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區域看發展】重慶璧山:農文旅融合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中新網重慶2月21日電(王婷婷)春雨淅淅,農(nong) 家果樹上豐(feng) 碩的柑橘帶著雨露,壓彎了枝頭,等待新一批的采摘上市;漫步在蜿蜒的鄉(xiang) 村小道上,金燦燦的油菜花清香撲鼻,競相綻放;穿行在藝術氣息濃厚的農(nong) 村院落,雞犬相聞間,讓院落不再沉寂。
連日來,記者跟隨“走進區域看發展·川渝奮楫譜新篇”網上主題宣傳(chuan) 活動來到重慶璧山區七塘鎮,探訪當地如何發揮本土優(you) 勢,激活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池春水”,實現美麗(li) 蝶變。
“智慧化”技術 賦能果園生態發展
記者走進璧山區七塘鎮四合村四季香生態農(nong) 場中,黃橙橙的耙耙柑、愛媛橙、沃柑等柑橘掛滿枝頭,“目前,還有幾批果子正準備采摘,為(wei) 保證一年四季都有果子,精選愛媛、大雅等8個(ge) 優(you) 質柑橘品種,采取水肥一體(ti) 化、生物防治等8個(ge) 現代生產(chan) 集成技術,形成生產(chan) 、包裝、認證、銷售全鏈條產(chan) 業(ye) 。”技術員鄭長江在果園中指著一邊的果樹說,為(wei) 了避免成熟的耙耙柑受凍,每個(ge) 果子都穿上了“新衣”用袋子控溫。
“以前村裏果樹種植全憑農(nong) 戶們(men) 自身經驗,缺乏科學種植技術,導致產(chan) 業(ye) 發展受阻。”鄭長江稱,現在對果樹進行科學種植和“智慧化”管理,可以很大的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前景。
果園水肥一體(ti) 化技術、果園物聯網技術、果園運輸軌道車……在四季香生態農(nong) 場中裏,科學技術與(yu) 先進設備相結合,在“智慧化”管理下,果園通過攝像頭、傳(chuan) 感器等設備,對土壤濕度、空氣溫度、雨量等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利用係統控製中心對指標數據分析處理,可對果園種植環境進行智能監控,技術賦能產(chan) 業(ye) 發展。
2021年11月,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生態與(yu) 資源保護總站、中國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保護協會(hui) 公布的首批全國生態農(nong) 場名單中,四季香生態果農(nong) 場獲評“生態農(nong) 場”稱號。
“除了柑橘種植,四季香生態農(nong) 場還種有櫻桃、桑葚等果樹,通過櫻花節、采摘節等活動推進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鄭長江稱,目前,整個(ge) 果園占地麵積520畝(mu) ,年收入達500萬(wan) 左右,直接帶動周邊162戶農(nong) 戶實現增收,農(nong) 戶通過土地租金和“打工”的方式,年收入可實現2至3萬(wan) 元。
該企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四季香生態農(nong) 場的建設,改變了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僅(jin) 關(guan) 注於(yu) 土地本身的大耕作農(nong) 業(ye) 的單一經營思想,未來希望達到“天人合一”的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模式,農(nong) 業(ye) 結合旅遊業(ye) ,實現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有效改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提升周圍生態環境,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為(wei) 閑散勞動力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的同時,吸引外地、周邊群眾(zhong) 前來觀光遊覽、放鬆休閑,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藝術“活化”鄉(xiang) 村 舊貌換新顏
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小劇場、咖啡館……記者走進璧山區七塘鎮將軍(jun) 村蓮花穴村落,往日的舊院落早已換新顏,成為(wei) 遊客們(men) 鄉(xiang) 村旅遊的拍照打卡地。
近年來,璧山區七塘鎮以“藝術+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為(wei) 契機,利用眾(zhong) 多民居、田地等空置廢棄的空間進行創作改造,將藝術元素融入農(nong) 村生活,推動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方式有機結合,讓藝術活化鄉(xiang) 村,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文化魅力。
記者了解到,村民馮(feng) 光強家的豬圈屋改造成為(wei) 寬敞明亮的西餐廳;村民劉文鋼和劉文友之前要倒塌的舊房被重新換上大梁、添上了石柱,改建成了兩(liang) 樓一底的民宿客棧;在村子的南麵,村民陳光華和牟光潤的老宅搖身一變,成了村子的展覽館……
“將軍(jun) 村是一個(ge) 典型的‘空心村’,改造的時候是想通過空間和設計增減,加入新的建築元素和材料,保留人的活動,使整個(ge) 村子的曆史跟外部世界的變遷聯係和同步起來。”七塘鎮文化宣傳(chuan) 幹部佘林川介紹,硬件與(yu) 軟件的再造升級,不但保留了鄉(xiang) 土風貌,也讓破舊的院落煥然一新:斷壁殘垣被一根根鐵條綁定加固,如同給老牆穿上了“鐵衣”;舊房拆下的磚瓦、木梁,成為(wei) 新房的建築材料;廢舊老屋加裝了幾片多彩玻璃窗,成為(wei) 色彩斑斕的茶室。
佘林川介紹,七塘鎮曾是璧山皮鞋的發源地,留守的農(nong) 民大多靠種地、打工維生,在人居環境整治之前,很多年輕人走出去後很難再回來,如今年輕人看到家鄉(xiang) 的變化,也願意回鄉(xiang) 發展。
如今,將軍(jun) 村蓮花穴村落自更新改造以來,全村已累計接待10萬(wan) 多人,實現營業(ye) 收入150多萬(wan) 元,撬動全鎮實現旅遊收入400多萬(wan) 元,10多名村民陸續返鄉(xiang) 創業(ye) ,80餘(yu) 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wan) 元。
下一步,璧山區將緊緊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重慶主城都市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西部(重慶)科學城重要功能區、國家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試驗區等重大戰略機遇,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空間布局,推動全產(chan) 業(ye) 鏈條升級,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提升,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做強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和品牌,大力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提升、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培育、農(nong) 民增收致富促進、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示範創建行動,著力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城鄉(xiang) 融合新範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