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育訓模式,補齊鄉村人才短板
【專(zhuan) 家觀點】
作者:桂敏、劉傑,係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終身學習(xi) 與(yu) 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二級巡視員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職教先行。
職業(ye) 教育在開發農(nong) 村人力資源、加強農(nong) 村思想道德建設、豐(feng) 富鄉(xiang) 村文化生活、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涉農(nong) 職業(ye) 教育,多次提出發展麵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職業(ye) 教育。但在實際發展中,涉農(nong) 職業(ye) 教育還麵臨(lin) 諸多瓶頸,需要統籌考慮破解難題。
找瓶頸:農(nong) 民素質偏低、育訓模式陳舊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需要一批受過良好教育,能夠熟練使用先進農(nong) 機,適應現代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能夠快速使用搜索設備,掌握現代學習(xi) 技能的高素質農(nong) 民。但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分析,我國現有16~60歲勞動年齡總人口8.9億(yi) 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為(wei) 10.63年,其中鄉(xiang) 村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為(wei) 8.99年。全國25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約10.1億(yi) 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為(wei) 9.46年,而鄉(xiang) 村地區25歲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為(wei) 7.78,低於(yu) 平均受教育年限1.68年。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課題“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教育培養(yang) 重大問題研究”發現,早在1975年日本農(nong) 業(ye) 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1.7年,大體(ti) 相當於(yu) 我國高中畢業(ye) 程度;荷蘭(lan) 農(nong) 民大部分是高級中等專(zhuan) 業(ye) 農(nong) 校畢業(ye) ,而且每年還有將近20%的從(cong) 業(ye) 農(nong) 民進入各類職業(ye) 學校接受繼續教育;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許多農(nong) 場主已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美國農(nong) 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12年。而“七普”數據表明我國農(nong) 民受教育水平遠低於(yu) 發達國家同類水平,農(nong) 民群體(ti) 整體(ti) 文化素質偏低,長期將會(hui) 阻礙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農(nong) 村職業(ye) 教育與(yu) 培訓內(nei) 容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與(yu) 生產(chan) 實踐脫離,實訓基地條件差,時間安排、教師教學方法和水平不能貼合農(nong) 民習(xi) 慣等問題,致使農(nong) 民學習(xi) 獲得感和滿足感偏低。職業(ye) 教育培訓模式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求的契合度不夠,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亟需複合型、全科式的“三農(nong) ”人才,職業(ye) 教育的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都需要做出相應調整,現有課程、培訓方案對鄉(xiang) 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缺乏長效支撐,對大量湧現的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存在人才培養(yang) 的“滯後”效應。職業(ye) 教育師資質量較難適應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難以滿足教學和培訓的實際需求。據統計,2021年全國開設農(nong) 業(ye) 類專(zhuan) 業(ye) 職業(ye) 院校有專(zhuan) 任教師10.9萬(wan) 人,其中“雙師型”教師4.8萬(wan) 人,占比43.8%,根據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化新時代職業(ye) 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到2022年,職業(ye) 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zhuan) 業(ye) 課教師的比例超過一半,而涉農(nong) 職業(ye) 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zhuan) 業(ye) 課教師的比例尚未過半。
相比於(yu) 城市,農(nong) 村缺乏吸引青年人回鄉(xiang) 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條件,交通、寬帶網絡、文化娛樂(le) 等諸多方麵均與(yu) 中心城市有較大差距,農(nong) 村人居環境亟待提升。同時,農(nong) 村家庭一直期待孩子借助教育離開艱苦的鄉(xiang) 村環境,在社會(hui) 大環境的影響下,學生的返鄉(xiang) 意願較低,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人才支撐力嚴(yan) 重不足。這些問題反映在涉農(nong) 職業(ye) 院校,則導致招生數量少,占比低,一項涉農(nong) 院校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54%的學生認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沒有發展前途,46%的學生認為(wei) 福利待遇不好,40%的學生認為(wei) 工作環境艱苦;農(nong) 業(ye) 院校86%的畢業(ye) 生希望進入地級以上城市就業(ye) 。一些學生進入學校時選擇了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後又通過轉專(zhuan) 業(ye) 、升學等方式離開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關(guan) 崗位人才“招不來”“留不住”。
補短板:加強鄉(xiang) 村主要勞動力培訓
針對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麵臨(lin) 的農(nong) 民素質偏低、職業(ye) 吸引力不足、育訓模式陳舊等問題,可以將鄉(xiang) 村主要勞動力培訓作為(wei) 鄉(xiang) 村人才儲(chu) 備的突破口,以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人才“加油站”,補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突出短板。
一是開展農(nong) 村創業(ye) 帶頭人培育行動,支持更多農(nong) 村勞動人口接受繼續教育、參與(yu) 能力提升項目。大批返鄉(xiang) 農(nong) 民、農(nong) 民工、退役軍(jun) 人等人群逐漸成為(wei) 紮根農(nong) 村、駐守農(nong) 業(ye) 的主力軍(jun) ,可以建立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製度,支持更多農(nong) 村勞動人口接受繼續教育參與(yu) 能力提升項目。二是實施高職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擴招計劃,主要吸收45歲以下農(nong) 民、農(nong) 民工、退役軍(jun) 人到高職院校學習(xi) ,也可推動地方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麵向農(nong) 村職業(ye) 教育的法規落地實施。以高中階段為(wei) 主,按照農(nong) 學結合、彈性學製的方式招收更多農(nong) 民、農(nong) 民工、退役軍(jun) 人等就地就近就讀縣域職業(ye) 學校(技工學校)。
為(wei) 更好地提升勞動力質量,推進教育公平,需要重視中等職業(ye) 學校和農(nong) 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在提升受教育水平中的作用,將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人才、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重要引擎。建議建立多部門聯動、地方政府為(wei) 主的鄉(xiang) 村人才需求共享機製,把職業(ye) 院校作為(wei) 鄉(xiang) 村人才供給的重要基地,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人才、農(nong) 村二、三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鄉(xiang) 村公共服務人才、鄉(xiang) 村治理人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人才等需求常態化共享到職業(ye) 院校,完善供需對接、精準匹配、動態調整的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機製。加大返鄉(xiang) 人員培訓力度,指導涉農(nong) 職業(ye) 院校、農(nong) 廣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圍繞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和行業(ye) 企業(ye) 需求,依托各類技能培訓平台,開發適合返鄉(xiang) 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課程,開展就業(ye) 創業(ye) 培訓。
此外,暢通職業(ye) 教育實用人才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的路徑同樣重要。一方麵,可由縣委縣政府牽頭,各專(zhuan) 業(ye) 部門提出用人需求,由職業(ye) 教育與(yu) 培訓機構統一組織實施培訓。支持縣域中等職業(ye) 學校根據當地發展需要試辦社區學院。另一方麵,由組織部門牽頭,相關(guan) 部門提出專(zhuan) 業(ye) 崗位需求,明確鄉(xiang) 村管理、服務崗位人才的學曆要求和待遇。實施以“定崗定編”就業(ye) 為(wei) 導向的就業(ye) 鼓勵政策,務必確保預留的相關(guan) 崗位與(yu) 專(zhuan) 業(ye) 要求、服務年限和待遇相匹配。同時,增強職業(ye) 教育鄉(xiang) 村人才需求預測能力,在結合本地鄉(xiang) 村人才需求數量和結構的基礎上,及時掌握鄉(xiang) 村人才供求缺口情況,引導院校動態調整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類型、結構和規模,為(wei) 更好滿足鄉(xiang) 村人才需求貢獻教育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