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評析】書展之熱與斯文之心

發布時間:2023-03-03 10: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陳雪

  近日,第35屆北京圖書(shu) 訂貨會(hui) 意外“出圈”,媒體(ti) 報道紛紛使用了“爆火京城”“人山人海”等標題。不過,單看名字“圖書(shu) 訂貨會(hui) ”,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個(ge) 主要聚焦行業(ye) 內(nei) 部的展會(hui) 。很難想象,若是其他某種產(chan) 品的訂貨會(hui) ,是否還會(hui) 引來這麽(me) 大的關(guan) 注。是出版業(ye) 的春天來了,還是讀書(shu) 人變多了?這些都是有待進一步實證的問題。但一個(ge) 更為(wei) 直觀顯著的現象是,今年的圖書(shu) 訂貨會(hui) 發生了一次功能轉變:在知識分子、出版機構、讀者以及媒體(ti) 的共同推動下,出版業(ye) 帶有發行性質的展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開放的文化交流平台,其聚合性和輻射性彰顯出文化界巨大的活力。

  這場不期而遇的書(shu) 展之熱背後,是人們(men) 複蘇的“斯文之心”。在流量為(wei) 王的時代,讀書(shu) 這件“天下第一等好事”,仍能掀起一番熱潮。當人們(men) 為(wei) 追求知識踏入人海時,擁擠也被賦予了一層喜人的色彩。今年的訂貨會(hui) 被讀者們(men) 當成大眾(zhong) 書(shu) 展來逛,還有不少人惋惜,40萬(wan) 種圖書(shu) 的聚會(hui) 怎麽(me) 隻有短短兩(liang) 三天時間。擁擠和惋惜,都說明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長,“全民閱讀”還有許多發展空間。是斯文之心,亦是“思文”之心。

  書(shu) 展之熱還有賴於(yu) 眾(zhong) 多思想文化界名家的參與(yu) ,這是印刷文明獨有的人文傳(chuan) 統。現代出版業(ye) 為(wei) 讀書(shu) 人提供了一個(ge) 公共文化空間,它遙接文人雅集,近似沙龍文化,頗有“斯文在茲(zi) ”的意味。其實,近些年咖啡館的流行、實體(ti) 書(shu) 店的回暖也有同樣一層背景。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產(chan) 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學問,20世紀30年代,身為(wei) 編輯的沈從(cong) 文、蕭乾就常在北京的中山公園召開茶會(hui) ,以文會(hui) 友,聚談約稿;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內(nei) 山書(shu) 店,上海的工人阿累也許就不會(hui) 偶遇魯迅,也就寫(xie) 不出被收錄進語文課本的那篇著名散文《一麵》了。同校園一樣,書(shu) 店、書(shu) 展等也為(wei) 思想文化的傳(chuan) 播提供了實體(ti) 空間,以微小力量推動文明的進步。

  這次訂貨會(hui) 還讓人們(men) 重新看到了麵對麵交流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過去幾年,線上溝通方式越來越便捷、成熟,成百上千的人跨越千萬(wan) 裏,也能完成一場對話。快速發展的多媒介溝通一次次地注釋著傳(chuan) 播學者的論斷——“媒介是人的延伸”;也一次次地印證著後來人對這一理論的補充——延伸的部分也許隻是我們(men) 的“義(yi) 肢”。

  多媒體(ti) 時代,交流需要“心連心”,更需要“麵對麵”“手拉手”,因為(wei) 這樣的溝通更富有“靈韻”、更加深入、更具有創造力。文化藝術之所以有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美稱,不正在於(yu) 這一份份不可量化的靈感與(yu) 創造嗎?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