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海洋中找答案,讓台風預報更有底氣

發布時間:2023-03-31 11:16:00來源: 科技日報

  陽光、沙灘,這是很多人對大海的向往。而對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海洋氣象觀測研究組首席黃健來說,麵朝大海,不一定春暖花開,更多的是設備損毀的困擾。

  3月29日,迎著風浪,在衝(chong) 鋒舟上顛簸近一個(ge) 小時後,科技日報記者來到了黃健日常工作的地方——廣東(dong) 省茂名市電白區蓮頭半島東(dong) 南方6.5公裏外的一座海上鐵塔上,也就是博賀海洋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海上綜合觀測平台。這次,他要上去協助更換調試超聲風速儀(yi) 。

  自立自強 填補我國海洋氣象觀測研究空白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科技自立自強是關(guan) 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安全生產(chan) 監管和防災減災救災。”黃健說,這對氣象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貫徹落實全國兩(liang) 會(hui) 精神,就是要做好海洋氣象本職觀測工作,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為(wei) 高質量發展趨利避害。

  在黃健看來,博賀海洋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建設,就是為(wei) 了實現科技自立自強。2006年建站時,國內(nei) 海氣相互作用觀測研究處於(yu) 起步階段。科學家隻能利用國外研究機構的公開數據進行研究,自己的數據幾乎空白,建站的意義(yi) 就在於(yu) 獲取第一手數據。

  為(wei) 什麽(me) 選擇博賀?黃健介紹,主要是地理位置,該站位於(yu) 台風、暴雨、強對流、海上大風、海霧以及破壞性海浪和風暴潮的多發區。其中,每年對其產(chan) 生直接影響的熱帶氣旋達1.6個(ge) ,是我國南海區域開展台風等海洋災害性天氣觀測研究的最佳地點之一。

  “沒想到,從(cong) 光禿禿的海灘到建立較為(wei) 完善的觀測體(ti) 係竟然用了近10年。”黃健感慨。

  其中,海上綜合觀測平台建於(yu) 距海岸線6.5千米、平均水深15米的近海,有很好的海洋代表性,是我國已建成的首個(ge) 海洋氣象綜合觀測平台,主要用於(yu) 大氣邊界層與(yu) 海洋邊界層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觀測研究。

  直擊難點 成果轉化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海上平台建設完成不久,超強台風“黑格比”正麵直擊,觀測到最高風速約48米/秒。黃健介紹,台風本質上是在海上生成的超大渦旋,當台風快要登陸時,利用觀測平台上先進的海洋氣象觀測設備,可以給台風來一個(ge) 從(cong) 海洋到大氣的綜合CT掃描,從(cong) 而得到台風的一些詳細特征。這些數據可以用來優(you) 化現有台風預報模型的物理過程參數化方案,進一步提升數值模式對台風路徑和強度的預報能力。

  這裏確實是台風的最佳觀測地,目前已進行登陸台風觀測試驗研究29個(ge) ,包括威馬遜、天鴿、暹芭等。不僅(jin) 如此,基地還首次對華南沿海海霧開展綜合觀測試驗,迄今共觀測到30多個(ge) 典型華南海霧。

  讓黃健驕傲的是,他的團隊與(yu)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合作,於(yu) 2015年已開始開展台風海洋飛沫過程觀測,即使現在,國際上海洋飛沫現場觀測也是少之又少。

  黃健解釋,粒徑較小的海水滴在大氣湍流的作用下上升到高空,成為(wei) 海鹽氣溶膠。海鹽氣溶膠占全球氣溶膠的44%,對雲(yun) 的微物理和化學性質、地球圈輻射平衡有非常大的影響,是氣候預測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之一。較大的水滴參與(yu) 海洋—大氣界麵的能量和水汽交換過程,有可能造成台風的強度加強。

  盡管國外台風預報模式已考慮海洋飛沫因素的影響,但不同研究機構的飛沫參數化方案計算結果相差很大。“我國南海北部的地理環境特殊性,有自己的數據,才能加深海洋飛沫對台風作用的認識,更好地改進模式的預報性能。”黃健強調。

  近年來,該試驗基地已發展成為(wei) 我國海洋災害性天氣研究最重要的野外觀測試驗基地,為(wei) 認識和理解台風、海霧和冬春季海上大風等天氣過程的邊界層過程和致災機理,優(you) 化和改進現有數值預報模式的海洋—大氣通量參數化模塊,積累了一批寶貴的實測數據。

  “數值預報模式是氣象事業(ye) 的‘芯片’,我們(men) 要將這一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讓預報準確率更高、災害損失更低。”黃健說。(記者付麗(li) 麗(li)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