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基層醫院培養並留住“好醫生”
編者按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維護群眾(zhong) 健康的重要屏障,其人才儲(chu) 備水平直接決(jue) 定了這道屏障是否堅實可靠。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部分強調:“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nong) 村和社區。”如何多措並舉(ju) 夯實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yang) 基礎,有效壯大基層醫衛人才隊伍?光明智庫就此對話相關(guan) 專(zhuan) 家。
本期嘉賓:
郝曉寧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方鵬騫 華中科技大學健康政策與(yu) 管理研究院院長
張 玲 武漢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主持人:記者李 曉
1.“小醫院”缺少“好醫生”
光明智庫:患者是否願意選擇基層醫院就醫,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小醫院”有沒有“好醫生”。經過黨(dang) 和國家多年來的高度重視與(yu) 切實建設,當前我國基層醫院人才隊伍狀況如何?
郝曉寧:近10年,我國基層醫院人才隊伍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我國村醫隊伍中執業(ye) 醫師和執業(ye) 助理醫師數量從(cong) 23.3萬(wan) 人上升到了47.6萬(wan) 人,本科及以上學曆人數也在增加。
與(yu) 此同時,仍存在幾點不足:從(cong) 數量看,基層衛生人才尚不能滿足當下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人才斷層、人才流失等現象嚴(yan) 重;從(cong) 質量看,基層衛生人才普遍存在學曆低、醫療知識匱乏、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高學曆人才占比較低,人才梯隊青黃不接。現有全科醫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轉崗培訓或在崗培訓獲得的執業(ye) 資格證書(shu) ,醫療服務水平不盡如人意;從(cong) 待遇看,基層醫院人員工資普遍較低,部分村醫仍屬於(yu) 農(nong) 民身份,沒有統一的退出和養(yang) 老保障機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的高級崗位十分有限,晉升空間小,製約了醫療衛生人才成長的可能性與(yu) 積極性。
方鵬騫:《2022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總數達443萬(wan) 餘(yu) 人。與(yu) 2017年相比,基層衛生人員總數增加了60萬(wan) 餘(yu) 人,全科醫生增加了18萬(wan) 餘(yu) 人。可見,我國基層衛生人員數量總體(ti) 增速較快,學曆結構有一定優(you) 化,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得到加強。
但是,基層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在不同區域之間、城鄉(xiang) 之間仍不均衡,難以滿足城鄉(xiang) 居民的健康需求。當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ye) 麵臨(lin) 新形勢、新任務,相關(guan) 人員的基本診療能力、衛生應急管理能力、知識儲(chu) 備與(yu) 更新能力均亟待提高。
張玲:“十三五”期間,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通過補短板、強基層等舉(ju) 措,基層醫院吸引了一批優(you) 秀人才,基層衛生人員隊伍進一步壯大,結構持續優(you) 化。
但是,我國基層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在城鄉(xiang) 和區域間仍存在數量、質量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比如,2021年城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本科及以上學曆衛生技術人員占比為(wei) 44.0%,農(nong) 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鄉(xiang) 鎮衛生院)為(wei) 24.0%。
又如,東(dong) 部、中部、西部地區每萬(wan) 人口全科醫師數分別為(wei) 3.7人、2.7人和2.5人。“小醫院”如何引得來、留得住“好醫生”,成為(wei) 醫療改革中一道重要命題。
2.阻礙人才成長有幾道“坎”?
光明智庫:基層醫療衛生人才招不來、留不住,且“醫”與(yu) “防”兩(liang) 個(ge) 係統之間存在人才流動壁壘。深層原因在哪裏?
