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隔空猥褻”,別讓未成年人成“網絡獵物”
據3月20日《北京青年報》報道,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正在利用網絡“隔空猥褻(xie) ”未成年人,它會(hui) 偽(wei) 裝成同性別的“姐姐”,用20元買(mai) 不雅視頻;它可能是“男朋友”,提出拍裸照、裸聊的邀請。在法律上,這種行為(wei) 被稱為(wei) “隔空猥褻(xie) ”。2018年到2022年9月,全國範圍內(nei) 有1130人因為(wei) 利用網絡“隔空猥褻(xie) ”未成年人被檢察機關(guan) 提起公訴。
“隔空猥褻(xie) ”主要指行為(wei) 人為(wei) 滿足性刺激目的,以互聯網為(wei) 媒介,打著“個(ge) 性交友”“招募童星”等幌子,通過誘騙、脅迫未成年人進行“裸聊”或發送“裸照”“裸體(ti) 視頻”等方式進行猥褻(xie) 的行為(wei) 。這種行為(wei) 也可以理解為(wei) 傳(chuan) 統猥褻(xie) 犯罪的網絡化延伸,其典型特征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限製,不直接接觸相關(guan) 受害人的身體(ti) ,但同樣會(hui) 對受害人造成巨大傷(shang) 害並產(chan) 生嚴(yan) 重社會(hui) 危害。
此前,對規製“隔空猥褻(xie) ”,司法界有過較長時間的爭(zheng) 議。主要因為(wei) ,在形式上,相關(guan) 行為(wei) 人、嫌疑人與(yu) 被害人之間沒有直接的身體(ti) 接觸,這也是法律構成要件的爭(zheng) 議之一;在後果上,受害人的心理創傷(shang) 、實際傷(shang) 害的界定難以統一;在證據保全方麵,有些時候很難認定相關(guan) 施害者“明知對方是未成年人”以及受害人是“被強迫”。由於(yu) 法律的滯後性,對類似新情況、新問題,司法機關(guan) 也很難找到明確的依據。
近年來,各地司法機關(guan) 從(cong) 優(you) 先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不斷厘清分歧、認定相關(guan) 行為(wei) 的性質和實際危害,最終明確,通過網絡實施的非直接身體(ti) 接觸的猥褻(xie) 行為(wei) 與(yu) 實際接觸兒(er) 童身體(ti) 的猥褻(xie) 行為(wei) 具有相同的社會(hui) 危害性,可以認定構成猥褻(xie) 兒(er) 童罪(既遂)。2018年1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第11批指導案例中的“駱某案”就提供了法律解讀,厘清了爭(zheng) 議,提供了指引。2021年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對猥褻(xie) 兒(er) 童的惡劣情節作了列舉(ju) 式的規定,進一步細化猥褻(xie) 兒(er) 童罪從(cong) 重處罰的規定,為(wei) 有效治理“隔空猥褻(xie) ”進一步提供了依據。
這些作為(wei) 和認定,向社會(hui) 傳(chuan) 遞出鮮明的信號——“隔空猥褻(xie) ”本質仍是猥褻(xie) 犯罪,不因山海之遠而成為(wei) 法治盲區,隔著網絡“隱身”作惡同樣會(hui) 麵臨(lin) 法律的製裁。
保護未成年人免遭“隔空猥褻(xie) ”,首先要做好普法、釋法,要提升公眾(zhong) 對此類違法犯罪行為(wei) 的認知和警惕性。特別是學校和家長,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chuan) 統犯罪的網絡化延伸態勢,有針對性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其抵禦網絡不良信息的侵襲以及一些人利用網絡對其實施的傷(shang) 害。
其次,要加強網絡監管。比如,探索建立未成年人實名賬號的特殊保護機製,進一步研究關(guan) 鍵詞觸發係統提示響應如何更加精準、設計信息保存與(yu) 修複功能時能否多一些證據保全思維等。這也是一個(ge) 現實痛點——據有關(guan) 辦案檢察官介紹,近年來,一些專(zhuan) 項整治行動清除了海量不法賬號及不法活動痕跡,雖有效淨化了網絡空間秩序,但也可能導致個(ge) 別網絡犯罪案件的聊天記錄等證據滅失。在“隔空猥褻(xie) ”案件持續多發的現實語境下,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guan) 係,如何升級相應的網絡監管能力,重要且迫切。
任何時候,未成年人都不該也不能成為(wei) “網絡獵物”。期待各界持續凝聚共識、協同發力,斬斷“隔空猥褻(xie) ”的黑手,給孩子營造一個(ge) 更安全、更清朗、更健康的網絡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