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價比變臉還快,警惕消費領域的“軟傷害”
作者:李哲
常年網購,你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時間、麵對不同的消費者,會(hui) 有不同的價(jia) 格。越來越多的網友已經識破了商家的類似套路:“不要問,問就是有活動,價(jia) 格升高了就是活動價(jia) 格結束了,價(jia) 格降低了就是又有活動了。”那麽(me) ,這種現象和解釋合理嗎?
3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2022年消費者投訴舉(ju) 報呈現十大特點報告指出,平台經濟的大數據算法等技術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容易誘發新型價(jia) 格欺詐行為(wei) 。2022年網購價(jia) 格訴求10.67萬(wan) 件,同比增長99.03%。其中就包括標低高結、實時變化交易條件。
其實,如果商家或平台針對消費者進行大數據畫像,然後在同一時間給出不同的價(jia) 格,已經涉嫌“殺熟”。近些年各地針對這種行為(wei) ,已經陸續完善法律法規。如2021年7月出台的《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明確規定,不得通過數據分析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違反者最高將麵臨(lin) 5000萬(wan) 元的罰款。
不過,法律法規在完善,消費陷阱和套路也在不斷升級。如隨意變價(jia) 、會(hui) 員比非會(hui) 員貴、隱藏優(you) 惠門檻等。這些電商時代的新消費套路,更具有隱蔽性和多變性,對消費的傷(shang) 害看起來更“軟”,且解釋權往往在商家和平台,消費者即使發現自己被坑,也往往會(hui) 被各種理由搪塞,疲於(yu) 爭(zheng) 辯和追索證據,最終陷入維權困境。
的確,商家在一些特定的節日,以更低價(jia) 格進行促銷是正常的商業(ye) 行為(wei) 。但前提是,要遵循合理的定價(jia) 區間和規則,“辦活動”不是隨意定價(jia) 、價(jia) 格多變的理由,更不是采取“不同人不同價(jia) ”的理由,價(jia) 格的上下浮動要有較為(wei) 明確的依據。
根據國家發改委《禁止價(jia) 格欺詐行為(wei) 的規定》及其解釋,涉及商品促銷活動的折扣定價(jia) 時,應特別注明商品的原價(jia) ,以作折扣依據;原價(jia) 是指經營者在本次促銷活動前七日內(nei) 在本交易場所成交,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jia) 格;如果前七日內(nei) 沒有交易,以本次促銷活動前最後一次交易價(jia) 格作為(wei) 原價(jia) 。
具體(ti) 到網購,加入購物車的商品不斷提示降價(jia) ,用意其實很明顯:催促消費者趕緊下單,消費者看到降價(jia) 會(hui) 有一種“賺到了”的感覺。但是當商品漲價(jia) 時,卻總是靜悄悄的,為(wei) 什麽(me) 不再提醒比加入購物車時漲了多少?道理是一樣的,這會(hui) 給消費者一種“買(mai) 就虧(kui) 了”的感覺,因此大概率不會(hui) 下單。
類似的小心思雖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商家存在虛構原價(jia) 、降價(jia) 原因、優(you) 惠折價(jia) ,謊稱降價(jia) 或者將要提價(jia) 誘騙他人購買(mai) 的行為(wei) ,則屬於(yu) 價(jia) 格欺詐。而且,價(jia) 格變動過於(yu) 頻繁,毫無疑問,也並不是一種舒適的購物體(ti) 驗。
如今,電商越來越深入大眾(zhong) 生活,套路卻也越來越深,各類電商節燒腦的滿減計算、先漲價(jia) 再優(you) 惠、大數據殺熟、好評返現等違規操作,都使得消費者想要簡單、公平地購買(mai) 一件商品成了奢望。當這種亂(luan) 象成了行業(ye) 的通用潛規則,隻能反噬自身發展。
唯有真誠才能換來真誠,套路終究不得人心。當前,國家和平台關(guan) 於(yu) 電子商務的法規已經逐漸完善,關(guan) 鍵在於(yu) 不打折扣地執行。隻有讓這些被“默認”的違規行為(wei) 得到限製和遏止,讓違法違規的商家和平台得到重罰,才能讓網購的風氣好起來,讓電商真正歸回便利,而不是套路。(李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