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

發布時間:2023-02-13 09:47: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加強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是一項重要工作。一方麵,需要對農(nong) 藥化肥減量增效,從(cong) 源頭減少汙染物產(chan) 生量;另一方麵,需要對養(yang) 殖業(ye) 、小企業(ye) 進行治理,減少汙染物排放量。農(nong) 村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係統工程,必須加強全鏈條治理能力,提升農(nong) 民環保意識,多措並舉(ju) ,解決(jue) 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問題。

  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宜業(ye) 宜居同等重要。生態環境部近日公布的2022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數據顯示,全國地表水環境主要汙染指標為(wei) 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其中,總磷主要表征多是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的情況,比如農(nong) 業(ye) 種植、畜禽養(yang) 殖等。

  在采訪中,專(zhuan) 家和讀者表示,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nei) 容,必須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完善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政策機製,加強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監督管理,盡快形成齊抓共管、持續推進的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體(ti) 係,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下堅實基礎。

  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從(cong) 源頭減少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

  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ye) 美麗(li) 鄉(xiang) 村,加快治理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也是重中之重。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教授劉學軍(jun) 介紹,近年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汙染治理各項計劃對遏製汙染發揮了積極作用。“從(cong) 2015年到2020年,我國化肥用量減少了13%、農(nong) 藥用量下降了14%左右;化肥農(nong) 藥利用率明顯提高,均超過40%。不少鄉(xiang) 村的生態環境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劉學軍(jun) 說,但要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環境的徹底改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農(nong) 藥化肥減量增效難度仍然較大。據《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學報》發布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調研發現,為(wei) 了開發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一些農(nong) 村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各個(ge) 環節加大投入力度,突出表現為(wei) 經濟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大肥大水”現象。雖然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但也導致農(nong) 藥、化肥等用量居高不下。還有一些農(nong) 戶在經濟作物種植過程中過量使用殺蟲劑、殺菌劑等,也對環境造成一定汙染。

  研究人員發現,近幾年,有些農(nong) 村的土地質量下降很快,“地都被種壞了”。究其原因,是在農(nong) 業(ye) 轉型過程中,種植結構和經營過程發生了變化。為(wei) 了獲取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一些農(nong) 戶常年單一種植某種高經濟效益的作物,弱化了原本通過多樣化種植模式抵禦病蟲害的優(you) 勢。而長期“大肥大水”模式形成的增產(chan) 效應也不斷降低。

  “不合理使用農(nong) 藥、化肥,以及部分農(nong) 藥、化肥質量差,導致土壤肥力減弱。”東(dong) 北石油大學教授李紹萍表示,一些農(nong) 戶過分注重提高作物單位產(chan) 量而忽視產(chan) 生的汙染。

  “建議有條件的地方實施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行動,通過使用有機肥、測土配方、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科學方法,減少化肥、農(nong) 藥用量,從(cong) 源頭減少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河南駐馬店市讀者杜先生說,有些地方培育扶持了一批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管理規範的專(zhuan) 業(ye) 化服務組織,為(wei) 農(nong) 民提供全方位的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取得很好效果,建議盡快總結推廣。

  統籌生產(chan) 發展和環境保護,兼顧環保要求與(yu) 群眾(zhong) 需求

  陝西商洛市洛南縣網友去年8月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鄰居在院子裏養(yang) 了十幾頭豬,糞便等就直接倒進河裏,“河邊不遠處就是村民日常取水的水井,下遊就是張坪水庫,是洛南縣的水源地,希望有關(guan) 部門盡快查處。”

  洛南縣委督查辦公室接報後,責令該養(yang) 豬場立即關(guan) 停,清理糞便,三日內(nei) 將周圍環境衛生整潔到位。同時對其汙染環境問題上報相關(guan) 部門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這兩(liang) 年井水的口感明顯變差了。”去年12月,遼寧朝陽市朝陽縣北四家子鄉(xiang) 毛秦營子村村民王先生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說,由於(yu) 當地養(yang) 豬的村民較多,一些養(yang) 殖戶沒有對汙水等進行處理就直接排入河裏。

  記者調查發現,被投訴的多為(wei) 中小型養(yang) 殖場,大多采用傳(chuan) 統養(yang) 殖方式,養(yang) 殖戶缺乏環保意識、法律知識,或者在養(yang) 殖廢棄物處理上投入少,甚至根本沒有環保設施,因此造成環境汙染。

  針對這一問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畜牧獸(shou) 醫局去年11月召開畜禽養(yang) 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場會(hui) ,要求統籌畜牧業(ye) 生產(chan) 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繼續組織開展規模養(yang) 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核查,推動提高畜禽糞汙處理設施裝備水平。同時,加快培育糞肥還田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加強畜禽糞肥科學還田利用指導服務,促進養(yang) 殖戶與(yu) 現代畜牧業(ye) 發展有機銜接。

