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影視創作不僅“下飯”還要“營養”

發布時間:2023-03-01 09: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臧花(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輕工大學人文與(yu) 傳(chuan) 媒學院講師)

  最近,“電子榨菜”成了網絡熱詞。該詞顧名思義(yi) ,是在用餐場景下觀看,像榨菜一樣被賦予“下飯”功能的視頻。

  情景伴隨式觀劇,成為(wei) 當下不少人的生活習(xi) 慣。拆開外賣盒,拿出手機支架,滑動屏幕打開想看的視頻。這充滿儀(yi) 式感的一幕成為(wei) 當下年輕人吃飯的主要場景。大家經常在社交平台熱烈討論哪些影視作品更“下飯”,欣賞“電子榨菜”成了很多年輕人吃飯甚至日常文化生活的標配,構築了一道獨特的社會(hui) 景觀。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認識這一新興(xing) 現象及其在當代社會(hui) 流行的原因,同時審視其盛行對文藝創作乃至社會(hui) 文化產(chan) 生的深遠影響,應成為(wei) 業(ye) 界關(guan) 注的重要議題。

  隨著手機、電視、戶外大屏、pad等視頻觀看渠道越來越多,人們(men) 對視頻的觀看訴求出現了碎片化、即時性等新特點,觀看場景也從(cong) 原來電影院、客廳電視機前的固定模式,演變成睡覺前、吃飯中、地鐵上等多種樣式。所以,“電子榨菜”這種能刺激吃飯食欲、獲得心理慰藉、實現娛樂(le) 放鬆的影視作品概念應運而生。起初,它出現在就餐場景中。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社會(hui) 結構演變,獨來獨往的情況越來越多,很多觀眾(zhong) 喜歡在吃飯時由“電子榨菜”陪伴。後來隨著這一概念不斷演變,逐漸發展為(wei) 媒介賦權時代人們(men) 消磨閑暇時光的新常態。不論是繁忙工作之餘(yu) 需要娛樂(le) 身心,還是無聊等待時需要排遣寂寞,抑或壓抑焦慮時想要排解壓力,“電子榨菜”成為(wei) 人們(men) 有限閑暇時間的重要陪伴,有些都市人群尤其是Z世代甚至對“電子榨菜”產(chan) 生了一定的精神依賴。

  什麽(me) 樣的作品能成為(wei) “電子榨菜”?這個(ge) 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主要看用戶的喜好和選擇。梳理被很多人稱為(wei) “電子榨菜”的內(nei) 容,我們(men) 發現,它糅合了影視劇、紀錄片、短視頻等多種形態,具有生活化、節奏慢、不費腦,讓人輕鬆愉悅,缺乏戲劇衝(chong) 突,信息增量有限等特點。它可以是美食類影視劇。在觀眾(zhong) 獨自吃飯的情境下,這類作品如同“吃播”一般陪伴左右,給人一種心理支持。作品中表現美食從(cong) 製作到食用的畫麵,又從(cong) 視聽層麵刺激了受眾(zhong) 的味蕾,讓人們(men) 食欲大開。它可以是種田類影視劇。中國農(nong) 耕文化根植於(yu) 人們(men) 的心靈深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wan) 顆子”的滿足感令無數都市人心生向往,所以越來越多觀眾(zhong) 選擇在種田劇營造的世界裏尋找精神寄托,獲得心靈治愈。《花間提壺方大廚》《卿卿日常》等可納入這一範疇。這些作品著力展現平凡日子裏的家長裏短、人際互動。它也可以是契合人們(men) 情緒舒緩宣泄訴求的喜劇。《脫口秀大會(hui) 》《武林外傳(chuan) 》等“梗”和“段子”頻出,讓觀眾(zhong) 從(cong) 戲謔、調侃、自嘲等感受中獲得心理慰藉。它還可以是體(ti) 現慢生活的影視作品。這類作品節奏舒緩、氛圍輕鬆,能讓觀眾(zhong) 暫時拋去生活中的繁雜瑣事,沉浸在閑暇愜意的生活氛圍中。

  歸根結底,“電子榨菜”隻是小菜,能下飯,且僅(jin) 能下飯。這些作品劇情邏輯無需仔細推敲,精神內(nei) 涵不必深層挖掘,沒法提供更多的精神營養(yang) 、思想啟迪或情感體(ti) 驗。作為(wei) 片方在場景化營銷過程中使用的標簽,本無可厚非,一旦將這個(ge) 概念從(cong) 標簽上升到文化現象乃至創作趨勢,則必須引起業(ye) 界的關(guan) 注和警惕。當下影視行業(ye) 已出現為(wei) 了“下飯”製造“電子榨菜”的不良傾(qing) 向。一些創作者迎合用戶淺閱讀、碎片化等低水平欣賞訴求,滿足大眾(zhong) 淺層的感官愉悅,在創作中回避深邃,解構崇高,追求淺白,注重視聽效果卻忽視現實邏輯、注重娛樂(le) 性卻放棄引領性,消解了影視創作對思想內(nei) 涵和社會(hui) 意義(yi) 的價(jia) 值追求。有的作品情節低智無腦,有的作品內(nei) 容注水乏味,有的作品一味通過疊加流行元素增加“網感”,還有的作品直接以“下飯”為(wei) 賣點。這些作品給創作帶來了諸多不良影響。若任由這種“走捷徑”的創作方式發展下去,此類簡單迎合的作品越來越多,“電子榨菜”將淪為(wei) 供人消費、為(wei) 人牟利的快餐式商品,甚至失去審美價(jia) 值變成電子汙染物。而一旦“榨菜化”創作成為(wei) 影視餐桌的“主菜”,觀眾(zhong) 對藝術創新、精神引領的追求也將停滯不前,社會(hui) 審美取向將受到深遠影響。在低級趣味與(yu) 低俗之作的惡性循環之間,最終使文藝創作患上“失語症”。

  因此,當下各界都應警惕“榨菜化”創作欣賞問題。在創作層麵,創作者應力求在作品的藝術屬性、社會(hui) 屬性、娛樂(le) 屬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在疏導社會(hui) 情緒、觀照受眾(zhong) 訴求的同時,展開對曆史的解讀、現實的洞察,對人類情感、人性命運的深度思考,力求將作品從(cong) “榨菜”變成“營養(yang) 餐”。在觀賞層麵,廣大受眾(zhong) 應該意識到,即使是娛樂(le) ,也要有自我把控意識,不能盲目地被營銷控製、被噱頭吸引、被評價(jia) 誤導、被觀感驅使。過度沉迷於(yu) 通俗娛樂(le) 的虛幻滿足中,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降低審美鑒賞力,失去社會(hui) 行動力。“電子榨菜”好吃也不能多吃,我們(men) 應該攝取更多“營養(yang) 餐”。此外,宏觀層麵日趨規範的監管與(yu) 引導機製,也為(wei) 影視創作傳(chuan) 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保證。多管齊下,“電子榨菜”之問當可破解。

    (本文係2022年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民族化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