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工代賑,“賑”出綜合效益

發布時間:2023-02-14 10:1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提供務工機會(hui) 、增加農(nong) 民收入、推動工程建設、提高勞動技能——

  以工代賑,“賑”出綜合效益

  新修訂的《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將於(yu) 今年3月1日起施行。

  很多城市居民可能對“以工代賑”這個(ge) 名詞有些陌生。而對於(yu) 上億(yi) 農(nong) 村勞動者來說,“以工代賑”則是實實在在提供家門口務工機會(hui) 、獲得勞動報酬的好政策。特別是外出務工遇到暫時困難的情況下,老家的“以工代賑”項目,讓農(nong) 村勞動者心裏踏實。

  以工代賑在中國已實踐近40年。新修訂的辦法有哪些變化?如何進一步“賑”出實效?

  “工資一天一結,每天200元”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賑濟的一項扶持政策。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xing) 司有關(guan) 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1984年,為(wei) 幫助貧困地區改變麵貌,國家動用一部分庫存糧棉布和中低檔工業(ye) 品,支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基礎設施建設,開啟了新中國通過以工代賑開展開發式扶貧的序幕。截至目前,國家已累計安排專(zhuan) 項資金(含實物折資)1850餘(yu) 億(yi) 元,在帶動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chan) 生活條件等方麵發揮了獨特作用。

  “工資一天一結,每天200元。”談起在鎮裏以工代賑項目上的工作,河南省盧氏縣朱陽關(guan) 鎮村民袁建春算了算賬:一個(ge) 月收入6000元左右,一年這樣的活計差不多能幹6個(ge) 月,僅(jin) 這份家門口的零工就能掙3萬(wan) 多元。

  盧氏縣發改委主任李青波介紹,盧氏縣在農(nong) 村交通、農(nong) 田水利、產(chan) 業(ye) 基地配套設施、人居環境等涉及“三農(nong) ”建設中,把推廣以工代賑方式融入到項目論證、施工合同、開工公示等環節,明確吸納務工群眾(zhong) 數量、發放工資標準等,確保以工代賑落到實處。去年,文峪鄉(xiang) 望家山果藥基地道路項目發放農(nong) 民工工資120.06萬(wan) 元,官道口鎮果嶺村以工代賑示範項目發放工資42.34萬(wan) 元,勞務工資發放比例均占項目財政資金總額15%以上。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十三五”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累計投入以工代賑中央資金近300億(yi) 元,帶動地方資金超過35億(yi) 元,支持貧困地區實施了一大批農(nong) 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22年,各地通過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和在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已帶動超過500萬(wan) 名群眾(zhong) 實現就地務工,人均增收超過8000元。

  “受新冠疫情等影響,農(nong) 村群眾(zhong) 外出就業(ye) 務工受阻。在此背景下,以工代賑創造了大量就業(ye) 機會(hui) ,有效緩解了縣域地區就業(ye) 難題,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充分發揮了‘賑’的實效。”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經濟研究與(yu) 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青寧說。

  勞務報酬占比提升

  隨著以工代賑擴圍,現階段以工代賑既包括使用以工代賑專(zhuan) 項資金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也包括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以及在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中實施以工代賑等。這將創造更多就業(ye) 崗位,也對分類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新版《管理辦法》結合新需求、新變化,作出了調整。

  專(zhuan) 門項目要求更嚴(yan) 格——根據新版《管理辦法》,以工代賑項目特指使用發展改革和財政部門安排的以工代賑專(zhuan) 項資金實施的專(zhuan) 門項目,這類項目對組織群眾(zhong) 務工、發放勞務報酬等工作都有嚴(yan) 格規範,強調“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zhong) 務工盡量不用專(zhuan) 業(ye) 施工隊伍”。

  這一提法引起廣泛關(guan) 注。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xing) 司有關(guan) 負責人解釋說,這是專(zhuan) 門針對使用國家以工代賑專(zhuan) 項資金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不影響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發揮以工代賑項目帶動就業(ye) 增收的作用,動員引導更多當地群眾(zhong) 參與(yu) 項目建設,盡可能多地為(wei) 他們(men) 發放勞務報酬。

