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係應把握四對辯證關係
作者:黃海(湖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話語體(ti) 係領域呈現出文化多元、思想分化、鬥爭(zheng) 激烈的複雜格局。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就日漸凸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勢和治理效能,從(cong) 哲學層麵把握和處理好一與(yu) 多、破與(yu) 立、共性與(yu) 個(ge) 性、應然與(yu) 實然的辯證關(guan) 係,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建設展開整體(ti) 性、學理性和實踐性研究,將發展優(you) 勢、製度優(you) 勢和治理優(you) 勢進一步有效轉化為(wei) 話語優(you) 勢,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必然要求。
一
哲學範疇中“一”與(yu) “多”的辯證關(guan) 係,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構建要麵對的認識論問題。話語理論的“一”,即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中管總、管方向的“元理論”構建,要站在科學思維的高度,以“元理論”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根本性和關(guan) 鍵性理論;話語群組的“多”,即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話語組、話語群的多維搭建,要突破單一或者零碎語句的思維局限,將“批判的武器”進一步具象化,以“呈體(ti) 係的存在”生發係統化、體(ti) 係化、邏輯化的話語群、話語集、話語係、話語組。
話語體(ti) 係同理論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密切相關(guan) ,是學術體(ti) 係的特定表達、理論體(ti) 係的外化表現。一方麵,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元理論構建有著明確的思想理論基礎,其文化滋養(yang)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成果,應基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成果,明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基本範式、內(nei) 核概念、主要範疇、核心議題、內(nei) 涵外延等,科學界定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根本理論範式、內(nei) 在本質規律和基本論證邏輯,從(cong) 範疇範式上超越西方傳(chuan) 統話語理論窠臼,達至中國自己的話語體(ti) 係認同理論範式;另一方麵,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是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所總結提煉出來的特定話語體(ti) 係,是中國傳(chuan) 統話語體(ti) 係和現代話語體(ti) 係的有機融合,是建立在我國發展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和現實基礎之上,要基於(yu) 當代中國的生動實踐,不斷創造和生發諸多標識性概念、標識性概括、標識性提煉和標識性表達的話語集合。比如“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要進一步探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話語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話語的融會(hui) 融通,形成多樣態、多層次、全方位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充分展現中國形象、充分講好中國故事、充分做好中國表達。
二
哲學範疇中“破”與(yu) “立”的辯證關(guan) 係,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構建要麵對的方法論問題。破是為(wei) 了立,有破才有立。話語批判的“破”,就是基於(yu)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認知前提,從(cong) 認識論和方法論根源直麵西方話語霸權背後的核心命題,跳出西方社會(hui) 科學背後隱藏的話語“窠臼”,打破西方話語迷思;話語建構的“立”,就是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應有的文化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成果指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ti) 係。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構建,是一種在批判中建構、在建構中批判的互動過程。一方麵,長期以來,西方以其先發優(you) 勢掌握和占據話語主動,基於(yu) “西方中心主義(yi) ”的認識論,以西方文明中生發出來的意識形態和話語體(ti) 係居高臨(lin) 下地建構非西方文化的“他者”,對這一思維模式下的話語“陷阱”必須高度警惕、勇於(yu) 打破,清醒認知西方話語體(ti) 係也是一種文明類型的“地方性知識”而不是“普世”真理,更不能以此作為(wei) 對其他非西方文化進行所謂“拯救”和“改造”的圭臬;另一方麵,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構建,不能簡單止步於(yu) 對西方話語體(ti) 係的批判,而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成果為(wei) 指導,在批判中以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進行建構,針對西方話語的物欲性、虛假性、鏡像性,深刻體(ti) 現中國特色話語的理想性、真實性、人民性。譬如,就文明形態而言,就要有足夠的話語構成和話語表達來充分闡釋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文明形態構建的獨特貢獻,與(yu) 西方物質文明畸形發展不同,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因此要以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ti) 係來完整呈現這一文明形態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本質特征。
