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黔劇:田間地頭綻放芳華

發布時間:2023-03-08 09:50: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臘梅迎香》創排期間,從(cong) 藝十餘(yu) 載的演員鄭涵月多次隨團深入麻懷村,去過數十個(ge) 扶貧點,走訪了數百名幹部群眾(zhong) 。當地村民和院團的演員們(men) 越來越熟悉,不住感歎:“我們(men) 麻懷村是你們(men) 的第二故鄉(xiang) 咯!”

  演員從(cong) 黔劇經典唱段唱到新創作品,觀眾(zhong) 也大著膽子跟唱、學唱,甚至有剛學會(hui) 走路的孩子蹣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節奏不一的合唱響徹山間。

  《黔劇動漫》走進省內(nei) 小學校園甚至幼兒(er) 園。黔劇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經過動畫人物的表演闡釋,引得孩子們(men) 競相模仿。在一片歡聲笑語的交流中,許多小朋友迫切地舉(ju) 手提問,想要學習(xi) 了解黔劇知識,盡情感受戲曲藝術的獨特文化魅力。

  “作為(wei) 一個(ge) 地方戲曲院團,能夠5次走進國家大劇院,很不容易。”油妝未卸,貴州省黔劇院院長朱宏掩飾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這是他時隔三年再次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台。這次帶來的劇目,是新戲《臘梅迎香》。

  演出結束時,舞台上的朱宏與(yu) 演員們(men) 牽著手在觀眾(zhong) 的掌聲裏謝幕,一次又一次。貴州人愛聽的黔劇在首都飽受讚譽,《臘梅迎香》作為(wei) “百戲中華”國家大劇院非遺戲曲展演活動的首部劇目,一出場就贏得“碰頭彩”。

  “我興(xing) 奮地看到貴州省戲曲界的一朵鮮花——黔劇”,1960年6月,梅蘭(lan) 芳先生觀看黔劇《秦娘美》後曾欣然題詞。黔劇源於(yu) “貴州揚琴”,是民間一種分角色坐唱的表演形式,已有200多年曆史。但直到1953年,黔劇才被搬上舞台,時稱“文琴戲”,到1960年2月正式定名為(wei) “黔劇”。因此,梅蘭(lan) 芳在題詞中也稱黔劇為(wei) “青年的黔劇”。

  這個(ge) 年輕的地方劇種,一度發展艱難。而如今,在不斷的藝術創新中,黔劇終於(yu) 煥發新生,在梨園中別樣綻放。

  “熟悉、新鮮、好聽!”

  2019年,取材於(yu)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的黔劇《天渠》大獲成功,還受邀參加了國家大劇院“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演出。此後,貴州省黔劇院蟄伏了3年。院團上下並不急於(yu) 打造新劇目,反而沉下心來,將工作重心放在下鄉(xiang) 演出上。

  年均百場以上的下鄉(xiang) 惠民演出,他們(men) 忙碌在貴州的村裏壩子、田間地頭、農(nong) 家院落。正是在奔波的路上,新戲《臘梅迎香》的靈感闖入他們(men) 心頭。

  《臘梅迎香》以貴州羅甸縣麻懷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最美奮鬥者”鄧迎香為(wei) 素材創作。“我就是用嘴啃,也要把隧道打通!”鄧迎香被稱為(wei) “當代女愚公”,她的事跡和精神打動了無數人。在一年多的創排時間裏,從(cong) 藝十餘(yu) 載的演員鄭涵月多次隨團深入麻懷村,去過數十個(ge) 扶貧點,走訪了數百名幹部群眾(zhong) 。當地村民和院團的演員們(men) 越來越熟悉,不住感歎:“我們(men) 麻懷村是你們(men) 的第二故鄉(xiang) 咯!”

  憑借對鄧迎香的傳(chuan) 神表演,《臘梅迎香》“圈”了一大批粉絲(si) 。有觀眾(zhong) 紅著眼眶感歎:“熟悉、新鮮、好聽!”“我就想聽聽啥是黔劇,沒想到光顧著哭了,還得再看一次。”演出現場氣氛熱烈,院團所有人都深受鼓勵。

  “你們(men) 要經常到我們(men) 鄉(xiang) 裏來演出啊!”

  “各位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雲(yun) 千重,水千重,土家歌舞迎客來……”在客串主持人的青年演員黃蕾的問好聲中,2021年貴州千重嶺第一屆鄉(xiang) 村文化旅遊節德江縣“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xiang) ”文藝演出在德江沙溪土家族鄉(xiang) 隆重舉(ju) 行。雖說隆重,但下鄉(xiang) 演出曆來沒有舞台,先出發的工作人員就隻是在村裏找了塊空地,沒想到,演員隊伍堵在了半道上。

  德江沒有高鐵直達,從(cong) 貴陽出發,4個(ge) 小時的車程多是盤山公路,先行的舞台車卡在一個(ge) 急彎處動彈不得。原計劃上午10點開始的演出幾度推遲,等大夥(huo) 兒(er) 頂著日頭抵達後,來不及休息就要上台。自己動手掛橫幅、搬音響、搭台子,黔劇院的演員們(men) 不隻修煉了演技,幕後工作也是手到擒來,戲服被汗水打濕了一件又一件。已等待多時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就一直在簡陋的廣場上默默陪伴。