  對於(yu) 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項目,新版《管理辦法》並沒有提出上述要求,這類項目首先還是要確保項目質量、進度和效率,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主體(ti) 工程建設及附屬臨(lin) 建、工地服務保障、建後管護等方麵用工潛力,盡可能多地組織當地群眾(zhong) 務工就業(ye) 並為(wei) 他們(men) 發放勞務報酬。

  勞務報酬占比提升——以工代賑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項目的勞務報酬占中央資金比例由原規定的15%以上提高到30%以上。

  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發改局副局長丁德鬆介紹,這幾年,雷山縣在確保工程質量前提下,盡最大幅度提高勞務報酬占中央資金比例。“在我們(men) 最新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中,勞務報酬占比已達到30.35%,其中方祥鄉(xiang) 稻田養(yang) 魚防滲工程建設項目吸納就業(ye) 人員53人,支付勞務報酬37.65萬(wan) 元,占項目報賬資金的37.65%。”

  專(zhuan) 家分析,以工代賑本身是一項扶持政策,鼓勵引導群眾(zhong) 通過誠實勞動實現增收致富,加強困難群體(ti) 就業(ye) 兜底幫扶,促進共同富裕。對於(yu) 使用國家以工代賑專(zhuan) 項資金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提高勞務報酬占比體(ti) 現了這一政策的初衷。

  “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項目,使用的是各有關(guan) 部門專(zhuan) 項資金,仍由各有關(guan) 部門按行業(ye) 規範管理,在這類工程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不是要將其變成以工代賑項目,因此也沒有對其勞務報酬發放比例作出硬性要求。”林青寧說。

  不僅(jin) 僅(jin) 帶來收入增加

  以工代賑,帶來的不僅(jin) 僅(jin) 是工資收入的增加。

  在新版《管理辦法》中,“技能培訓”被頻繁提及,包括以工代賑項目實施中的就業(ye) 技能培訓等工作任務,由地方政府統籌相關(guan) 財政資金及社會(hui) 幫扶資金、企業(ye) 投資等予以支持。實施以工代賑的重點工程項目所在地應統籌各類符合條件的培訓資金和資源,充分利用項目施工場地、機械設備等,采取“培訓+上崗”等方式,聯合施工單位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安全生產(chan) 培訓。

  李青波介紹,在實施以工代賑過程中,盧氏縣積極推行“培訓+上崗”模式,立足農(nong) 村低收入群體(ti) 實際,給予一定培訓補助,開展技能培訓、以工代訓,去年以來已培訓3000餘(yu) 人。

  “通過技能培訓,以工代賑進一步擴大了‘賑’的實效。”林青寧認為(wei) ,目前,許多地方在廣泛組織農(nong) 村群眾(zhong) 參與(yu) 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務工群眾(zhong) 參與(yu) 以工代訓和勞動技能崗前集中培訓,有的地方瞄準務工群眾(zhong) 中低技能、弱勞力等特殊群體(ti) ,開展生產(chan) 技能培訓等,有效提升了農(nong) 村低收入群眾(zhong) 依靠勞動增收致富的能力。

  除了就業(ye) 技能培訓,不少地方還積極探索公益性崗位開發、資產(chan) 收益分紅等賑濟新模式,讓以工代賑中央資金更直接、更廣泛、更長久地惠及脫貧群眾(zhong) 。

  “在盧氏縣官道口鎮6000畝(mu) 有機水果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我們(men) 通過采取土地流轉、務工、資產(chan) 折股量化分紅等方式,帶動810戶群眾(zhong) 年增收1100餘(yu) 萬(wan) 元。自去年起,每年還可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帶來收益106萬(wan) 元。”李青波說。

  聚焦新模式,今後以工代賑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主要用於(yu) 實施一批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廣“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ye) 技能培訓+公益性管護崗位開發”和“產(chan) 業(ye) 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ye) 技能培訓+資產(chan) 折股量化分紅”等綜合賑濟模式,進一步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形成示範帶動效應。

  “以工代賑已由一項專(zhuan) 項扶貧政策轉變為(wei) 針對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口,集就業(ye) 促進、基礎建設、應急救災、收入分配、區域發展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性幫扶政策。”林青寧說,地方政府應加大統籌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地方可圍繞當地主導產(chan) 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建設需求,進一步創新工作機製、拓展賑濟模式,及時總結提煉可複製可推廣的做法經驗,為(wei)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揮更大作用。(記者邱海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