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履職故事丨全國人大代表馬恒燕:讓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惠及每個孩子
新華社銀川2月20日電 題:全國人大代表馬恒燕:讓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惠及每個(ge) 孩子
新華社記者艾福梅
“讓每一個(ge) 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們(men) 每一位教育人最大的心願。”這是五年前第一次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馬恒燕麵向國內(nei) 外媒體(ti) 講述的一句話。
寧夏銀川市二十一小學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馬恒燕至今已從(cong) 教39年,先後當過體(ti) 育、數學和思政老師,抓過後勤、管過教務。2018年,她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就要為(wei) 老百姓解難事、辦實事。”馬恒燕說,履職以來,她一共提出意見建議40多條,每條意見建議都是落地有聲。
2018年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代表通道”上,馬恒燕分享了寧夏中寧縣寬口井中石油希望學校學生柯原的信被航天員景海鵬“選中”朗讀、以及這群山裏娃組成合唱團登上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合唱節舞台的故事。
原來,在教育扶貧製度下,銀川市二十一小學結對幫扶中寧寬口井中石油希望學校。借助互聯網,城市學校的課堂、教研活動和先進教育理念被輸送到鄉(xiang) 村學校,鄉(xiang) 村學校老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孩子們(men) 的精神世界也豐(feng) 富了。
“希望有更多‘柯原’出現,所以我呼籲國家繼續加大對寧夏‘互聯網+教育’的支持。”馬恒燕說。
當年7月,教育部批複寧夏建設全國“互聯網+教育”示範區,更多資金、更多人才湧入寧夏,不斷優(you) 化這裏的教育生態。如今,在寧夏,農(nong) 村學校“粉筆、教案、黑板”的傳(chuan) 統教學方式已逐漸轉變為(wei) “寬帶、視頻、遠程教學”的現代化教育手段,越來越多的農(nong) 村孩子能唱歌、會(hui) 畫畫,學習(xi) 成績提升了,就連性格也變活潑了。
這五年,馬恒燕馬不停蹄。她加強培訓學習(xi) 、不停走訪調研,努力提升履職能力,讓自己的意見建議不隻是“泛泛而談”,而是切中核心。
了解到北方學校燒煤取暖成本高後,為(wei) 讓孩子們(men) 冬天也能在溫暖的教室裏上課,她建議實施“北方地區農(nong) 村學校、幼兒(er) 園暖冬工程”。這一建議很快得到落實,國家提高了生均公用經費標準。
2019年參加一次調研座談會(hui) 時,馬恒燕建議完善教師準入製度,把好入口關(guan) ,盡快推行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庫和入職查詢製度的建議,得到高度重視。隨後,我國出台一係列文件、措施,又為(wei) 未成年人築起一道防護牆。
“雙減”政策下,馬恒燕看到一線教師工作量、在校工作時長的增加,呼籲減輕教師負擔並提供有效激勵與(yu) 保障,讓教師付出有回報,讓更多人願意留在教師隊伍裏。
這樣的“鼓與(yu) 呼”還有很多:規範管理“小飯桌”和“托管中心”,解決(jue) 家長們(men) 的後顧之憂;增加教師編製,解決(jue) 學校教師短缺的困難;加強學生法治意識,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力度……“大家對教育有很高的期望,我總想利用自己的力量,能推進一步是一步。”馬恒燕說。
馬恒燕說,推進教育公平沒有終點,未來她會(hui) 一如既往把好理念、好做法推薦出去,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you) 質教育資源。
【記者手記】
馬恒燕在寧夏教育界有著傳(chuan) 奇色彩——體(ti) 育老師出身,先後擔任三所學校的校長。
采訪中她告訴記者,正是體(ti) 育培養(yang) 了她不怕苦的精神和堅強的意誌力,讓她在每一個(ge) 崗位都“拚盡全力去做好”。因此,麵對如何當好全國人大代表這張“考卷”,她同樣靠著拚搏的精神、專(zhuan) 業(ye) 的能力和為(wei) 民“鼓與(yu) 呼”的決(jue) 心,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40多條意見建議,每一條都切中當下教育的痛點和堵點。這固然與(yu) 她一直在教育一線、有切身體(ti) 會(hui) 有關(guan) ,但也離不開她犧牲休息時間不停走訪調研,從(cong) 大量素材中梳理出共性問題。每到一所學校,她不僅(jin) 和校長談,還要跟老師們(men) 交流;學校開家長會(hui) ,她會(hui) 趕來聽取家長們(men) 對教育的“吐槽”和期盼;她更牽掛教育的主體(ti) ,常常召集學生開“閉門座談會(hui) ”,讓孩子們(men) 暢所欲言……
作為(wei) 一名從(cong) 事教育報道的記者,我見證了“互聯網+教育”在疫情下如何有效保障教育教學順利開展,看到了“雙減”後孩子們(men) 臉上明顯增多的笑容……這些離不開馬恒燕等人大代表的呼籲,更離不開如馬恒燕一樣的教育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默默無聞的奉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