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鼓勵閑置交易助力碳減排

發布時間:2023-03-20 09:59:00來源: 經濟日報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作為(wei) 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手閑置交易在盤活資源和碳減排方麵的獨特作用備受關(guan) 注。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方向之一。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通過推進循環經濟穩步發展等途徑,轉變經濟社會(hui) 中傳(chuan) 統落後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資源處置,實現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地利用各類資源。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強化互聯網交易平台管理責任,加強交易行為(wei) 監管,為(wei) 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標準化、規範化服務。

  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消費和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買(mai) 賣閑置商品已成為(wei) 不少消費者的選擇。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2021中國閑置二手交易碳減排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nei) 二手消費市場已經超過萬(wan) 億(yi) 元規模,預計到2025年我國的閑置物品交易有望突破3萬(wan) 億(yi) 元。閑置交易已經成為(wei) 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眾(zhong) 參與(yu) 度最廣、參與(yu) 門檻最低的低碳環保行為(wei) 之一。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劉銳表示,每件商品在製造過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材料,在處理時又會(hui) 造成很多環境汙染。如果一件商品能用3年,但半年就不再用了,將造成原有6倍的汙染和消耗。倡導儉(jian) 約生活,推進二手商品使用,可以減少產(chan) 品的新生產(chan) 量,從(cong) 根本上切斷汙染產(chan) 生。

  以國內(nei) 最大的閑置交易平台閑魚為(wei) 例,2022年9月,閑魚的月活躍用戶達到1.25億(yi) 人,每年掛在閑魚上的物品超10億(yi) 件,幾乎涵蓋了消費品的全部品類,包括數碼、服裝、美妝、家具、母嬰等。閑置商品的大量流動對節能減排作出了巨大貢獻,閑魚平台在2021年度全年減少174.18萬(wan) 噸碳排放。2022年閑魚平台碳減排量再創新高,達到了200萬(wan) 噸以上。

  作為(wei) 農(nong) 科專(zhuan) 家和學科帶頭人,雲(yun) 南省政協副主席李學林多年來對基於(yu) 綠色消費的生態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有著深入研究。他表示,綠色消費是實現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動力,而推動閑置流轉起來,是串起循環產(chan) 業(ye) 鏈、“變浪費為(wei) 消費”的最佳方式。為(wei) 此,他建議鼓勵扶持線上二手交易平台的發展,讓買(mai) 二手商品像逛超市一樣簡單,讓閑置交易成為(wei) 人人可參與(yu) 的生活方式。

  在劉銳看來,隨著技術升級、商品迭代速度加快,我國閑置交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她建議將二手閑置物品交易納入碳普惠範疇。

  目前,在閑置交易方麵,碳減排量化仍然存在困難。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wei) ,二手閑置物品交易可以顯著減少產(chan) 品在生產(chan) 、消費以及二手處置過程中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巨大的減碳潛力,但目前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減排效果尚未納入核算體(ti) 係。

  為(wei) 加大碳普惠落地,各地和部分企業(ye) 紛紛推出個(ge) 人碳賬戶,目前成都、北京、武漢等多個(ge) 城市推出了以政府為(wei) 主體(ti) 的碳普惠平台,如“碳惠天府”“北京碳普惠”“武漢碳寶包”等;在二手閑置交易領域,閑魚等平台企業(ye) 也推出了碳積分。一係列碳賬戶體(ti) 係讓減碳正式進入個(ge) 體(ti) 時代,幫助消費者算清碳賬,提高減排效率和意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各主體(ti) 之間相互獨立、現有積分兌(dui) 換政策激勵效果不夠明顯等,降低了個(ge) 人碳賬戶對大眾(zhong) 的吸引力。同時,賬戶數據無法兼容、可使用場景受限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眾(zhong) 使用個(ge) 人碳賬戶的難度。

  碳減排如何細化到每一筆閑置交易中?業(ye) 內(nei) 部分企業(ye) 已聯合有關(guan) 單位進行了碳減排探索,例如阿裏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中國低碳發展研究中心等開展的《閑魚平台閑置經濟碳減排前瞻研究》顯示,一部閑置手機參與(yu) 二手交易實現的碳減排量達36千克。不過,這類標準隻在單平台呈現,暫未成為(wei) 全國統一標準。因此,如何讓閑置交易碳減排核算上升到行業(ye) 高度、國家標準,亟需有關(guan) 單位聯合業(ye) 內(nei) 各大平台,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出台明確具有權威性及普適性的標準。

  李學林認為(wei) ,讓參與(yu) 綠色低碳發展成為(wei) 大家的自覺行為(wei) ,需加快研究製定統一閑置交易的碳減排標準,並構建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政企互通的個(ge) 人碳賬戶體(ti) 係,同時碳積分能夠通過公共交通優(you) 惠券、購物代金券等形式反饋給消費者,助力碳普惠落到實處。隻有讓個(ge) 人減碳有標準、可量化、可感知,才能真正激發大眾(zhong) 更為(wei) 強勁的綠色消費意願。 (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