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培土護根,讓古老文化光彩重生

發布時間:2023-02-22 10: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出爐,看它們(men) 怎樣嗬護珍貴非遺——

  培土護根,讓古老文化光彩重生

  編者按

  日前,黔東(dong) 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陝西省榆林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山西省晉中市)五家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驗收,正式成為(wei)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遺為(wei) 核心,對曆史文化積澱豐(feng) 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jia) 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ti) 性保護的特定區域。新公布的五家保護區在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ti) 保護方麵有哪些特色做法和鮮活經驗,非遺傳(chuan) 承人們(men) 對此有何感受?讓我們(men) 一起聽一聽。

  【一線講述】

  侗族大歌 掠過古夢邊緣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侗族大歌縣級傳(chuan) 承人、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榕江縣栽麻鎮中心小學教師 楊秀豪

  這個(ge) 春節,到我們(men) 榕江縣宰蕩村來“走相思”的人特別多。侗族的“走相思”,是一個(ge) 村的男女老少同去另一個(ge) 村對歌、吃飯、喝酒的民俗活動。寨門口要唱“攔路歌”,進了門要唱“誇寨歌”,端起碗要唱“敬酒歌”,大家認識後就聚集在鼓樓下唱“大歌”,這是活動的高潮,在歌師領唱下,大家比誰會(hui) 的歌多、誰的歌聲更美,經常幾天幾夜都唱不完。

  都說侗家有三寶——鼓樓、花橋和大歌。一棟鼓樓、一座花橋也許經不住幾百年的風雨,可一曲侗族大歌卻可以傳(chuan) 唱幾千年。作為(wei) 獨一無二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的名氣早就在世界上傳(chuan) 播開來,進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被評價(jia) 為(wei) “清泉般閃光的音樂(le) ,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我們(men) 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文化靠歌聲代代相傳(chuan) 。傳(chuan) 承大歌,離不開歌師。歌師不僅(jin) 要會(hui) 領唱,還要懂得調動大家的情緒、協調聲部的音調、融合不同的音色。我嶽母胡官美就是侗鄉(xiang) 著名的歌師,也是全國僅(jin) 有的幾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侗族大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之一。我是聽著她的歌長大的。從(cong) 12歲開始學唱大歌,我就一直跟她的女兒(er) 楊秀珠對唱,我們(men) 青梅竹馬,心心相通,後來結為(wei) 夫妻。

  20多年前,我畢業(ye) 回鄉(xiang) ,在村裏的加所小學當了一名代課教師,除了教孩子們(men) 文化,還教他們(men) 唱歌。後來,隨著侗族大歌正式走進課堂,我也轉了正。前幾年,在社會(hui) 各界資助下,我們(men) 加所小學成立了“飛越彩虹侗族童聲合唱團”。我和愛人帶著合唱團的孩子們(men) 去了不少地方,孩子們(men) 經曆了與(yu) 祖輩父輩不一樣的童年,用歌聲贏得了尊重和友誼,也打開了自己心中的世界。

  這些年,國家對非遺文化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了。特別是2012年黔東(dong) 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讓我們(men) 這些歌師滿心歡喜。在那之後,我們(men) 黔東(dong) 南州開始了大規模的搶救性保護工作,用數字化方式把非遺作品記錄下來,聽說,現在已經完成了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3個(ge) 項目、15位國家級傳(chuan) 承人的搶救性記錄。最近,黔東(dong) 南又被認定為(wei)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我們(men) 全家都特別高興(xing) ,一坐在一起就聊這事兒(er) 。

  作為(wei) 中青年非遺傳(chuan) 承人,我要把侗族大歌唱得更響亮,讓它常伴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也讓全世界都聽到這美妙歌聲。

  “世界客都”,瓷文化盡顯魅力

  講述人:廣東(dong)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光德陶瓷燒製技藝市級傳(chuan) 承人 黃誌超

  我的家鄉(xiang) 梅州偏居廣東(dong) 一隅,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它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東(dong) 亞(ya) 文化之都,享有“世界客都”等美譽,既是客家先民多次遷徙的最後落腳點,也是明清以來客家人走向四海的主要出發地。

