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泰山》:壯美泰山的影像畫卷
作者: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六集大型人文紀錄片《大泰山》是山東(dong) 廣播電視台2023年的開篇之作,該片通過呈現自然、曆史和人文視角下的壯美泰山,形象闡釋泰山的自然和曆史文化價(jia) 值,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泰山是中華悠久曆史和文明的疊加物,能夠喚起對無數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憶。紀錄片《大泰山》對泰山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進行梳理,有利於(yu) 增強受眾(zhong) 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泰山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成長、發展、繁榮,禮讚泰山、講好泰山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紀錄片《大泰山》充滿了濃鬱的曆史厚重感和滄桑感。泰山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泰山所蘊含的一脈相承的文化和精神內(nei) 涵,已深深植入國人心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yu) 泰山,或輕於(yu) 鴻毛”,司馬遷這一家喻戶曉的譬喻成為(wei) 衡量人生價(jia) 值的重要標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接續奮鬥。紀錄片《大泰山》中,呈現了司馬遷、李白、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等在中國曆史上熠熠生輝的一批精神和文化偶像,潛移默化地把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堅守的核心價(jia) 值觀融入到全片中,潤物無聲,弘揚了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
泰山是曆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從(cong) 時間觀上看,我們(men) 要“不忘本來”;從(cong) 空間觀上看,我們(men) 要“吸收外來”。為(wei) 了呈現泰山之“大”,紀錄片《大泰山》在空間上進行拓展,跳出泰山看泰山,攝製組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海內(nei) 海外;為(wei) 了呈現泰山之“大”,紀錄片《大泰山》也在時間上進行拓展,中華民族的集體(ti) 心理投射到泰山之上,經過世世代代的積澱、揚棄、出新,又進一步輻射開來,得到了炎黃子孫的普遍認同。《大泰山》努力站在中華文明的高度,站在大曆史觀、大時代觀的高度,站在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高度去深入開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
中華美學精神強調審美創造追求知、情、意、行相統一。《大泰山》注重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通過泰山的文化意象抒發愛國之情、強國之誌。而且泰山本來就是一個(ge) 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大泰山》通過熊貓泰山、利瑪竇、泰戈爾、狄更生等,講述了如何通過泰山這個(ge) 載體(ti) 和世界進行溝通的動人故事。
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在影視領域應用,使視聽語言變得更加豐(feng) 富多彩。高新攝製技術在紀錄片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具有高像素、高幀率、高分辨率、高動態範圍、高色彩還原度、全畫幅的趨勢和特點。在技術手段方麵,《大泰山》采用超高清4K拍攝,並運用了直升機、無人機、穿梭機、大型特拍設備等進行蹲守拍攝,獲得大量壁紙般的鏡頭畫麵。但作品並不滿足於(yu) 此,在全景式拍好泰山本體(ti) 的基礎上進一步講好泰山的精神內(nei) 涵、美學內(nei) 涵,把科技思維同人文思維、美學思維融合在一起,讓現代的科技手段為(wei) 表達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服務。
讀懂了一座山,或許你就讀懂了中國。通過紀錄片《大泰山》,我們(men) 看到的中國,是一個(ge) 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我們(men) 感悟到了偉(wei) 大的中國精神、中國氣概、中國風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