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放歌 時代的禮敬——讀王躍文長篇小說《家山》
【讀書(shu) 者說】
作者:袁姣素(湖南省文聯文藝創作與(yu) 研究中心編輯)
在各種文體(ti) 的格局中,小說敘事理想化構建成為(wei) 一種傳(chuan) 統模式,譬如沈從(cong) 文的《邊城》在浪漫抒情的格調中,展現了沅水流域的山水相依與(yu) 社會(hui) 風情,給人以無盡的遐思與(yu) 美好。王躍文的長篇小說《家山》的構建亦有著某種理想願景的延伸,是以中國式的鄉(xiang) 村社會(hui) 打開一幅山水人情的曆史畫卷。在自然物象與(yu) 人物演繹中提煉出生活日常,可遠觀,可濃縮,意蘊豐(feng) 厚,張力十足,在綿密的敘事中彰顯詩性之力。
品讀王躍文的《家山》,得靜下心來,細嚼慢咽;得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方能體(ti) 味到其爐火純青的語言藝術,頗具個(ge) 性的話語魅力;體(ti) 驗到《家山》的根底從(cong) 鄉(xiang) 土“之變”賦活傳(chuan) 統“之美”,在時間的長河中翻滾著波瀾壯闊的鄉(xiang) 村體(ti) 係的曆史煙雲(yun) 。在小說宏觀規模的塑造中,《家山》力圖展示陣容強大的氣場,融曆史性、民間性、人民性於(yu) 一體(ti) ,凸顯史詩品格。於(yu) 人物形象的塑造,亦是頗具功力。小說中,沙灣村陳氏家族是主宰村莊秩序、引領村莊風範的大姓家族,而遵循傳(chuan) 統道德的佑德公則是沙灣村的精神統領,代表著沙灣村的權力象征,他的行為(wei) 與(yu) 判斷具有極強的公信力。其子陳劭夫既是傳(chuan) 統道德的承繼,又是新思想的代表,從(cong) 引導其妹貞一進入課堂讀書(shu) ,到成為(wei) 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都充分展現了他們(men) 的家國情懷與(yu) 儒學風範。逸公老兒(er) 的兒(er) 子陳揚卿和齊峰興(xing) 辦教育,義(yi) 務付出,又為(wei) 全縣的水利建設奔波求助等,他們(men) 這群後輩青年具有高瞻遠矚的新派思想,是現代新風席卷全國的新生力量。他們(men) 緊密團結,攜手共進,繼承傳(chuan) 統的優(you) 良,又破除舊製度的陋習(xi) ,大膽踐行守正創新的新派思想,堅守中國傳(chuan) 統精神,為(wei) 沙灣村的曆史性轉變作出了貢獻。小說引子在一場鬧哄哄的家族紛爭(zheng) 和械鬥中開端,陳家四跛子“剁”了自家的外甥舒德誌,由此,陳家與(yu) 舒家結下了血親(qin) 冤仇。故事在循序漸進中漸入高潮,從(cong) 喜英痛罵四跛子,桃香進入衙門打官司……在各種矛盾衝(chong) 突與(yu) 人物設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處理也是精細入微,頗有個(ge) 性。姑嫂、妯娌之間,這些不識字的女性亦能識大體(ti) 、辨是非,仁義(yi) 向善,和諧相生。一句“骨肉就是骨肉,哪裏打得散”,彰顯了社會(hui) 大同、中國傳(chuan) 統道德的思維理念。可見,《家山》蘊涵豐(feng) 沛,氣象遼闊,有雄渾男兒(er) 的脊梁擔當,亦有婉約女子的豪膽與(yu) 剛強。
從(cong) 小說意象的浸染生發中,《家山》亦可捕捉到王躍文《漫水》中的寧靜祥和與(yu) 安然氣質,於(yu) 承傳(chuan) 啟合中有著相同的意境營造。《漫水》的講述浸潤著中國社會(hui) 傳(chuan) 統的倫(lun) 理道德和人性光輝,從(cong) 山村的餘(yu) 暉中,勾勒出一幅恬淡的鄉(xiang) 村田園圖景,其承載的精神重量如一朵暖色的向陽花,流動著美好,彌漫著有節製的溫情。相較《漫水》的意象輻射,《家山》的蘊涵又是多元而立體(ti) 的,雖也有著隱忍的克製,但其宏大敘事的格局打破了框架的束縛,透射出豐(feng) 富多元的精神疆域。