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擺拍式慈善”還要上演多久?

發布時間:2023-02-23 09:45:00來源: 工人日報

  據2月21日《華西都市報》報道,近日,在某短視頻平台,一位自媒體(ti) 博主展示了大涼山一名老人和小女孩的簡陋生活環境,稱女孩是老人撿來的孤兒(er) ,兩(liang) 人相依為(wei) 命。不少網友看後,紛紛留言想要資助這個(ge) 家庭。後經當地多名村民確認,此博主的多條視頻內(nei) 容均是“導演”的,其還曾向村裏的老人借錢擺拍“發錢”的視頻,博主自稱“資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視頻拍完後,又收回了2800元。

  互聯網讓做慈善不再拘泥於(yu) 傳(chuan) 統模式,公眾(zhong) 參與(yu) 公益慈善的渠道越來越多、熱情越發高漲、氛圍越發濃厚,這是一種進步。其中,一些自媒體(ti) 博主也開始做慈善,這種新的慈善形式,在推動民間公益慈善事業(ye) 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內(nei) 容真實度、信息可信度難辨等。近年來,以發錢發物儀(yi) 式為(wei) 內(nei) 容拍攝視頻或開直播,然後收錢收物走人的事件不時被曝光,相關(guan) 主播大多是假慈善之名行營銷之實。說白了,是濫用受眾(zhong) 的愛心和同情心為(wei) 自己謀私利。

  這種“擺拍式慈善”,首先是對農(nong) 村群眾(zhong) 的惡意欺騙。邊遠地區的百姓確實需要相關(guan) 部門、機構和社會(hui) 公益人士的愛心資助,但把他們(men) 當成活道具、當成賺取流量的工具,無疑會(hui) 讓他們(men) 無比心寒。

  其次,“擺拍式慈善”也是對向善的社會(hui) 風氣的無聲破壞。如今,一些短視頻和直播平台推出“互聯網+公益”模式,旨在依靠互聯網的力量讓公益活動獲得更多關(guan) 注、更高信任,從(cong) 而更高效地籌集更多善款。假慈善橫行,很可能會(hui) 傷(shang) 及真公益的開展。人們(men) 的善心、愛心經不起“擺拍式慈善”的消費,被破壞的社會(hui) 風氣也很難扭轉。

  此外,視頻中很多橋段都並非真實場景,比如祖孫倆(lia) 住的“破爛小屋”,其實隻是放置生產(chan) 工具的生產(chan) 用房。如今,包括大涼山在內(nei) 的諸多地區脫貧成果有目共睹,視頻中的不實宣傳(chuan) ,破壞了地方形象,也抹黑了當地的發展成效。

  對類似主播假慈善真營銷行為(wei) ,有關(guan) 方麵必須嚴(yan) 厲打擊。目前,涼山州相關(guan) 部門正在對事件展開調查處置,相關(guan) 平台也要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管理,一旦發現相關(guan) 主播有造假行為(wei) ,應立即采取停播、封號等手段予以處理。(工人日報 何勇海)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