  梅州非遺從(cong) “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得益於(yu) 2010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我們(men) 光德陶瓷燒製技藝也由此迎來了春天。那時候,隨著傳(chuan) 統陶瓷手工技藝逐漸被機械和半機械所代替,傳(chuan) 統龍窯也逐漸改為(wei) 液化氣窯,光德陶瓷手工技藝受到了嚴(yan) 重衝(chong) 擊。為(wei) 了保護傳(chuan) 承這一古老技藝,2012年,廣東(dong) 把它列入了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5年,我和父親(qin) 黃福傳(chuan) 投入500萬(wan) 元建設光德陶瓷燒製技藝非遺工坊。市裏每年給我們(men) 發傳(chuan) 承人補助經費,還想方設法幫助我們(men) 開展傳(chuan) 承活動。比如,支持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參加旅遊推介會(hui) 、文博會(hui) ,參評各類獎項,推動工藝革新成果轉化……在這樣的關(guan) 心幫助下,我們(men) 依托非遺工坊,把非遺保護和生產(chan) 經營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培訓、帶徒授藝,促進大埔陶瓷產(chan) 業(ye) 工人就業(ye) 增收,既改善了非遺的生存狀況,也充分發揮了它的經濟價(jia) 值。我們(men) 還建設了富大陶瓷工業(ye) 旅遊區,打造“非遺+旅遊+傳(chuan) 統手工藝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走上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不止光德陶瓷。我看到,這些年來,通過各種“種子”“枝葉”“幼苗”工程,廣東(dong) 漢劇、客家山歌等非遺都漸漸恢複了活力,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以後,我會(hui) 和其他非遺傳(chuan) 承人一道,精心打造客家非遺文創品牌,讓客家文化世世代代傳(chuan) 下去。

  蒼山洱海間,非遺聚人氣

  講述人:雲(yun) 南省大理州非遺保護中心主任 趙向軍(jun)

  得知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我十分激動。這些年來,從(cong) 申報到建設,再到如今成功入選,我很榮幸成為(wei) 參與(yu) 者、實踐者與(yu) 見證者。

  大理州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共有13個(ge) 世居民族,四級非遺項目共72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8項,位列雲(yun) 南省第一。作為(wei) “亞(ya) 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州肥沃的非遺文化“土壤”,成為(wei) 我們(men) 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底氣。

  守護好這些文化瑰寶,就必須讓更多人認識非遺,傳(chuan) 承非遺。以前,非遺在大理州的認知度很低,為(wei) 打開一扇讓老百姓認識非遺的“窗口”,2016年,我們(men) 開始籌建大理州非遺博物館。

  當時經費很有限,我心裏不禁打鼓:就這,能換來全州12個(ge) 縣市的傳(chuan) 承人代表性作品嗎?然而,事實很快給我“定了神”。來到鶴慶縣,非遺傳(chuan) 承人母炳林先生拿出一件銀器,多年的博物館工作經驗告訴我,這是一件上好的珍品。還沒興(xing) 奮兩(liang) 秒,高昂的市價(jia) 讓我一下泄了氣。沒想到,母炳林先生笑著對我說:“家鄉(xiang) 建非遺博物館,我全力支持。”就這樣,這件鶴慶銀器被我們(men) 成功“收入囊中”。劍川木雕、白族民居彩繪、甲馬紙……每到一個(ge) 縣市,當地傳(chuan) 承人都把最好的器具文物拿出來,全都低於(yu) 成本價(jia) ,有的甚至是無償(chang) 捐贈。感動之餘(yu) ,我們(men) 也備受鼓舞,深感肩上責任重大。

  非遺博物館順利建成,我們(men) 又將一批傳(chuan) 習(xi) 所、文博館等建在非遺項目的原生地,設在傳(chuan) 統村落中,這樣既能讓這些非遺文化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也能讓它傳(chuan) 得開、唱得響。

  如何讓更多人加入非遺保護中來?我們(men) 坐擁蒼山、洱海等旖旎風光,為(wei) 何不能把旅遊的“人流”轉化為(wei) 非遺保護的“人氣”呢?經過精心規劃,更多傳(chuan) 習(xi) 所、非遺工坊在熱門旅遊路線上落地生根,遊客們(men) 紛至遝來。

