宿客棧、茶館、圖書(shu) 館、藝術工作室、村史館。“我們(men) 因地製宜,把鄉(xiang) 村旅遊、現代特色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等作為(wei) 產(chan) 業(ye) 融合的切入點,既保留生態本底,又營造宜居宜業(ye) 宜遊的人居環境,形成了具有嶺南特色的鄉(xiang) 村風貌。”陳家平說。
北流市以行政村高清航拍作為(wei) 工作底圖,劃定“三區三線”,讓群眾(zhong) 明白哪些區域和紅線不能碰,哪些區域界線可以建;將規劃濃縮呈現在一張圖紙上,聘請設計團隊對群眾(zhong) 積極性高的行政村進行統一設計建設,發展村莊多樣性,做到“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麵”。
2022年,北流市遴選6個(ge) 行政村作為(wei) 試點村,首推“低成本實用性村莊規劃”,采用簡化的“一村一圖一表一則”形式,編製完成實用成本低並兼具特色的村莊規劃,將鄉(xiang) 村規劃師分配到各鎮,實行掛點全程服務。全市22個(ge) 鎮均已配備鄉(xiang) 村規劃師,村莊規劃編製覆蓋118個(ge) 行政村。
“村莊規劃雖小,卻肩負大使命,指引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學實施。”鄉(xiang) 村規劃師林麗(li) 婷介紹,河村在廣西美麗(li) 鄉(xiang) 村設計院幫助下,製訂了村莊規劃,通過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將散亂(luan) 、閑置、低效利用的農(nong) 村建設用地複墾為(wei) 耕地,對村莊、田、林、水、路等進行綜合整治改造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體(ti) 提升。村群眾(zhong) 按照“修舊如舊,就地取材”原則,保存原貌,留住鄉(xiang) 愁。
“現在村裏那麽(me) 漂亮,又有了村辦企業(ye) ,我每月有4000多元的工資,再也不用到處漂了。”從(cong) 東(dong) 莞返鄉(xiang) 的村民譚芝告訴記者,河村引進了一家箱包廠,為(wei) 7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ye) 崗位,讓他們(men) 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ye) 。
“把規劃還給鄉(xiang) 村,把設計還給農(nong) 民”
西埌鎮木棉村有38畝(mu) 連片竹林,有獅舞、陶瓷等民族傳(chuan) 統文化。設計者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依托,結合農(nong) 耕文化進行村莊設計,引進鄉(xiang) 村旅遊開發公司,對閑置房屋修舊如舊,打造特色生態農(nong) 業(ye) 觀光創新基地。
“把規劃還給鄉(xiang) 村,把設計還給農(nong) 民”,這是北流鄉(xiang) 村規劃的理念。他們(men) 動員回鄉(xiang) 幹部、駐村第一書(shu) 記、村民理事會(hui) 、黨(dang) 員義(yi) 工、群眾(zhong) 誌願者等8支隊伍,讓群眾(zhong) 參與(yu) 鄉(xiang) 村規劃全過程,挖掘各村農(nong) 耕、民俗、家風、家訓、非遺等鄉(xiang) 土文化,將本地村落民居特色元素運用其中。
2021年,看到鄉(xiang) 村規劃帶來的商機,從(cong) 事家具行業(ye) 的木棉村村民柯瓔芝便流轉100畝(mu) 農(nong) 田,打造生態種植園,帶動村民一起創業(ye) 致富。“自己的家園自己建,一定會(hui) 越來越美。”柯瓔芝說。
“結合農(nong) 民意願和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盡可能把規劃做到通俗易懂又便於(yu) 落地。”北流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局長徐慶強告訴記者,他們(men) 組建了一個(ge) 有農(nong) 民參與(yu) 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設計院”,將鄉(xiang) 土特色與(yu) 時代氣息交織相融,改善群眾(zhong) 生活條件,讓大家吃上了“旅遊飯”。
在村莊規劃上適當“留白”
“我們(men) 在規劃中預留出用地機動指標,用於(yu) 宅基地、文旅設施及農(no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等的建設,為(wei) 未來發展預留彈性空間。”民安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一寧告訴記者,該鎮豐(feng) 村結合銅石嶺國際旅遊度假區進行整體(ti) 布局,“以點帶麵”推進全村改造,推動旅遊、文化、度假、特色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北流市遵循“先有規劃後建項目”原則,針對村莊規劃相對穩定、鄉(xiang) 村建設相對動態的特點,根據村莊自然條件和村民集體(ti) 意願,在村莊規劃上適當“留白”,為(wei) 鄉(xiang) 村民生設施、文旅設施及農(nong) 村物流、電子商務等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提供彈性空間。
“景區開發公司與(yu) 村集體(ti) 、村民合作,既可以持續壯大村集體(ti) 經濟,又讓村民增加收入,公司、村集體(ti) 和村民實現‘三贏’。”民安鎮豐(feng)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曾廣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裏將1.2萬(wan) 畝(mu) 山林、土地流轉給銅石嶺景區,每年收益60萬(wan) 元,再將自治區發展村級集體(ti) 經濟試點項目200萬(wan) 元資金入股景區,村集體(ti) 每年可分紅10萬(wan) 元,景區吸納100名村民就業(ye) ,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如今的豐(feng) 村已變身網紅旅遊打卡點,成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自治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改革集成優(you) 秀試點村。村民李科耀開心地說:“今天的農(nong) 村不一樣啦!環境美麗(li) ,文化活躍,生活豐(feng) 足,村風民風也都會(hui) 跟著變好,我們(men) 都看到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希望。”
“通過規劃整合資金、土地、產(chan) 業(ye) 等要素,我們(men) 已利用閑置土地簽約落地企業(ye) 近100家。”北流市委書(shu) 記劉啟表示,北流市將以創建國家和自治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產(chan) 業(ye) 示範區為(wei) 抓手,建設三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打造五大主導產(chan)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重點發展三個(ge) 特色產(chan) 業(ye) ,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麵推進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