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行走在非遺風景裏——浙江省衢州市非遺年俗采風見聞

發布時間:2023-02-09 10:20:00來源: 中國旅遊報

  東(dong) 南闕裏、儒風浩蕩,四省通衢、五路總頭。2月3日至5日,記者跟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年俗采風團走進浙江省衢州市,春節假期剛過,立春元宵相連,這裏年味仍濃。在為(wei) 期3天的采風中,記者充分領略了衢州非遺保護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豐(feng) 碩成果,感受到非遺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和廣大遊客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幸福滋味。

  實現係統保護

  步入柯城區水亭門曆史文化街區,邵永豐(feng) 麻餅店臨(lin) 街而坐,製餅師傅正在表演“上麻”技藝。隻見無須人工動手擺放,36隻坯餅隨著師傅抖動竹匾,忽而排列整齊,忽而騰身而起,轉瞬之間芝麻便附著在了餅上。綿綿夜雨中,店麵前擠滿了翹首以待的市民遊客。“現在火候還不夠,再烤半分鍾。”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邵永豐(feng) 麻餅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徐成正不時指導徒弟製作麻餅。“出鍋嘍!”色澤金黃、外脆內(nei) 潤的麻餅甜而不膩,食之滿口含香。

  拾級而上,邵永豐(feng) 麻餅店的二樓,貼滿兩(liang) 麵牆的報刊和電視節目截圖見證著邵永豐(feng) 麻餅製作技藝的綿延傳(chuan) 承。徐成正介紹,1979年,自己被分配到麵餅店當學徒。彼時,邵永豐(feng) 麻餅製作技藝已經快失傳(chuan) 了,麵餅店特意返聘了3位老師傅傳(chuan) 授,他起早貪黑學習(xi) 了3年,最終學成。十餘(yu) 年後,邵永豐(feng) 麻餅製作技藝再一次麵臨(lin) 失傳(chuan) 。“2000年,麵餅店改製,我成了下崗工人。”徐成正不希望“邵永豐(feng) ”的招牌隨著原單位的消失而倒下,於(yu) 是便從(cong) 一個(ge) 小地攤重新起步,將其慢慢發展成了一家現代企業(ye) 。

  在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的支持下,2021年,邵永豐(feng) 麻餅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22年,集理論教學、原料製作體(ti) 驗、麻餅製作體(ti) 驗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邵永豐(feng) 麻餅省級非遺工坊創建成功,徐成正等傳(chuan) 承人有了傳(chuan) 習(xi) 交流的場所。2023年1月,水門亭曆史文化街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旅遊休閑街區公示名單,邵永豐(feng) 麻餅店迎來了更多遊客,衢州味道進入千家萬(wan) 戶。

  邵永豐(feng) 麻餅製作技藝的賡續是衢州市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成效的映照。采風過程中,衢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衢州堅持‘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組織專(zhuan) 家學者、藝術工作者、民間藝人開展了科學嚴(yan) 謹的非遺普查和收集,並對非遺保護模式進行多重探索。截至目前,衢州共有各級非遺名錄項目1199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8人、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100人、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290人。”

  融入日常生活

  乘車來到柯城區石梁鎮麻蓬村,這個(ge) 遠近聞名的武術村幾乎人人習(xi) 武,衢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麻蓬“十三太保”傳(chuan) 統拳術便是該村的當家拳術。麻蓬“十三太保”傳(chuan) 統拳術傳(chuan) 承人吳元廷的麻蓬武館就開在路邊,一條分水江從(cong) 門前流過,孩子們(men) 練習(xi) 拳術時的陣陣喝聲隨著江水傳(chuan) 向遠方。今年13歲的黃鄭卿是吳元廷的徒孫,靠著早入門3年的“資曆”正在督促師弟們(men) 練拳。吳元廷說:“我前前後後收了近200名弟子,弟子們(men) 又各自收徒,麻蓬‘十三太保’傳(chuan) 統拳術已經融入麻蓬村民的精神血脈,並走向全鎮全市。”