  非遺有“熱度”,百姓的日子也跟著蒸蒸日上。如今,大理州非遺傳(chuan) 承的氛圍越發濃厚,全州已建成13個(ge) 非遺進校園示範學校,成立了13個(ge) 非遺保護機構,各類非遺展演和送戲下鄉(xiang) 活動超過了1000場,老百姓對非遺,那可真是“口中有、手中有、心中有”。

  民俗學家劉魁立先生說過一句話,“看到傳(chuan) 承人們(men) 幸福的笑臉,這就是我們(men)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最生動的呈現”。我想,這不就是我們(men) 的現實嘛。

  陝北大地上,深植文化根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陝北民諺”省級傳(chuan) 承人、陝北文化學者 王建領

  提起陝北,人們(men) 一下子就會(hui) 想到信天遊、說書(shu) 、道情、二人台……其實,這些都是以陝北方言為(wei) 基礎的。我們(men) 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的“陝北民諺”,就是陝西方言文化魅力的典型代表。

  陝北民諺,是陝北人世世代代掛在口頭的“無字書(shu) ”,用形象生動的口語,表達了秦地百姓在2000多年歲月中總結出來的生產(chan) 生活經驗,既樸素,也深刻。我很早就被這種生命力極強的“活化石”迷住了。

  讓我欣喜的是,這些年來,國家、省、市幾級都對陝北民諺越來越重視。比如,2016年,省政府下發了《關(guan) 於(yu) 支持開展方言語音建檔工作的通知》,舉(ju) 全省之力,曆時三年完成了建檔,還出版了既能看又能聽的《陝西方言集成》。得益於(yu) 這樣的政策利好,我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除了主編《陝西方言集成》外,還撰寫(xie) 了《把根留住·陝北方言成語3000條》等書(shu) 籍,擔任紀錄片《陝北話》總撰稿,等等。

  在長期的文化工作和學術研究中,我深切感到,榆林以整體(ti) 性保護的思路不斷健全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為(wei) 陝北豐(feng) 富多樣的非遺創造了可貴的傳(chuan) 承生態。比如,為(wei) 了優(you) 化非遺項目保護環境,榆林打破行政區劃限製,把子洲、綏德、米脂、橫山等地的說書(shu) 項目統一歸並為(wei) “陝北說書(shu) ”,進行整體(ti) 保護。二人台、嗩呐、民歌、秧歌、道情都效仿此法,收效很好。同時,建成了民歌、剪紙、民俗等70多個(ge) 文化生態博物館,讓民間文化厚植陝北大地。

  為(wei) 了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榆林把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和傳(chuan) 統古村落保護、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文化公園建設融為(wei) 一體(ti) ,近萬(wan) 個(ge) 文化廣場和文化舞台,成了非遺傳(chuan) 承展示的重要平台。比如,橫山老腰鼓、府穀二人台等30多個(ge) 非遺項目進校園、入社區;嗩呐、陝北說書(shu) 、剪紙等技藝成為(wei) 百姓生計,融入日常生活……這不,今年春節,清澗道情、榆林小曲、二人台等非遺項目連續展演了8天,台下一片叫好聲。

  文化並不高冷,而是近在眼前。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全麵實施,我期待,陝北大地上深紮下的“文化之根”,能結出有滋有味的新果實。

  平遙古城裏,古藝煥新生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傳(chuan) 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薛生金

  平遙古城三件寶,漆器牛肉長山藥。平遙推光漆是我國名漆器,我今年86歲了,做了一輩子漆器,20歲剛出頭就到平遙推光漆器廠工作,拜名家喬(qiao) 泉玉為(wei) 師學習(xi) 漆藝,後來在自家院子建起了推光漆工坊。2016年,我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漆藝研究院,恢複了失傳(chuan) 的堆鼓罩漆技藝,還把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從(cong) 過去的3種增加到20多種。傳(chuan) 承漆藝,真是越幹越有勁。

  平遙推光漆的傳(chuan) 承發展,離不開咱晉中的文化生態。曆史上,晉中一直很重視耕讀文化,出了好些文化名人,也留下了很多古技藝、老物件。除了推光漆,牛郎織女傳(chuan) 說、晉劇、祁太秧歌、左權民歌小花戲、形意拳等等,個(ge) 頂個(ge) 全國聞名。這樣的文化傳(chuan) 統根基,讓晉中2010年就成了國家設立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傳(chuan) 統文化的氛圍越來越濃。

