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陝西綏德:濃濃年味盡在秧歌中

發布時間:2023-02-06 09: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 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 濤

  農(nong) 曆正月十五,在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隨著一隊隊秧歌的火熱上演,縣城逐漸熱鬧了起來。演員們(men) 盡情地扭、轉、跳,舞動間盡顯陝北人的豪情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互相扶持的老人、穿得花枝招展的小孩、熱情洋溢的年輕人從(cong) 四麵八方湧入廣場,踮著腳尖、伸著脖子、透過人群縫隙,欣賞著久違了的綏德大秧歌。置身其中,記者深深地被陝北人對秧歌藝術的熱愛感染。

  “正月是陝北人的‘狂歡節’,每逢過年,綏德都要進行秧歌大會(hui) 演。秧歌藝術已經深深地融入陝北人的血脈和基因,陝北的男女老少都是天生的秧歌表演藝術家,每個(ge) 人說扭就扭,洋洋灑灑,盡情釋放自己的藝術才情。”綏德縣文旅局局長賀建榮說。

  賀建榮介紹,秧歌在陝北被稱為(wei) “陽歌”,即“為(wei) 太陽而歌”。以綏德秧歌、米脂秧歌為(wei) 主源的陝北秧歌是當地一切民間舞蹈的總稱,綏德秧歌集中體(ti) 現了陝北的人文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陝北秧歌傳(chuan) 承人魏建民告訴記者,秧歌藝術以舞蹈為(wei) 主,兼容歌、詩、劇、樂(le) 等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它不斷增添著新的元素,融合著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形成了既保留民俗傳(chuan) 統,又具有符合當代藝術要求的“綏德秧歌”。

  據魏建民介紹,綏德秧歌有嚴(yan) 格的傳(chuan) 統活動程序,先是謁廟,俗稱“敬神秧歌”,是在敬神祭祀時舉(ju) 行的儀(yi) 式和表演(有些地方隻唱不舞)。謁廟之後的第二天,秧歌隊開始挨家挨戶拜年,俗稱“沿門子”,屬娛人表演,要求情緒活潑風趣,有一種詼諧熱烈的氣氛。之後,各村互訪比賽,俗稱“搭門”,也稱“彩門秧歌”。這種表演比藝比技、比舞比唱,相互迎彩送彩,十分熱鬧。

  “傳(chuan) 承發展至今,綏德秧歌現存三種形態的表演方式:二十八星宿秧歌,指秧歌隊由28人扮成28星宿神的形象進行的表演;傳(chuan) 統老秧歌,指廟會(hui) 、神會(hui) 組織的秧歌表演;新秧歌,俗稱‘大場秧歌’或‘踩大場’,一般分為(wei) ‘大場’和‘小場’兩(liang) 種,‘大場’是整個(ge) 舞隊在傘(san) 頭的統一指揮和帶領下扭出變化豐(feng) 富的圖案、隊形和動作,‘小場’則多為(wei) 表達生活中的愛情故事,有二人場、四人場、六人場、八人場、十六人場等。”賀建榮說。

  傳(chuan) 統的綏德秧歌在每年春節舉(ju) 行活動,一般從(cong) 正月初三開始,稱“起秧歌”。起秧歌時由當地神會(hui) 會(hui) 長持傘(san) 率眾(zhong) 去謁廟敬神,然後將傘(san) 交給傘(san) 頭。傘(san) 頭是秧歌隊的指揮和領頭人,他手持黃羅寶傘(san) 與(yu) 虎錚發令,鼓樂(le) 齊鳴,秧歌隊起舞歌唱,秧歌活動便正式開始。

  為(wei) 了讓大家過一個(ge) 紅火熱鬧的元宵節,綏德縣除了分三路在城區主要路段舉(ju) 行秧歌會(hui) 演,還在元宵節晚上舉(ju) 辦陝北說書(shu) 、嗩呐表演、傳(chuan) 統社火、文藝晚會(hui) 、小戲小品、煙花展演等活動,讓群眾(zhong) 在多彩的非遺活動中感受節日的喜慶,品味濃濃的“文化年味”。

  “像今年一樣,每逢正月十五,陝北大地的城鄉(xiang) 村鎮便成了舞的海洋、歌的世界,嗩呐吹起來、秧歌扭起來、腰鼓打起來、民歌吼起來。‘大到九十九,小到剛會(hui) 走’,老老少少,全部走出家門,走上街頭,加入秧歌的隊伍中。陝北的正月,是陝北人實打實的‘狂歡節’。”魏建民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