  位於(yu) 柯城區的孔氏南宗家廟庭院中銀杏參天、翠柏佇(zhu) 立,不少親(qin) 子遊客在大成殿前正衣冠、聽南孔故事,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南宋建炎二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長孫衍聖公孔端友率百餘(yu) 名族人,扈蹕南渡,寓居衢州。如今,每年的9月28日,居住南方的孔氏宗親(qin) 都會(hui) 到孔氏南宗家廟舉(ju) 行祭孔大典(南孔祭典),該民俗於(yu) 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走在衢州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禮”的氣息,“南孔聖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已全麵打響,“有禮”已成為(wei) 衢州民眾(zhong) 對自然有禮、對社會(hui) 有禮、對曆史有禮、對未來有禮的美好希冀和卓越追求。

  在開化縣的香火草龍表演現場,從(cong) 舉(ju) 著“吉”字匾引路的青年人,到舞龍的壯年人,再到托舉(ju) 草紮動物的老年人……富戶村賦予了開化香火草龍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陣陣歡呼和喝彩中,村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感和幸福感。舞龍頭的村民汪健仁告訴記者,自己已經舞了快30年,不知道還能舞多久,“但一定會(hui) 堅持到舞不動的那天”。

  衢州民眾(zhong) 上梁、婚慶、生日祝壽時不可或缺的常山喝彩歌謠;道具輕便、深入山區填補文化空白的廿八都木偶戲;將“盤中青螺碧玉”烹至妙處的開化青螄烹飪技藝……從(cong) 耕織稼穡、衣食住行到藝術百工,衢州民眾(zhong) 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多姿多彩的非遺。這些非遺承載著衢州這片土地的曆史脈絡與(yu) 文化底蘊,早已深深融入衢州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成為(wei) 衢州民眾(zhong) 不可忘卻的文化記憶。

  致力創新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衢州市多項非遺技藝從(cong) 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chuan) 播,逐步回歸生產(chan) 實踐,連接現代生活,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wan) 條垂下綠絲(si) 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2月4日九華立春祭,柯城區妙源村梧桐祖殿外,24名少男少女吟詩悅唱,接春、祭春、鞭春牛……莊重又頗有趣味的儀(yi) 式吸引著遊人的目光。今年,柯城區通過網絡平台推出“雲(yun) 端接福·迎春”活動,網友們(men) 登陸“2022九華立春”微信小程序客戶端,就可以跟隨九華立春祭吉祥物“句小芒”一起,在網上全程參與(yu) 立春祭活動,在“立春博物誌”裏探究立春祭的文化與(yu) 傳(chuan) 承,在“新春聯歡會(hui) ”裏體(ti) 驗迎春神、接春食等特色小遊戲。

  依托浙江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化龍頂茶製作技藝,益龍芳開化龍頂茶文化園推出茶旅遊、茶科技、茶休閑體(ti) 驗,建設茶主題精品民宿,並計劃打造茶文化街區、主題茶館,吸引了眾(zhong) 多市民遊客體(ti) 驗茶旅融合的樂(le) 趣,有效帶動了當地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

  開化紙傳(chuan) 統技藝研究中心引入華南理工大學專(zhuan) 業(ye) 製漿造紙科研團隊,聯袂攻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化貢紙生態製漿和環保工藝難關(guan) ,解決(jue) 了開化貢紙製作技藝中麵臨(lin) 的汙染等問題。

  在麻蓬村村委會(hui) 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幅“麻蓬村未來鄉(xiang) 村建設作戰圖”,金庸文化展示館、生態停車場、金庸武俠(xia) 文化主題公園、龍門客棧等項目或在與(yu) 合作方洽談,或正在施工,小山村的武俠(xia) 夢正逐步變為(wei) 現實。

  另一邊,徐成正又開始不斷思考如何讓年輕人愛上麻餅。“做到老、學到老,繼續研發無糖、低糖口味,從(cong) 高糖重油到強調健康,滿足當下消費者的口味。”今年春節假期,徐成正和弟子們(men) 還應邀到市內(nei) 的熱門景區為(wei) 遊客表演邵永豐(feng) 麻餅製作技藝。“要做好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發揚,讓邵永豐(feng) 麻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徐成正說。

  在生產(chan) 生活方式劇變的今天,衢州市的非遺項目仍然以各種方式存在著,傳(chuan) 遞著祖先的智慧,並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火熱實踐中,以嶄新的姿態連接著古今、改變著生活。(郭子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