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能源“金三角”培養更多創新人才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寧夏大學】
為(wei) 國家能源“金三角”培養(yang) 更多創新人才
講述人: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工係主任、教授 李 平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寧夏地處國家能源“金三角”,在保障能源戰略安全中舉(ju) 足輕重。如何緊緊圍繞區域發展需求,培養(yang) 更多現代產(chan) 業(ye) 技術人才,是我們(men) 一直探索的課題。
前些年,我們(men) 係出現學生轉專(zhuan) 業(ye) 的情況,最多一年“淨轉出”17名學生。這引發了我們(men) 對人才培養(yang) 模式和目標的深刻反思。2017年,我們(men) 開始申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在人才培養(yang) 模式、評價(jia) 體(ti) 係和教學硬軟件配備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化學工程與(yu) 工藝專(zhuan) 業(ye) 通過了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這也是寧夏高校中首個(ge) 通過認證的專(zhuan) 業(ye) 。我們(men) 以學生為(wei) 中心、產(chan) 出為(wei) 導向,學院科研團隊和教師大量深入產(chan) 業(ye) 一線調研,掌握重點企業(ye) 、項目、技術領域對人才的需求,邀請企業(ye) 和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深度參與(yu) 人才培養(yang) 過程。
實現教學科研融合互補、產(chan) 業(ye) 教育融合,要求高校師生必須走出校門、融入產(chan) 業(ye) 。我們(men) 與(yu) 企業(ye) 聯合攻關(guan) 課題、開展項目、建立校企實踐基地,不僅(jin) 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參與(yu) 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ye) 競爭(zheng) 力也大大提高。學院與(yu) 國家能源集團寧煤公司、寧夏寶豐(feng) 能源集團等企業(ye) 搭建產(chan) 學研平台,完成了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及自治區化工虛擬仿真中心建設,校企、校際聯合申報獲批國家重點項目4項、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餘(yu) 項,科研成果轉化近2000萬(wan) 元。學生在全國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級獎項30餘(yu) 項,獲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ye) 大賽1金1銀2銅。
這幾年,學生出現“淨轉入”,2021級轉入學生比例達14.9%。人才培養(yang) 質量也受到社會(hui) 及行業(ye) 的認可,一到畢業(ye) 季,就有企業(ye) 找上門讓我們(men) 推薦畢業(ye) 生。這兩(liang) 年,畢業(ye) 生初次就業(ye) 率保持在90%以上,升學率提高到35%,畢業(ye) 生就業(ye) 專(zhuan) 業(ye) 對口率超過70%,為(wei) 區域現代化工產(chan) 業(ye) 發展培養(yang) 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下一步,我們(men) 將進一步加強化學工程與(yu) 工藝專(zhuan) 業(ye) “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計劃,著力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加快一流學科發展,為(wei) 區域煤化工產(chan) 業(ye) 發展和我國先進煤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科技攻關(guan) 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文攀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