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退役潮”臨近 回收市場規模或超千億元
截至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已經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動力電池“退役潮”也接踵而至。盡管近年來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紛紛進軍(jun) 動力電池回收領域,但整體(ti) 來看這一市場仍是“藍海”,整體(ti) 競爭(zheng) 格局暫時呈現“小、散、亂(luan) ”的局麵。隨著“退役潮”臨(lin) 近,規範動力電池回收迫在眉睫。
動力電池“退役潮”臨(lin) 近
回收市場規模或超千億(yi)
近日,工信部節能與(yu) 綜合利用司組織召開工作座談會(hui) ,圍繞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政策標準體(ti) 係、強化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加快資源化利用關(guan) 鍵技術迭代升級、促進動力電池關(guan) 鍵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麵進行了交流。
據悉,參加此次座談會(hui) 的包括部分地方工信部門,有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研究機構,以及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動力電池生產(chan) 、電池租賃、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等領域的企業(ye) 代表。會(hui) 上,有關(guan) 專(zhuan) 家介紹了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銷售情況,分析了廢舊動力電池產(chan) 生趨勢;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鏈相關(guan) 企業(ye) 交流了動力電池資源化利用關(guan) 鍵技術研發應用、換電商業(ye) 模式影響、動力電池綠色設計等方麵的情況。
業(ye) 界分析認為(wei) ,動力電池回收正成為(wei) 一個(ge) 政府導向明顯、眾(zhong) 多企業(ye) 參與(yu) 的新興(xing) 行業(ye) 。一方麵,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ye) 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動力電池大量退役帶來環保問題亟待解決(jue) ;另一方麵,動力電池的原料回收、再加工及利用,將大大提升我國動力電池原材料自給率,降低對上遊資源的依賴,有利於(yu) 緩解原材料供需緊張矛盾。
民生證券研報指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理論壽命為(wei) 4至8年,預計2017年前後國內(nei) 大規模裝機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將在2023年迎來回收放量期。
據高工產(chan) 業(ye) 研究院(GGII)預計,到2025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累計將達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廢舊電池將達到96萬(wan) 噸。
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退役動力電池通常有兩(liang) 種回收方式: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其中,梯次利用將是未來動力電池回收的主流方向:每輛新能源汽車上一般裝載的是一個(ge) 完整的鋰電池包,回收後既可以拆解成模組或電芯,形成小型電池用於(yu) 低速電動車、太陽能路燈等產(chan) 品,也可以將多個(ge) 完整的電池包並在一起,為(wei) 風、光電等場景儲(chu) 能。
國海證券研報顯示,由於(yu) 退役動力電池存在20%至80%能夠用作其他領域的可用容量,所以相較於(yu) 直接拆解經濟效益更大。然而,目前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存在流程較長、關(guan) 鍵技術待突破、技術規範不足、行業(ye) 標準缺失、安全性及穩定性難以保障等問題,導致經濟價(jia) 值尚未體(ti) 現。但直接拆解回收已具備經濟性,2027年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市場規模有望超千億(yi) 元。
國盛證券也表示,經測算,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實際市場規模2022年約為(wei) 146億(yi) 元,至2030年理論可達1406億(yi) 元。
進入規模化投資階段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競逐“藍海”
1月29日,寧德時代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廣東(dong) 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擬在廣東(dong) 佛山投資238億(yi) 元,建設一體(ti) 化新材料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基地,涵蓋50萬(wan) 噸廢舊電池材料的回收、三元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生產(chan) 、負極再生石墨製造等項目。
寧德時代稱,市場即將迎來大規模的動力電池“退役潮”,動力電池回收處置和利用,將是動力電池原料重要的來源渠道之一。此次投資是為(wei) 推動公司鋰電材料及回收業(ye) 務發展,並保障原材料供應。
作為(wei) 動力電池行業(ye) 龍頭之一,寧德時代此次238億(yi) 元加碼動力電池回收,被業(ye) 界認為(wei) 是中國動力電池回收進入規模化投資階段的標誌。事實上,不少行業(ye) 龍頭企業(ye) 也早已大手筆積極布局這一領域。