  就拿平遙推光漆來說,實驗區成立帶來的改變可真不少。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wei) 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廣泛使用,市場上全是粗製濫造、成本低廉的印刷畫漆產(chan) 品,以天然漆為(wei) 原料的推光漆反而受了冷落。東(dong) 西賣不動,好些傳(chuan) 統大漆推光漆藝人都熬不住改了行,傳(chuan) 統技藝也慢慢萎縮,甚至戴上了“瀕危”帽子。幸好,實驗區設立以後,政府給的支持幫扶越來越多,社會(hui) 上對平遙推光漆的關(guan) 注也多起來了。尤其是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成為(wei)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後,大家對這門技藝的興(xing) 趣更濃了,以大漆為(wei) 主的傳(chuan) 統推光漆成了中高端市場的主要產(chan) 品。我也被認定為(wei)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承工作得到了國家支持。現在,我一邊關(guan) 心漆藝研究院的工作,一邊和徒弟們(men) 忙著設計研發更多好產(chan) 品、培養(yang) 更多好苗子。

  現在,平遙推光漆也有了產(chan) 業(ye) 園和博物館,許多年輕人在產(chan) 業(ye) 園裏學手藝,很多漆器被博物館永久收藏。今後,有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好政策,我相信,這古老技藝的明天會(hui) 更好。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劉禮堂(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曆史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副院長)

  自2007年首個(ge)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及其得以孕育發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ti) 保護,以開放性思維、係統性觀念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走出了一條整體(ti) 性活態保護非遺之路。此次,五家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驗收,成為(wei)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有利於(yu) 進一步夯實地方政府建設管理生態區的主體(ti) 責任,推動各地積極探索非遺的區域性整體(ti) 保護之路。

  走好新時代文化生態的係統性整體(ti) 性保護之路,要求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堅持係統觀念,對域內(nei) 非遺及其生態統籌兼顧、係統謀劃、整體(ti) 推進,努力實現“遺產(chan) 豐(feng) 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zhong) 受益”的建設目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四點:

  將一項一策與(yu) 匯聚合力相結合,對保護區內(nei) 不同資源進行協調統一的整體(ti) 性保護。細分文化生態保護區內(nei) 資源類型,建立完善非遺項目名錄和項目檔案,以文字、影像和實物等材料保存非遺的曆史記憶,提高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曲藝、雜技等的實踐頻次和展演水平,推動傳(chuan) 統體(ti) 育、遊藝納入全民健身活動,在尊重文化共性與(yu) 區域特色協調關(guan) 係基礎上,凝練獨特性,找準著力點,為(wei) 不同項目以及項目內(nei) 不同資源製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繼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除落實有關(guan) 地方政府主體(ti) 責任外,還要發揮好非遺傳(chuan) 承人、專(zhuan) 家學者、社會(hui) 團體(ti) 和民眾(zhong) 等多元主體(ti) 合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yu) 到保護區建設中來。

  將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合理開發相結合,積極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促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yu)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效銜接;加強區域發展戰略中的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如在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中建立區域保護協同機製,舉(ju) 辦品牌活動,加強專(zhuan) 題研究,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鮮明特色;在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發揮非遺服務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作用,把非遺保護與(yu)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結合起來,守住文化根脈。

  將生產(chan) 性保護和整體(ti) 性保護相結合。加強非遺傳(chuan) 承人梯隊建設,提升傳(chuan) 承人技能藝能。實施非遺傳(chuan) 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加大非遺師資隊伍培養(yang) 力度,支持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參與(yu) 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在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構建課程體(ti) 係和教材體(ti) 係,鼓勵建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chuan) 承基地;加強非遺成果轉化應用,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研學等業(ye) 態,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產(chan) 品和演藝作品;營造鑽研技藝的濃厚氛圍,激活非遺技藝活態傳(chuan) 承的生命力。

  將請進來與(yu) 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麵,堅持請進來,如打造非遺博物館與(yu) 傳(chuan) 習(xi) 所、建設文化示範基地等,有序引導大學畢業(ye) 生、能人、企業(ye) 家等參與(yu) 到相關(guan) 民俗傳(chuan) 習(xi) 中來;另一方麵,堅持走出去,對外講好中國非遺保護的精彩故事,全方位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呂慎、陳冠合、吳春燕、張勇、張哲浩、李建斌、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阮紫嫣)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