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卷! 國企改革三年“大考”收官
經營機製更“活”、布局結構更優(you) 、科技範兒(er) 更足——
交卷! 國企改革三年“大考”收官
2020-2022年,一場曆時3年的改革行動在中國國有企業(ye) 上上下下展開。如果將它比作一場大考,“考生”有超8萬(wan) 戶企業(ye) ,資產(chan) 總額300多萬(wan) 億(yi) 元,其中的中央企業(ye) 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ye) 收入占比超70%。
如今,大考答卷交出:改革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推動國資國企領域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折性變化。
經營機製更“活”
“一大批活力迸發、動力充足的現代新型國企正在形成”
“不輕鬆”“充滿挑戰”“考驗勇氣和擔當”,談及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不少企業(ye) 負責人感慨過程不易。
回頭看,為(wei) 什麽(me) 需要這樣一場改革行動?
“我國實行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國有企業(ye) 必須發展好。”國務院國有資產(chan) 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彭華崗說。
長期在市場的風浪中搏擊,國企自身對改革的必要性有切身體(ti) 會(hui) :“企業(ye) 發展倒逼改革”“不改革,那就不是簡單的發展問題,而是生存問題”“大家都在發展,隻有你步子更快,才能縮小差距”……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十四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出深化國企改革的動員令。但是,全國各級國有企業(ye) 超8萬(wan) 戶,所處行業(ye) 領域不同,發展年限和水平實力有差別,特色各異,改革如何發力?怎樣確保落實?
改革之初就已明確,國有企業(ye) 改革三年行動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檢驗、要辦事的”。實踐中,改革行動細化為(wei) 一項項任務台賬,各有關(guan) 部門、地方、中央企業(ye) 共形成近1.7萬(wan) 條“待辦事項”,為(wei) 改革行動拉出清單。
不論從(cong) 哪個(ge) 角度看,強活力、提效率,轉換經營機製都是重點。
2015年前後,中國化學工程一度陷入困境,生產(chan) 經營狀況舉(ju) 步維艱。改革開出的“藥方”之一,就是突出全員業(ye) 績考核,加速建立市場化經營機製。
“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三能”)機製成為(wei) 中國化學工程改革發展的著力點。2018年以來,集團總部壓減編製近15%;集團黨(dang) 委管理的幹部中,52%的新提拔幹部通過公開選拔方式任用;工資分配與(yu) 考核強掛鉤,子公司主要負責人收入差距倍數達7倍,實現“上崗靠競爭(zheng) 、收入比貢獻”。
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目前,勞動、人事、分配三項製度改革在全國國有企業(ye) 深入推進。與(yu) 2020年底相比,開展任期製和契約化管理的中央企業(ye) 和地方各級子企業(ye) 比例從(cong) 23%左右提升至99.6%以上,覆蓋全國超8萬(wan) 戶企業(ye) 、22萬(wan) 人。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動廣大國有企業(ye) 形成了多勞多得、爭(zheng) 先創優(you) 、有為(wei) 才有位的濃厚競爭(zheng) 氛圍,許多傳(chuan) 統老國企煥發了新氣象,一大批活力迸發、動力充足的現代新型國企正在形成。”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說。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國有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利潤總額較2020年分別增長18.7%、26.3%,2022年國資委監管中央企業(ye) 年化全員勞動生產(chan) 率較三年行動之初增長32.5%。
布局結構更優(you)
“國有經濟競爭(zheng) 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
“淨利潤創新高”“業(ye) 績達到曆史最好水平”“穩居行業(ye) 第一梯隊”,2022年,中國中化旗下多家公司取得亮眼成績,集團整體(ti) 實現營收1.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7.1%。
發展成績見證融合實效。2021年3月,中化集團與(yu) 中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中國中化這艘資產(chan) 總額超萬(wan) 億(yi) 元的化工“航母”正式起航。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多家企業(ye) 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結構優(you) 化的浪潮中乘勢而上。
——一批重大戰略性重組和專(zhuan) 業(ye) 化整合成功實施。先後完成中國電科與(yu) 中國普天、中化集團與(yu) 中國化工、鞍鋼與(yu) 本鋼等4組7家中央企業(ye) 戰略性重組,新組建和接收中國星網、中國稀土集團等8家中央企業(ye) ,推動電力、檢驗檢測、醫療等領域30餘(yu) 家中央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化整合項目;全國省屬國有企業(ye) 116組347家實施重組,開展專(zhuan) 業(ye) 化整合2150次。中央企業(ye) 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ye) 收入占比超70%,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有效鞏固。
