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飄香迎客來——雲南高原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 徐鑫雨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阮紫嫣
都說雲(yun) 南綠水青山好風光,卻不知山高路遠,給剛摘掉貧困帽的雲(yun) 南山區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帶來了重重障礙。
雲(yun) 南是脫貧縣數量、重點幫扶縣數量和脫貧人口最多的省份,加之自然災害多發,部分山區群眾(zhong) 返貧致貧風險較大。麵對困難,雲(yun) 南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xing) ”,把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作為(wei) 促進脫貧人口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在全國率先實施促進脫貧人口增收三年行動,有效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幕,正在雲(yun) 嶺大地徐徐拉開。
高山長出致富果
雲(yun) 南怒江州高黎貢山東(dong) 麓,古炭河旁,一個(ge) 美麗(li) 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在綠色叢(cong) 林中映入記者眼簾,五顏六色的風車隨風搖轉,村內(nei) 屋舍錯落有致,以草果為(wei) 外形的可愛標牌“怒小草”和“江小果”站立村口,熱情迎接四方遊客……這,就是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
“草果是我們(men) 的脫貧果,更是振興(xing) 果!”魯掌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楊繼綱說。三河村種植了1.3萬(wan) 畝(mu) 草果,年產(chan) 量達300多萬(wan) 斤,用草果稈編製的草鞋、草帽等產(chan) 品每年給村子帶來38萬(wan) 元收入。草果正氣茶、草果麵膜……不斷延長的產(chan) 業(ye) 鏈,讓草果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三河村乃至怒江大峽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金鑰匙”。
白天碧空如洗,夜間繁星點點,高山上的昆明市東(dong) 川區李子溝村宛如世外桃源。這裏,有遠近聞名的開花洋芋。
“我們(men) 村的洋芋一蒸熟就會(hui) 爆裂,像開花一樣,好吃得很!記得2011年舉(ju) 辦第一屆開花洋芋節時,每公斤洋芋才賣2元。如今洋芋品質提高了,村裏成立合作社統一銷售,每公斤能賣10元了!”李子溝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伍國辰自豪地說,“去年全村開花洋芋產(chan) 量500噸,我們(men) 還嚐試搞直播賣洋芋,效果還不錯。”
開花洋芋能賣出高價(jia) ,離不開科技的“雨露”。2018年以來,雲(yun) 南省級科技特派團成員、省農(nong) 科院研究員楊瓊芬每年到村裏指導農(nong) 戶種植開花洋芋,提高了產(chan) 量和品質,實現了科技助農(nong) 。
“我家種了三畝(mu) 多點的開花洋芋,賣了五六千塊錢,價(jia) 格好得很呢!去年合作社分紅還分了些錢,我們(men) 準備明年多種兩(liang) 畝(mu) !”村民王梁德說。如今全村種了800畝(mu) 開花洋芋,家家戶戶都沾了開花洋芋品牌的光。
來到東(dong) 川區阿旺鎮岩頭村,粉裏透紅的冬桃掛滿果樹,讓人不禁感歎:這千畝(mu) 冬桃,真是“桃”人喜愛!
“近幾年,通過農(nong) 業(ye) 部門幫忙引進,我們(men) 村成立合作社,種了1300畝(mu) 冬桃。”岩頭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範興(xing) 照告訴記者,“以前的苞穀地流轉種上了桃子,加上到冬桃基地務工,村民收入確實增多了。”
“我家流轉了12畝(mu) 土地,每畝(mu) 6000元。還能來這兒(er) 幫忙摘果,每天能有八九十元的收入。”正在桃林中摘果的村民王書(shu) 發說。
岩頭村一組村民邵星文2009年就開始種植冬桃,如今已經成立了農(nong) 業(ye) 種植公司。“依托滬滇合作項目和政府扶持,冬桃基地完善了配套設施。我們(men) 嚐試請網紅幫忙直播賣冬桃,一天能賣3噸左右。”邵星文說,“我們(men) 正在建設果脯加工廠,今年3月就能投入使用,到時我們(men) 的冬桃產(chan) 品就更加豐(feng) 富了!”
驅車在昆明祿勸縣鍋蓋山鬆林間盤桓,海拔2500米的山林中氣溫寒涼,忽見山坡上大片天麻種植基地,視野豁然開朗,農(nong) 戶們(men) 正在熱火朝天地種植天麻。依托轎子雪山周邊的氣候資源,祿勸縣轉龍鎮則邑村村委會(hui) 將萬(wan) 餘(yu) 畝(mu) 山林地租給農(nong) 業(ye) 科技企業(ye) ,種植10600畝(mu) 林下天麻等中藥材。
“天麻隻有在2500米海拔以上種出來才有藥效。”企業(ye) 負責人邊說邊蹲下徒手刨開地上的鬆葉和紅土,不一會(hui) 兒(er) ,一個(ge) 個(ge) 如馬鈴薯般新鮮碩大的天麻便露出真容。天麻和黃精等中藥材在林下輪作種植,茂密的鬆林成為(wei) 孕育中藥材的“風水寶地”,更成為(wei) 則邑村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我家過去是貧困戶,如今在天麻基地打工已有4年,每年收入2萬(wan) 多元。沒有政府幫扶和天麻產(chan) 業(ye) ,我家的房子蓋不起來,更不可能有現在的好日子!”則邑村59歲的彝族老漢楊八一說。
鮮花盛開香雲(yun) 嶺
“真的嗎?光伏棚下還能種花?”
