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戲曲創作精彩紛呈

發布時間:2023-03-23 10:14:00來源: 人民日報

  原標題:舉(ju) 辦節會(hui) 、推出佳作、走近身邊,湖北武漢振興(xing) “戲曲大碼頭” 戲曲創作精彩紛呈

  核心閱讀

  湖北武漢地處長江漢水交匯處,水運的興(xing) 盛造就了漢口碼頭的繁榮,也將南腔北調的地方戲曲帶到此處,武漢成為(wei) 享譽全國的“戲曲大碼頭”。近年來,借助各具特色的節會(hui) 展演、豐(feng) 富多樣的傳(chuan) 播方式,武漢的戲曲演出火熱起來,名作名角頻出,“戲曲大碼頭”再現繁榮盛景。

  “鏘鏘鏘鏘鏘……”鑼鼓聲聲,筋鬥翻騰,刀馬旦銀槍揮耍得人眼花繚亂(luan) ,觀眾(zhong) 叫好聲不斷。2月24日,在湖北省武漢市,第三屆荊楚名團聚江城係列演出開演,開場便贏得滿堂彩。3月14日,湖北劇院“新春演出季”又接踵而至,武漢“戲碼頭”熱鬧起來。

  武漢,位於(yu) 長江漢水交匯處,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水運的興(xing) 盛造就了漢口碼頭的繁榮,也奠定了武漢“碼頭文化”的基礎。南來北往的商船不僅(jin) 帶來了各地的貨物,也帶來了南腔北調的地方戲曲。武漢本土孕育的漢劇、楚劇,與(yu) 徽劇、川劇、豫劇、黃梅戲等,相互映鑒,使武漢成為(wei) 享譽全國的“戲曲大碼頭”,梅蘭(lan) 芳等眾(zhong) 多戲曲名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

  時光荏苒,上世紀90年代以後,武漢“戲碼頭”漸漸沉寂。“戲曲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粹,蘊含著深厚綿長的文化底蘊,鐫刻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湖北省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許正中說。為(wei) 了振興(xing) 武漢“戲曲大碼頭”,近年來,湖北各界持續發力,出名劇、出名角,武漢“戲碼頭”再現繁榮盛景。

  節會(hui) 搭台

  戲曲市場群英薈萃

  密集的鼓點中,一身縞素的刀馬旦揮舞銀槍,騰挪閃轉間,長翎舞動,靠旗翻飛。鼓點驟歇,刀馬旦橫槍一立,精彩亮相。

  “太好看了!這出戲既有好聽的文戲,又有精彩的武戲,完全不覺得枯燥。”看完由武漢京劇院創排的《新霓虹關(guan) 》,第一次看京劇的大學生周雨佳驚喜地說。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些院團存在“無戲可演”的情況。“當前,戲曲仍然相對小眾(zhong) ,讓戲曲‘熱起來’,需要一個(ge) 過程。”武漢演出公司(武漢劇院)演出策劃部經理宋君說。

  振興(xing) “戲曲大碼頭”,培育市場是重要一步。2013年起,武漢演出公司先後創立武漢“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全國戲曲名家名團武漢行、荊楚名團聚江城係列戲曲演出品牌,武漢劇院平均每3天就有一場演出。其中“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已舉(ju) 辦十屆,共計演出205場,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個(ge) 特色劇種均在藝術節上亮相。

  節會(hui) 搭台,演員有了舞台,劇團有了幹勁。3月1日,襄陽老河口市湖北越調仙人花鼓戲藝術保護傳(chuan) 承中心在武漢劇院上演“折子戲專(zhuan) 場”。“我們(men) 這個(ge) 地方小劇團,靠一出小戲救活的!”團長王新民感慨。2014年,該劇團的一出小戲《看孫孫》榮獲第二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優(you) 秀劇目一等獎和表演一等獎。劇團名聲大噪,趁熱打鐵,接連排演新劇、引入新人,不僅(jin) 扭轉了瀕臨(lin) 解散的局麵,還逐漸發展壯大。

  近年來,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hui) 演、首屆中國(武漢)漢劇藝術節等接連在武漢舉(ju) 辦,各大劇種好戲連台,“戲到武漢活,戲到武漢火”照進現實。

  創排佳作

  名劇名角閃耀舞台

  3月14日下午,湖北劇院楚劇《獄卒平冤》演出現場,觀眾(zhong) 掌聲陣陣。這部戲編創於(yu) 上世紀80年代,劇情一波三折,表演詼諧幽默,對演員的表演技巧、唱做功力要求極高,也充分體(ti) 現了楚劇的藝術風格。該劇巡演上百場,獲得10項全國大獎。