此前於(yu) 2月9日,蜂巢能源全資子公司藤青青再生資源(上饒)有限公司與(yu) 天奇股份在江西省上饒市簽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濕法冶金項目合資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成立合資公司,開展磷酸鐵鋰電池回收利用濕法冶金項目,目標年產(chan) 碳酸鋰5000噸、磷酸鐵20000噸。天奇股份表示,公司積極建設動力電池回收體(ti) 係,已初步形成鋰電池回收循環利用產(chan) 業(ye) 鏈布局。而早在1月初,另一家行業(ye) 龍頭國軒高科年產(chan) 50GWh電池回收項目宣布開工,項目建成後達到年處理50GWh退役鋰離子電池綜合回收利用的生產(chan) 能力,達產(chan) 後預計實現年產(chan) 值約110億(yi) 元。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動力電池回收仍處於(yu) 初期發展階段,目前仍是藍海市場。隨著動力電池裝機大規模放量,鋰資源短缺、原材料價(jia) 格高企,動力電池回收的市場價(jia) 值得以凸顯。有動力電池回收商透露,部分電池的折扣係數(廢料價(jia) 與(yu) 新貨價(jia) 的比)在2021年最低是60%左右,2022年普遍升到100%以上,甚至有些廢料價(jia) 格飆升超過200%。
碳酸鋰等原材料價(jia) 格一度“居高不下”也吸引了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進軍(jun) 鋰電回收“藍海”,車企、電池企業(ye) 、材料企業(ye) 、第三方回收企業(ye) 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簽訂長協訂單等方式加碼、提升產(chan) 業(ye) 整合度。除開寧德時代、天奇股份、國軒高科等,格林美、贛鋒鋰業(ye) 、欣旺達、中偉(wei) 股份、旺能環境、光華科技等多家公司也均有業(ye) 務進展。
國內(nei) 眾(zhong) 多新能源汽車企業(ye) 也已經入場動力電池回收賽道,比亞(ya) 迪早在2018年就與(yu) 鐵塔公司合作,將回收的比亞(ya) 迪電池用做基站儲(chu) 能備用。愛馳汽車2022年與(yu) 天奇股份及其參股公司上海萬(wan) 高簽署協議,三方共建新能源動力電池運營及售後服務體(ti) 係。部分外資車企如大眾(zhong) 、豐(feng) 田、通用等,也紛紛通過自建或合作建立動力電池回收體(ti) 係。
頭部集中趨勢顯現
技術與(yu) 渠道成核心競爭(zheng) 力
盡管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熱火朝天”,但毋庸諱言的是,這一市場目前整體(ti) 競爭(zheng) 格局暫時呈現“小、散、亂(luan) ”的局麵。短期來看,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必然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且行業(ye) 尚未有龍頭企業(ye) 。與(yu) 此同時,行業(ye) 目前仍存在政策法規強製性不足、發展不規範等問題,“小作坊”與(yu) “正規軍(jun) ”存在貨源之爭(zheng) 。
所謂“正規軍(jun) ”,一般指列入工信部動力電池回收行業(ye) “白名單”的企業(ye) 。2018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ye) 規範條件》的名單,包括華友循環、豪鵬科技、格林美、邦普循環、光華科技5家企業(ye) 。2022年12月16日,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名單共41家,其中不乏寧德時代、廣汽集團這樣的“巨頭”身影,旺能環境、駱駝股份、騰遠鈷業(ye) 等多家上市公司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或相關(guan) 下屬企業(ye) 被列入名單。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白名單”企業(ye) 數量已超過80家,但行業(ye) 內(nei) 中小企業(ye) 數量眾(zhong) 多也是不爭(zheng) 的事實,僅(jin) 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回收企業(ye) 注冊(ce) 量就達到約2.4萬(wan) 家,龍頭企業(ye) 尚待成型。隨著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布局節奏加快,主管部門連續對動力電池回收產(chan) 業(ye) 的健康發展進行政策加碼,市場也將更加規範化,技術與(yu) 渠道成為(wei) 電池回收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對以寧德時代為(wei) 首的“正規軍(jun) ”而言,在回收產(chan) 能進一步擴張的當下,如何擁有穩定的回收渠道,進一步提高電池回收的效率,迅速平攤前期投資的成本,是亟需化解的問題。此外,隨著電池CTP(無模組電池包)、CTC(電芯到底盤)技術成為(wei) 潮流,刀片電池、麒麟電池等新型電池的放量,電池拆解回收的難度也有所提高,在電池規格眾(zhong) 多的情況下,如何形成大規模、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回收產(chan) 線也將成為(wei) 下一步的挑戰。
寧德時代也表示,電池回收及材料市場,可能受到宏觀經濟波動、下遊新能源汽車推廣情況、市場競爭(zheng) 激烈、市場需求變化、成本上升及產(chan) 品價(jia) 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同時廢舊動力電池的來源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中泰證券研報認為(wei) ,鋰電回收目前仍是藍海市場,但行業(ye) 向頭部集中的趨勢正在顯現,未來“車企-電池廠-回收企業(ye) ”的回收產(chan) 業(ye) 閉環將成為(wei) 行業(ye) 趨勢,回收能力不達標的中小企業(ye) 將加速出局。(記者 李唐寧 吳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