《家山》不僅(jin) 構建出一個(ge) 理想的鄉(xiang) 村社會(hui) ,其中的土改、賦稅、興(xing) 修水利、發展教育等細節都做足了功夫,折射出中國新舊製度更替的農(nong) 耕時代質變。而對婦女的裹足與(yu) 放足的觀念轉變,也通過小說人物做了重要的梳理,體(ti) 現出時代進程中的中國製度改革與(yu) 傳(chuan) 統模式的突破。《家山》中的佑德公跟《漫水》裏的餘(yu) 公公一樣德高望重,有著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權威話語,沙灣村的大小事務,包括村裏的規章條款,鄉(xiang) 民的一切家務瑣碎與(yu) 紛爭(zheng) ,均由佑德公來處理調解。他的態度與(yu) 話語決(jue) 定著這個(ge) 村莊的整體(ti) 秩序,這種角色的權威性代表著社會(hui) 公德之心、傳(chuan) 統道德的理念,是中國鄉(xiang) 村生活的曆史常態,涵蓋了中國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農(nong) 耕文明與(yu) 時代印記。從(cong) 宏觀格局看,《家山》的史詩品格體(ti) 現在由一個(ge) 村落的興(xing) 衰繁榮呈現整個(ge) 國家的新舊製度更迭與(yu) 發展過程。再微觀鄉(xiang) 村社會(hui) ,以老一輩的賢明通達,襯托出後輩青年的敢做敢為(wei) ,新老幫扶,勠力同心,將時代新風刷新偏遠村落,體(ti) 現山鄉(xiang) 巨變的曆史進程。
新時期以來,中國長篇小說的經典元素與(yu) 時代精神體(ti) 現在都市文明、體(ti) 製改革、鄉(xiang) 土之變等時代進程的洪流之中。而王躍文的《家山》在深刻呈現農(nong) 耕文明、山鄉(xiang) 巨變的時代精神中,深入生活,追溯曆史,緊貼“人民”心聲,彰顯“人民”本色,在曆史的發掘中遞進現實生活的溫度與(yu) 思想,凸顯出可貴的文學品質。小說中濃鬱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更顯出其深厚的故土情結與(yu) 文化底蘊。眾(zhong) 所周知,地域性文化在社會(hui) 進程的更新模式中受到製約與(yu) 難以為(wei) 繼,鄉(xiang) 土的凋敝,原生態的模糊,一些非遺物質的失傳(chuan) 等等,都在城市日漸覆蓋鄉(xiang) 村中沉入曆史塵煙。在體(ti) 現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書(shu) 寫(xie) 中,沈從(cong) 文的《邊城》,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等都有著典型的湖湘特征與(yu) 深厚的文脈氣質,為(wei) 地域文化的傳(chuan) 承留下了寶貴的中國經驗。而王躍文的《家山》在承載鄉(xiang) 愁中開啟了一方山水的民間密碼與(yu) 傳(chuan) 奇故事,其中豐(feng) 沛的鄉(xiang) 村物語,民俗風情,複活了失語的村莊,輸入了脈動與(yu) 精血,一群血肉豐(feng) 滿的勞動人民在“家山”的盤複中活色生香,在時代風雲(yun) 的變幻中定格永恒;小說中的方言俚語熨帖自然,貼合鄉(xiang) 村器具與(yu) 氣象物語,是自然生靈的呼應,亦是“家山”中特定的時代氣息與(yu) 地域性文化的賡續。譬如文中的“抬阿娘”“摣火”等方言土語生動地體(ti) 現出湘西風情與(yu) 文化韻味,其中的“抬”“摣”都是具象的動詞,不必旁白與(yu) 注解,便可意會(hui) 傳(chuan) 神,豁然開朗,活靈活現地體(ti) 現出楚巫文化的神秘魅力。
《家山》是詩意的放歌,是對時代的禮敬,對故土的深情回望,亦是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詮釋。它豐(feng) 饒,巍峨,綿遠,清晰,吐納天地之氣,繁衍生生不息的人間煙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