三
哲學範疇中“共性”與(yu) “個(ge) 性”的辯證關(guan) 係,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構建要麵對的本質性問題。毛澤東(dong) 同誌曾指出,“共性個(ge) 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guan) 於(yu) 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於(yu) 拋棄了辯證法”。話語能指的“共性”,即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要符合一般的話語生產(chan) 機製、話語傳(chuan) 播機理、話語權轉化邏輯,在話語的能指意義(yi) 上符合話語的一般規律,避免“自說自話”;話語所指的“個(ge) 性”,即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要有自己的核心理論、核心議題、核心範疇和核心表達,在話語的所指意義(yi) 上體(ti) 現中國氣質和中國品格,不能“人雲(yun) 亦雲(yun)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從(co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語義(yi) 上分析,包括“中國特色”和“話語體(ti) 係”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一方麵,“話語體(ti) 係”是指所有話語構成和話語表達的共有特性,即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要符合話語生產(chan) 的一般性規律,同樣要體(ti) 現話語能夠達致意指的普遍邏輯,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普遍性、共性。另一方麵,“中國特色”是指這一話語體(ti) 係具有不同於(yu) 其他話語體(ti) 係的特點與(yu) “個(ge) 性”,話語理論、話語生成和話語權轉化都在政治製度、經濟社會(hui) 、風土人情等各個(ge) 方麵打下了深深的“中國烙印”,特別是呈現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話語體(ti) 係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話語體(ti) 係在本體(ti) 論、認識論、方法論和價(jia) 值論上的融通,具有其他或一般話語體(ti) 係所不能達到的所指的話語特質,能夠更具話語張力,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特殊性、個(ge) 性。比如“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標識性概念和標識性表達,既有世界現代化一般規律的呈現、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著基於(yu) 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探索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新路的本質特征。概言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既是話語體(ti) 係“一般性知識”的存在,又是話語體(ti) 係“地方性知識”的發展,也因為(wei) 這種本土性而更具一般性意義(yi) ,是普遍性與(yu) 特殊性的統一、共性和個(ge) 性的有機結合。
四
哲學範疇中“應然”與(yu) “實然”的辯證關(guan) 係,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構建要麵對的實踐性問題。馬克思指出,“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zhong) ,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話語生成的“應然”,即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生成方式和生成內(nei) 容,解決(jue) 的是“講什麽(me) ”的問題,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言之有據、言之有物;話語表達的“實然”,即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的表達方式和實踐證成,解決(jue) 的是“怎麽(me) 講”的問題,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言之有理、言之有效。
話語的內(nei) 容生產(chan) 與(yu) 形式表達的有機統一,話語能指和話語所指的有機結合,話語敘事向話語權的有機轉化,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最大程度跨越哲學語義(yi) 上的“不可通約性”,最大限度減少語義(yi) 表達中的“效應遞減性”。因此,提升話語的表達力、影響力和穿透力,最緊要的是基於(yu) 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紮實的實踐內(nei) 容,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生活話語的融通融合,生發和形成有理據、有修辭、接地氣的話語體(ti) 係和話語表達。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是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生活話語的有機統一,既有政治的高度,也有理論的厚度,還有生活的溫度。在高度、厚度和溫度的互動融合中,徹底的理論是內(nei) 在基礎,是拆解西方話語陷阱、跳出西方話語窠臼的根本;豐(feng) 富的實踐是內(nei) 容保障,豐(feng) 富、深刻而又充滿智慧的中國道路是中國特色話語立足的經驗事實,是支撐相關(guan) 話語理論、跳出相關(guan) 話語陷阱的要義(yi) ;精煉的表達是必然要求,是推動黨(dang) 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關(guan) 鍵。話語內(nei) 容和話語表達兼具政治性、學術性和生活性,才能有效“認識世界”“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真正讓話語與(yu) 生活無縫對接、話語實踐與(yu) 話語效果融為(wei) 一體(ti) ,有效生發出從(cong) 話語生產(chan) 到話語權力的轉化邏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