方鵬騫: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yang) 的沉屙舊疾會(hui) 直接影響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與(yu) 利用,帶來機構運營不暢、服務水平低下、健康風險較大等問題,導致患者寧願選擇大醫院就醫,“小病進社區、大病轉醫院、康複回社區”的就診秩序難以形成,從(cong) 而阻礙了分級診療政策的落實。
究其根本,可從(cong) 三方麵分析。從(cong) 政府角度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目前我國基層醫衛人才培養(yang) 相關(guan) 措施僅(jin) 在分級診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等相關(guan) 政策中涉及,缺乏針對性的發展規劃及相應的配套措施。從(cong) 基層醫院看,人力資源管理尚未形成現代管理製度。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事管理製度僵化,未將人才發展上升到戰略層麵,人員招聘方式、職稱評審、績效考核、薪酬製度與(yu) 基層衛生機構發展不相適應。從(cong) 人才流動看,大醫院的“虹吸效應”日趨明顯,很多基層醫療機構的業(ye) 務骨幹流向二、三級醫院,基層衛生技術人才隊伍不穩定、不安心。
張玲:從(cong) 衛生經費整體(ti) 投入來看,全國大部分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盡管近幾年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方麵的投入有很大增加,但仍不能滿足群眾(zhong) 衛生服務需求。
待遇是一個(ge) 重要原因。我國北上廣深等地基層醫院薪酬待遇具有一定吸引力,穩定了一批優(you) 秀醫療人才紮根就業(ye) ,但中西部地區的基層醫院人員仍普遍存在收入少、職業(ye) 滿意度低等問題,導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能力的執業(ye) 醫師和護士越來越少。另外,做多做少一個(ge) 樣、激勵機製不夠完善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郝曉寧:目前,衛生服務體(ti) 係主要包括醫療服務體(ti) 係與(yu) 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兩(liang) 大部分,由於(yu) 兩(liang) 部分內(nei) 容在體(ti) 係設計和項目設計上存在諸多差異,使得預防和醫療服務處於(yu) 相對割裂狀態,缺乏聯動協同,導致衛生服務體(ti) 係條塊化、碎片化,削弱了各自的服務能力。
在基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靠公共財政支持,多數屬於(yu) “收支兩(liang) 條線”機製。在收入分配上,績效考核機製並未特別向公共衛生傾(qing) 斜。加之基本公共衛生項目考核壓力大、填報隨訪等工作任務繁雜瑣碎,實際工作中往往會(hui) 出現“戰略性放棄”現象,即將考核比重低、難度又大的內(nei) 容部分舍棄。由此,導致預防性公共衛生服務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難以被重視。另外,我國醫學教育專(zhuan) 業(ye) 設計過於(yu) 強調專(zhuan) 科教育課程及與(yu) 之相應的專(zhuan) 業(ye) 實踐,醫學生以治療疾病為(wei) 中心任務,對預防的作用認知不足。
3.培育人民健康的“守門人”
光明智庫:全科醫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也是完成分級診療“首診在基層”的主力軍(jun) 。其培養(yang) 的難點和重點在哪裏,如何加強培養(yang) ?
郝曉寧:當前,急需破解“培養(yang) ”和“使用”兩(liang) 者脫節的問題。應將全科醫學作為(wei) 醫學院校教育發展的重點方向,抓好規劃設計、師資配置、教改支撐、訂單定向免費培養(yang) 等重點任務。在醫學院校設立全科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科,並將其作為(wei) 重點學科支持。要從(cong) 改革醫學教育模式出發,逐漸轉變醫護人員對預防醫學的偏見,打破專(zhuan) 業(ye) 界限思維,自覺融合臨(lin) 床與(yu) 預防。全麵推行醫學生早期接觸臨(lin) 床實踐,普遍開展問題導向的教育教學,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人文關(guan) 懷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推動全科醫學理論與(yu) 實踐創新,探索建立跨基礎、臨(lin) 床、公共衛生、衛生經濟學等多學科的全科醫學教育體(ti) 係,建立“產(chan) 、學、研、防、用”五位一體(ti) 的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
