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科技“芯”,守住傳統“魂”
【一線講述】
裝上科技“芯”,守住傳(chuan) 統“魂”
講述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寧夏隆德花燈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蘇紅章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在寧夏隆德,祖祖輩輩過年都要耍社火、賞花燈。從(cong) 我記事起,就跟著大人學做花燈,到我兒(er) 子手上已經傳(chuan) 了五代。
20年前,我從(cong) 村裏搬進了縣城,在文化館附近開了間書(shu) 畫裝裱店。每逢過年,文化館總請我們(men) 去做花燈,手藝一直沒生疏。近些年,城市的大街小巷過年都要擺花燈,有些地方還要辦大型燈會(hui) ,對大型花燈的需求量越來越大。2017年底,縣城的工業(ye) 園區建成了花燈廠,有好幾個(ge) 現代化大車間。剛開始,我們(men) 十來個(ge) 民間藝人被當作“技術骨幹”聘進廠,又招收了周邊50來個(ge) 村民。
大型花燈要經曆長途運輸、風吹雨淋,沿用容易折斷的高粱秸行不通,我們(men) 就用鋼筋、鐵絲(si) 代替,還蒙上了各種新型彩布。工序也比以前複雜多了。從(cong) 以前的小花燈到如今的大花燈,得按照圖紙精確控製比例,不然成品很可能“四不像”。
廠子建成後,花燈就走出了隆德,開始向周邊市縣和內(nei) 蒙古、甘肅等地供貨,還遠銷福建、河北、海南等地。周邊村民就近打工,腰包鼓了起來。前不久,焊工王永紅還跟我念叨:“一盤算,去年掙了四五萬(wan) 元呢。”
隨著客戶對花燈的要求越來越高,融合聲光電技術,讓花燈“活”起來成了新趨勢。廠裏外聘了數碼編程、現代通信技術和LED線性光源等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給花燈裝上了科技“芯”。你瞧,那些蝴蝶展翅、牡丹綻放、萬(wan) 馬奔騰的花燈,多靈動呀。技術進步的同時,主題也要創新,比如我們(men) 創作的“閩寧一家親(qin) ”大型花燈,反響就很好。
創新不能無根,必須守住傳(chuan) 統的“魂”。我堅持手工製法,做出了不少傳(chuan) 統花燈,在其中融入書(shu) 法、彩繪、剪紙、刺繡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小兒(er) 子每逢寒假都來跟我學習(xi) ,廠子每年還舉(ju) 辦花燈製作非遺技藝傳(chuan) 承培訓,不少研學的學生、周邊的群眾(zhong) 都積極參與(yu) 。他們(men) 說,“老傳(chuan) 統”的新味道,特別吸引人。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吳春燕、雷愛俠(xia) 、王雯靜、萬(wan) 瑪加、高建進、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光劍、鄭燕睆、楊雲(yun) 傑)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0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