  然而,隨著老一輩演員退休,這部戲曾停演數十年。近幾年,武漢楚劇院複排此劇。此次擔綱女主角的夏青玲是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男主角扮演者餘(yu) 維剛則是第三十屆戲劇梅花獎得主。

  “這是一部突出男演員表演功底的戲,融合了小生、武生、醜(chou) 角等多種行當的技巧,想要演好很不容易。”夏青玲先後搭檔過3名男演員,最年輕的便是85後演員餘(yu) 維剛。“劇團非常重視演員的傳(chuan) 幫帶,餘(yu) 維剛可以說是被夏青玲帶出來的。”武漢楚劇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韓笑說。“夏老師要求很嚴(yan) 格,我一個(ge) 眼神、步伐沒做好,她都會(hui) 要求我再來一次,跟她搭戲能促使我不斷成長。”餘(yu) 維剛說。

  除了排演經典劇目,許多戲曲院團還推出了不少原創劇目。武漢京劇院創作的京劇《母親(qin) 》,在2022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以1716萬(wan) 人次的線上觀看量高居“雲(yun) 演播”排行榜榜首。武漢漢劇院創作的《宇宙鋒》榮獲中宣部“五個(ge) 一工程”獎,武漢楚劇院的《萬(wan) 裏茶道》作為(wei) 國家藝術基金傳(chuan) 播交流推廣項目,沿著古茶道6省份,演出達百場。

  好劇出人才,餘(yu) 維剛憑借《萬(wan) 裏茶道》摘得“梅花獎”,京劇《母親(qin) 》主演劉子微榮獲文華表演獎……武漢“戲碼頭”名角輩出,12朵“梅花”涵蓋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等多個(ge) 劇種,這在全國都不多見。名劇名角,猶如一顆顆閃亮的星,讓武漢“戲曲大碼頭”熠熠生輝。

  走近身邊

  多樣形式吸引觀眾(zhong)

  除了老戲迷,能不能吸引新戲迷和年輕人,關(guan) 係到戲曲的生存發展。

  “你們(men) 是第一次看戲嗎?”在湖北劇院,記者遇到了3個(ge) 年輕人。“當然不是,我們(men) 經常到武漢各個(ge) 劇場看戲。”原來,他們(men) 是武漢大學京劇與(yu) 昆曲研習(xi) 社的成員,說起各大劇種的名角名劇,都如數家珍。

  進校園、進農(nong) 村、進社區、進景區,戲曲離觀眾(zhong) 越來越近,“粉絲(si) 群”不斷壯大。

  “最近幾年,我們(men) 一直堅持在重大節日期間到黃鶴樓演出,還把漢劇唱到了長江遊船上,觀眾(zhong) 反響非常熱烈。”武漢漢劇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黃朗說,“藝術來自人民,還要到人民中去,隻有讓更多人了解、喜歡戲曲,這門藝術才能傳(chuan) 承下來。”

  現在,越來越多武漢人不但愛聽戲,還愛唱戲。大學社團、老年大學、票友協會(hui) 、業(ye) 餘(yu) 劇團等,成了傳(chuan) 播戲曲的重要載體(ti) 。2月底,武昌區南湖街老年大學開學,73歲的馬小鳳便喜滋滋地來上課了,“唱起戲來,通體(ti) 舒暢!”水袖一甩,嗓子一亮,馬小鳳時常在社區小舞台演出,晚年生活格外充實。

  傳(chuan) 承戲曲文化,重要的是抓住青少年。武漢在全國率先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全國首推《戲曲進校園普及讀本》,首開“戲曲進校園”教師培訓班,組建進校園“VR數字院團”。2016年起,湖北省麵向全省應屆小學畢業(ye) 生招收158名學員進入湖北藝術職業(ye) 學院漢劇、楚劇、黃梅戲班,實行7年製定向培養(yang) 。今年這批學員已進入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上崗實習(xi) ,逐漸走上舞台,成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地方戲曲文化的生力軍(jun) 。

  不僅(jin) 如此,各大院團紛紛“觸網”,拍視頻、開直播,讓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戲曲,喜歡戲曲。2023年春節期間,湖北戲曲院團線上展演300多場,觀眾(zhong) 達3億(yi) 人次。

  戲曲,正以更加年輕的麵貌,綻放出繽紛色彩,迎來更多知音。(本報記者 田豆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