——打造現代產(chan) 業(ye) 鏈“鏈長”步伐加快。國務院國資委分兩(liang) 批遴選16家“鏈長”企業(ye) ,在重要行業(ye) 、關(guan) 鍵領域進行布局,有效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3年來中央企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年均投資增速超過20%,營業(ye) 收入占比達到35%以上。
——推進瘦身健體(ti) 、突出主責主業(ye) 成效顯著。“兩(liang) 非”(非主業(ye) 、非優(you) 勢)、“兩(liang) 資”(低效、無效資產(chan) )清退既定任務基本完成,以市場化方式盤活存量資產(chan) 3066.5億(yi) 元,增值234.1億(yi) 元,中央企業(ye) 從(cong) 事主業(ye) 的戶數占比達到93%。全麵完成“僵屍企業(ye) ”處置和特困企業(ye) 治理。
——剝離國有企業(ye) 辦社會(hui) 職能和解決(jue) 曆史遺留問題全麵掃尾。全國國資係統監管企業(ye) 1500萬(wan) 戶“三供一業(ye) ”(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ye) 管理)分離,1900個(ge) 教育機構、2525個(ge) 醫療機構深化改革,173.2萬(wan) 名廠辦大集體(ti) 職工安置和2027萬(wan) 名退休人員社會(hui) 化管理完成比例均達到99.6%以上,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長期以來社企不分的難題,為(wei) 國有企業(ye) 公平參與(yu) 競爭(zheng) 創造了更好條件。
“通過布局優(you) 化和結構調整,國有資本配置效率明顯提升,國有企業(ye) 戰略支撐作用有效發揮,國有經濟競爭(zheng) 力、創新力、控製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翁傑明說。
科技範兒(er) 更足
重研發創新,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國防軍(jun) 工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挺進深海!2月1日,“深海一號”二期工程表層噴射作業(ye) 圓滿完成,這是國內(nei) 單次最大規模的批鑽式噴射作業(ye) ,對保障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具有重要意義(yi) 。
成功開發運用3項世界首創、13項國內(nei) 首創技術,攻克幾十項行業(ye) 技術難題——作為(wei) 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wan) 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chan) 儲(chu) 油平台,“深海一號”自誕生之初就滿載硬核科技實力。
從(cong) “深海一號”到中國空間站,從(cong) 高速磁浮到國產(chan) 大飛機,三年行動期間,國有企業(ye) 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國防軍(jun) 工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國企科技範兒(er) 更足了。
越來越多國企意識到“創新,對企業(ye) 未來發展至關(guan) 重要”。三年行動期間,創新激勵政策“能給盡給、應給盡給”——實施科技研發投入在業(ye) 績考核中全部視同利潤加回、重點核心研發團隊工資總額單列等政策,加大對國企科技創新支持,全麵激發企業(ye) 創新主體(ti) 活力。
中海油設立1億(yi) 元科技創新專(zhuan) 項獎勵金,全麵推進以項目長負責製為(wei) 核心的機製改革,在團隊組建、資金使用等方麵賦予項目長更大自主權;中國建築設置專(zhuan) 項科研經費,與(yu) 外部高校開展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中國中車創新科研人員業(ye) 績評價(jia) 和薪酬股權激勵機製,在2021年首屆中車科技創新大會(hui) 上獎勵重大科技項目、創新團隊、創新英才5881萬(wan) 元。
“改革創新是中車發展製勝的絕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法寶。越是關(guan) 鍵時刻,越要堅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創新。”中國中車集團有關(guan) 負責人說。
國企研發投入強度進一步加大。中央企業(ye) 2022年研發投入經費超1萬(wan) 億(yi) 元,工業(ye) 企業(ye) 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與(yu) 2019年相比,2021年209戶“科改示範企業(ye) ”研發投入強度提高6.5個(ge) 百分點,新增發明專(zhuan) 利授權數量增長69.5%。
對近80萬(wan) 名國資國企職工開展的不記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的調查對象認同三年行動提升了幹部職工的改革意識、創新理念、精神麵貌和幹事創業(ye) 熱情。有國企負責人感慨:“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衝(chong) 開了一個(ge) 個(ge) 阻礙發展、束縛活力、抑製創新的藩籬,為(wei) 高質量發展積聚強大勢能。”
“國企改革永遠在路上。”翁傑明說,要圍繞更高質量效益和更強國際競爭(zheng) 力,支持引導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加快建設產(chan) 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ye) ,不斷做強做優(you) 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ye) 。(記者李 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