  在一些地方,村辦小企業(ye) 也是造成環境汙染的原因之一。安徽亳州市渦陽縣陳大鎮前於(yu) 樓村村民反映,當地一家養(yang) 豬場、兩(liang) 家工廠違規排汙,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渦陽縣生態環境分局會(hui) 同陳大鎮開展現場檢查發現確實存在揚塵、噪聲、汙水等問題,於(yu) 是現場下達整改通知書(shu) ,要求其中一家企業(ye) 停業(ye) 停工、清理原料、拆除設備、填埋滲坑,不得再進行生產(chan) ;養(yang) 豬場需要定期噴灑除臭劑,減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劉學軍(jun) 表示,養(yang) 殖業(ye) 和小企業(ye) 的汙染問題,大部分是因為(wei) 沒有嚴(yan) 格按環保標準進行汙染物排放控製而產(chan) 生的管理問題,核心還是經濟利益驅使。“環保設施建設和技術應用需要投入一定的資源,但這也會(hui) 擠占養(yang) 殖戶和企業(ye) 的利潤空間。環境治理應兼顧環保要求與(yu) 群眾(zhong) 需求,可以考慮采取分階段治理的方式。一方麵做好前期環保論證,包括對廠址與(yu) 居民住宅距離的設定;另一方麵做好日常監督和環境評估,保護周圍村民的合法權益。”劉學軍(jun) 說。

  構建起全鏈條治理框架,實現全過程監管

  2022年1月,生態環境部會(hui) 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水利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等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nong) 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持續打好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汙染治理攻堅戰總體(ti) 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麵部署。《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得到初步管控,農(nong) 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nong) 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目前的治理難點在於(yu) 如何構建製度化、係統化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汙染治理規劃,從(cong) 源頭到末端實行綠色生產(chan) 和汙染物達標排放,不留漏洞。而且還要更加重視環保教育,做好宣傳(chuan) 、科普等工作,逐步提高農(nong) 民的環保意識。無論何種降低汙染的生產(chan) 方式,都需要農(nong) 民認可並自覺選擇,才可能得到大麵積推廣和使用,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以秸稈焚燒為(wei) 例,各地采取不少措施,有的地方還動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監測,但依然屢禁不止。有農(nong) 民說,燒秸稈可以給土壤增肥,還能滅蟲滅菌、減少病蟲害,而就地粉碎發酵處理有可能殘存蟲卵。

  對此,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多次發文要求做好農(nong) 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強指導服務和宣傳(chuan) 引導。不僅(jin) 要求各地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專(zhuan) 家指導組,加強指導培訓,推動技術集成示範應用,還要求多角度、全方位進行科普宣傳(chuan) ,分層次、分環節、分對象組織開展經驗交流和現場觀摩,強化示範帶動,引領提升各地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的《全國農(nong) 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農(nong) 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秸稈還田生態效益逐步顯現、秸稈市場化利用加快突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近些年,農(nong) 民種植蔬菜增加了收入,但大量廢舊地膜卻造成了汙染,影響了村容村貌。”甘肅蘭(lan) 州市榆中縣讀者葉先生說。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有關(guan) 部門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但成本相對較高,農(nong) 民使用率並不高。

  可降解地膜、高效低風險的綠色農(nong) 藥、微生物肥料……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汙染小、效率高的綠色農(nong) 資產(chan) 品並不少見,但由於(yu) 成本、使用條件等因素限製,推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建議有關(guan) 部門從(cong) 生產(chan) 、流通、使用等各個(ge) 環節入手,不斷加強規劃管理力度,大力推進農(nong) 資產(chan) 品減量化、生產(chan) 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chan) 業(ye) 模式生態化,實現化肥農(nong) 藥使用減量化、綠色化,提高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能力。”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讀者劉先生在來信中說,比如針對農(nong) 膜汙染問題,應落實嚴(yan) 格的農(nong) 膜管理製度,全麵加強市場監管,禁止企業(ye) 生產(chan) 銷售不符合國家強製性標準的地膜,同時提高廢舊農(nong) 膜回收利用處置水平。

  “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解決(jue) 當前主要問題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構建起全鏈條治理框架,推動形成從(cong) 汙染產(chan) 生源頭到生產(chan) 過程汙染物排放控製,再到末端減排治理的製度化、機製化。”劉學軍(jun) 表示,“建議有關(guan) 部門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精準施策,因地製宜實現精準防控、科學防控的目標。同時聯合多部門協同治理,實現從(cong) 源頭控製為(wei) 主逐漸向全過程管控的轉變。”(記者孫立極)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