帶著疑問,記者來到尋甸縣金鎖鄉(xiang) 額秧村光伏基地。光伏大棚頂部,一根根線串起一塊塊光伏電池板,陽光灑進大棚,非常明亮。大棚下,一盆盆精致的多肉植物長勢喜人。噴上點水,多肉的花瓣便晶瑩剔透、如露珠欲墜。幾位村民正在整理盆栽,準備電商直播。
“我們(men) 村光伏棚上發電,棚下種花,每年增加村集體(ti) 經濟收入20萬(wan) 元以上呢!”額秧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袁東(dong) 森說,“除了發電和種植的收益,土地流轉、入股、務工,也讓村民的收入更加多元。”
在烏(wu) 蒙山南麓普渡河峽穀海拔1900米的山坡上,明豔嬌嫩的鮮花映襯出祿勸縣中屏鄉(xiang) 法格村村民的幸福日子。利用滬滇合作產(chan) 業(ye) 資金,村裏修建大棚42.1畝(mu) ,並流轉土地107畝(mu) 用於(yu) 種植花卉,帶動23戶人家脫貧致富。
“以前家裏種豌豆,年收入5000元左右,2018年我開始在花卉大棚務工,一個(ge) 月就能收入2000多元。”建檔立卡戶肖大梅一邊嫻熟地采摘大麗(li) 花,一邊笑著說,“現在花卉產(chan) 業(ye) 進村了,我也要努力增加收入!”
滇中富饒的楚雄州姚安壩子是魚米之鄉(xiang) ,但鄉(xiang) 村經濟長期較為(wei) 落後。近幾年姚安出了個(ge) 新鮮事,過去不種花的姚安壩子,現在處處鮮花盛開,而且是無土栽培。記者走進姚安花卉產(chan) 業(ye) 園雲(yun) 秀花卉基地,隻見寬敞明亮的大棚內(nei) ,無土栽培的玫瑰嬌豔誘人,水肥一體(ti) 化滴灌係統精準澆灌著花枝根部。大棚旁是鮮花包裝車間,一堆堆剛采摘的玫瑰花枝通過修剪、包裝,成為(wei) 一束束上檔次的鮮花,裝箱後發往全國各地。工人們(men) 多是來自山區的村民,每天工資90至110元。
這是姚安縣調整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結構、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成功嚐試。如今,全縣花卉麵積1.45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銷鮮切花5億(yi) 枝,實現綜合產(chan) 值10.64億(yi) 元,帶動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5000餘(yu) 人,其中一半多是邊遠山區44個(ge) 村的脫貧戶。
鄉(xiang) 村旅遊火起來
脫貧之後的村民們(men) ,開始打扮起自己的村寨,發展鄉(xiang) 村旅遊。
“來嚐嚐我們(men) 的蜂蜜!”怒江三河村的鄉(xiang) 村集市熱鬧非凡,村民們(men) 擺出自家農(nong) 特產(chan) ,熱情地招呼外來遊客。一個(ge) 個(ge) 現代簡約的雨篷中,蜂蜜、核桃、草果編織品等山間特產(chan) 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近幾年,三河村依靠“三棵樹三棵草一隻鳥”來發展產(chan) 業(ye) 。三棵樹即核桃樹、花椒樹、刺龍苞樹;三棵草即草果、重樓、黃精;一隻鳥即打造“怒江百鳥穀”,建成觀鳥鳥塘15個(ge) 。
“三河村山清水秀,適宜康養(yang) ,我們(men) 正在發揮這一天然優(you) 勢,大力推動農(nong) 旅融合。”三河村文旅合作社負責人李餘(yu) 昌說。
傳(chuan) 說阿詩瑪的故鄉(xiang) 就在昆明市石林縣阿著底村。記者徜徉村中,隻見村裏風景如畫,家家戶戶都有美麗(li) 庭院,村民們(men) 在雲(yun) 南大學退休教授李艾東(dong) 的指導下,就地取材,用當地喀斯特地貌的石頭裝飾院牆,充滿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和建築創意。
“現在疫情消散、春暖花開,村裏的12家農(nong) 家樂(le) 恢複了營業(ye) ,期盼更多的遊客來阿著底,體(ti) 驗阿詩瑪文化。”年輕的阿著底村小組長普春林說。
據了解,目前雲(yun) 南每個(ge) 脫貧縣都有2~3個(ge) 主導產(chan) 業(ye) ,2.8萬(wan) 個(ge) 經營主體(ti) 與(yu) 有產(chan) 業(ye) 發展條件的163萬(wan) 戶脫貧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全省實現轉移就業(ye) 344.58萬(wan) 人,穩崗就業(ye) 規模首次躍居全國第一,全省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純收入達14147元,增長15.9%。
如今,雲(yun) 南農(nong) 村脫貧成果更鞏固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打得更牢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