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開去 講好中國故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凝結和傳(chuan) 遞著一個(ge) 民族的曆史記憶、共同情感、經驗智慧,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遞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截至目前,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項目共計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一杯“中國茶”,清靜和雅、和而不同、謙和禮敬,品茶香不僅(jin) 品其味,更是品中國文化。以茶會(hui) 友,講好中國故事,也是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中許多代表委員的關(guan) 注重點。
茶源於(yu) 中國,盛行於(yu) 世界。中國茶是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ti)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六堡茶製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蒼梧縣六堡鎮黑石山茶廠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石濡菲的建議圍繞“推動中國茶走向世界”展開。
石濡菲認為(wei) ,目前,我國茶文化傳(chuan) 播、茶出口與(yu) 我國茶產(chan) 業(ye) 規模嚴(yan) 重不匹配,尚存在茶文化傳(chuan) 播力度不足、中國茶的國際市場影響力有待提高等問題,茶加工工藝及品牌打造也亟待各方共同努力。結合多年實踐經驗和近年來的調研情況,石濡菲提出,要注重茶科技研究應用,推動茶產(chan) 業(ye) 標準化體(ti) 係建設,做好傳(chuan) 承保護創新這篇大文章,完善非遺傳(chuan) 承保護體(ti) 係。“茶葉出口,文化先行。”談及做深茶文化,做強茶品牌,石濡菲建議,一方麵,加強中國茶的保健功效研究;另一方麵,深入挖掘相關(guan) 曆史文化資源,推進茶園建設與(yu) 生態鄉(xiang) 村、健康養(yang) 生及文化和旅遊建設相結合,打造茶文旅景點,形成一批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基地。石濡菲認為(wei) ,提升茶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可以在充分闡釋古代絲(si) 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的內(nei) 涵基礎上,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契機,重點瞄準華人華僑(qiao) 較多的東(dong) 盟區域。同時,要用好中國—東(dong) 盟博覽會(hui)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hui) 以及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hui) 等各種平台,加大海外推廣,推動符合國際健康趨勢的茶葉品牌建設。
在國際舞台上,中國戲曲是被國際社會(hui) 廣泛接受、喜歡和尊重一張中國文化名片,也是文化交流互鑒的有效載體(ti) 。值得關(guan) 注的是,昆曲、粵劇、京劇也相繼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彰顯了以戲曲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世界價(jia) 值。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dong) 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近年來一直致力於(yu) 優(you) 秀戲曲文化的傳(chuan) 播推廣,探索粵歌、粵劇電影、線上直播等多種樣態,強調國際化視野的重要性。“近年來,廣東(dong) 粵劇院推出的粵劇《紅頭巾》等作品,將傳(chuan) 統唱腔、身段與(yu) 現代舞、搖滾說唱等不同元素融合,是以國際表達展現中國形象、中國聲音、中國精神的重要嚐試。我們(men) 希望能有更多依托當地人文曆史、體(ti) 現現代審美的作品,走出國門,讓人們(men) 在享受粵劇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的風采。”曾小敏建議,非遺的國際傳(chuan) 播要在拓展和融合方麵下功夫,推進傳(chuan) 統戲曲與(yu) 時尚、科技的對話,用更時尚、更獨特的方式包裝精品劇目,通過融媒體(ti) 的形式加大作品推介,突出亮點、引發熱點,吸引更多國內(nei) 外觀眾(zhong) 關(guan) 注,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王彬 張影 劉源隆 王添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