學校教育之外的繼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補充手段。可通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在職專(zhuan) 業(ye) 碩士教育等多種途徑,擴大全科醫生培養(yang) 規模;通過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基地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嚴(yan) 格培訓基地動態管理,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加大定向免費培養(yang) 和在崗人員繼續培訓力度,加強脫貧地區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方鵬騫:當前,亟須建立醫學院校醫學基礎教育、醫院實習(xi) 與(yu) 規範化培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員繼續教育協同聯動的全科醫生教育與(yu) 培訓體(ti) 係,使全科醫生的數量與(yu) 素質均能滿足患者就醫需求。
在學校教育層麵,要優(you) 化學科設置,建設全科醫學學科,並對全體(ti) 醫學生開設全科醫學概論等必修課程,開展全科醫學理論學習(xi) 與(yu) 臨(lin) 床見習(xi) 實習(xi) ;醫學院校要與(yu) 基層機構建立協作機製,基層機構為(wei) 全科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基地,院校為(wei) 醫院培養(yang) 儲(chu) 備人才;擴大醫學院校全科醫學專(zhuan) 業(ye) 招生規模,增加儲(chu) 備人才總量;繼續實施農(nong) 村訂單定向醫學本科生免費培養(yang) ,推進農(nong) 村本地全科醫學人才培養(yang) ;改革全科醫生激勵機製,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事前防範意識、事中應對能力。
張玲:要成為(wei) 優(you) 秀的全科醫生,必須在基層醫院反複曆練。具體(ti) 而言,可從(cong) 三個(ge) 層麵下功夫:
宏觀層麵,應出台相關(guan) 政策,細化基層醫衛人才薪酬待遇、晉升晉級等方麵舉(ju) 措,吸引部分醫學生自願選擇全科醫學專(zhuan) 業(ye) 。
中觀層麵,可開設全科醫學專(zhuan) 業(ye) 師資引進綠色通道。高校與(yu) 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社區服務中心、疾控中心聯合開展教學改革,提升全科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同時,開展全科醫生繼續教學培訓等工作。
微觀層麵,應打通學界、業(ye) 界人才交流通道,鼓勵知名全科醫生、技藝精湛的鄉(xiang) 村醫生受聘為(wei) 高校教師,承擔知識講授和社區實踐教學工作。
4.讓醫衛人才融入基層、服務基層
光明智庫:要想讓優(you) 秀醫療人才與(yu) 基層醫院“供需對接”,服務好廣大群眾(zhong) ,應如何施策引導?
郝曉寧:一是完善基層人才晉升和保障機製。加快落實“定向評價(jia) 、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製度,推進基層人事製度創新、流程再造,建立符合實際需求、形式多樣的人才晉升渠道。基層職稱評審對論文、科研成果不作硬性要求,工作總結、教案、病案分析、技術推廣總結、工程項目方案等均可作為(wei) 評審的重要參考。提高工作量、工作實績、業(ye) 務能力和基層工作年限等評價(jia) 權重,將工作成果的經濟、社會(hui) 效益和群眾(zhong) 滿意度作為(wei) 職稱評審的重要內(nei) 容。不斷完善基層人才薪酬分配、福利待遇保障機製及績效工資總量調整管理機製。
二是加強職業(ye) 培養(yang) 。以基層醫務人員實際需求為(wei) 導向,以補短板為(wei) 目標,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家庭醫生團隊實用技能為(wei) 重點,加強職業(ye) 培訓。充分發揮醫聯體(ti) 傳(chuan) 、幫、帶優(you) 勢,在派駐專(zhuan) 家下沉的同時選派基層醫務人員前往醫聯體(ti) 上級醫院進修學習(xi) 。通過上級醫聯體(ti) 的培訓通道,以及三級醫院、綜合性醫院和專(zhuan) 科醫院的優(you) 質資源,以授課、規範操作等方式壯大基層醫生隊伍,提升人員能力。
三是適度推進改革,理順管理體(ti) 製。在適宜地區適度推進基層衛生機構統一歸口管理,推行“縣招鄉(xiang) 聘村用”用人機製。通過“下掛下派”“輪崗派駐”等多種形式創新改革,暢通上下級醫療機構人員合理有序流動渠道。
張玲:在政策方麵須給予支持。一是充分發揮市級以上醫院專(zhuan) 家指導作用,在重症救治方麵給予區縣級醫院專(zhuan) 業(ye) 技術指導。二是鼓勵專(zhuan) 業(ye) 技術骨幹直接下沉到鄉(xiang) 鎮衛生院,推動分級診療實施,推進專(zhuan) 業(ye) 技術幫扶。對於(yu) 這部分業(ye) 務骨幹的績效管理,建議核增下沉期間的績效工資總量、發放臨(lin) 時性工作補助。在晉升晉級方麵,弱化論文、課題等分數占比,將基層服務年數作為(wei) 重要標準。通過完善人事管理製度,不斷吸引三甲醫院業(ye) 務骨幹下沉到基層,並通過傳(chuan) 幫帶形式提升基層醫院醫護人員整體(ti) 水平。
引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回歸本位功能,完善分級診療製度,讓優(you) 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使居民願意首診去社區醫院,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逐步糾正基層醫療機構和醫院在服務對象、服務範圍上的交叉重疊現象,避免加劇醫療機構之間爭(zheng) 奪醫療資源、服務無序化等不良現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