  院團裏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句話:我們(men) 爬過最高的山,走過最險的路,去過最偏遠的村寨,我們(men) 永遠不會(hui) 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正是這樣的覺悟,讓演員們(men) 在小鄉(xiang) 村裏揮灑熱情。演員從(cong) 黔劇經典唱段唱到新創作品,觀眾(zhong) 也大著膽子跟唱、學唱,甚至有剛學會(hui) 走路的孩子蹣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節奏不一的合唱響徹山間。

  “太喜慶、太活潑了,你們(men) 要經常到我們(men) 鄉(xiang) 裏來演出啊!”有村民大聲喊。這些十七八歲的年輕演員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在田間地頭,黔劇仍是一道必點的“家常菜”。

  離開時,鄉(xiang) 親(qin) 們(men) 跟著客車一直送到村外,演員們(men) 不由地將臉貼近車窗,大聲喊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辛苦啦!”這幕告別的畫麵,深深印在了他們(men) 心間。

  這些年,貴州省黔劇院開展送戲進鄉(xiang) 村、進校園、進部隊活動,累計行程約20萬(wan) 公裏。演員們(men) 有時會(hui) 開玩笑:“我們(men) 在省內(nei) 演出奔波的路程都夠繞地球幾圈了。”

  2021年,黔劇院演出超過280場,線上演出更是吸引觀眾(zhong) 近千萬(wan) 人次。2022年,伴隨“我們(men) 的中國夢——文化進萬(wan) 家”活動的開展,黔劇這道“家常菜”全年演出近200場,觀演超8.3萬(wan) 人次,黔劇真正走進了千家萬(wan) 戶。

  人才接續,劇目創新,觀眾(zhong) 多元

  從(cong) 藝40餘(yu) 年,朱宏深知黔劇要發展創新,首先要解決(jue) 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

  10年前,貴州省黔劇院就開啟了新一代人才培養(yang) 計劃。朱宏在貴陽和北京之間來回奔走,希望中國戲曲學院附中能夠開辦一個(ge) 黔劇班。時任附中校長徐超被朱宏的一片赤誠打動。這一年,黔劇院從(cong) 全省900個(ge) 報名者中選拔出30個(ge) 有潛力的孩子,把他們(men) 送進了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經過6年的學習(xi) ,這批孩子順利畢業(ye) 。如今,他們(men) 已經成長為(wei) 黔劇院的中堅力量。

  今年21歲的魏英如便是其中之一。她演出畢業(ye) 大戲時的照片,還出現在中國戲曲學院教育教學成果展上。來到黔劇院時,魏英如就為(wei) 自己定下了一個(ge) “小目標”:“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黔劇,我要把戲演好,讓更多觀眾(zhong) 知道黔劇原來是這樣唱的,原來這麽(me) 好聽。”

  人才源源不斷,黔劇才會(hui) 有突破創新。2022年初,朱宏又將7名黔劇新秀招進劇院。

  有了年輕血液的注入,黔劇院一邊重拾折子戲,一邊創作出《黔花新蕊》《扇韻》等創新作品,以黔劇表演唱的新穎形式詮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黔劇的創新之路,不僅(jin) 僅(jin) 通向舞台,還可以走得更寬、更遠。

  2016年,由貴州省黔劇院拍攝製作的60集戲曲情景喜劇《歡樂(le) 黔劇》在貴州電視台開播,大受歡迎,引起了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關(guan) 注。觀眾(zhong) 們(men) 津津樂(le) 道,時至今日,仍然有觀眾(zhong) 聯係電視台,希望重播。

  “要想讓地方劇種發展下去,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推陳出新。”對於(yu) 朱宏而言,這是黔劇院創新的第一步。用情景喜劇的方式來對黔劇進行包裝,不僅(jin) 可以達到宣傳(chuan) 和推廣黔劇的目的,還能讓更多觀眾(zhong) 在輕鬆愉快的觀看中接受黔劇。

  2021年,貴州省黔劇院又一鼓作氣,拍攝製作了26集戲曲動畫《黔劇動漫》。《珍珠塔》《九驛圖》《大學生村官》等作品,以動漫的形式在電視台、短視頻平台播出,每集點擊量均超過20萬(wan) 。伴隨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黔劇動漫》走進省內(nei) 小學校園甚至幼兒(er) 園。黔劇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經過動畫人物的表演闡釋,引得孩子們(men) 競相模仿。在一片歡聲笑語的交流中,許多小朋友迫切地舉(ju) 手提問,想要學習(xi) 了解黔劇知識,盡情感受戲曲藝術的獨特文化魅力。

  如今,朱宏正在忙活著為(wei) 觀眾(zhong) 準備下一個(ge) “驚喜”——重現貴州第一部戲曲電影《秦娘美》。

  《秦娘美》源於(yu) 貴州侗族民間故事,上世紀60年代被改編為(wei) 黔劇,從(cong) 此成為(wei) 黔劇經典劇目,還被拍攝成戲曲電影,在東(dong) 南亞(ya) 地區放映後曾經引發“黔劇潮”。時隔多年複排《秦娘美》,黔劇院十分注意將傳(chuan) 統戲曲韻味與(yu) 新的舞美科技手段相結合,讓老觀眾(zhong) 仍能醉心於(yu) 原汁原味的傳(chuan) 統劇目,新觀眾(zhong) 則能體(ti) 驗充滿時代審美趣味的新式黔劇。

  黔劇,始終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它牽動著越來越多觀眾(zhong) 的心。(王丹美斯 版式設計:趙偲汝)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