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人生之路,為人民大眾的奮鬥史詩抒懷

發布時間:2023-03-31 14:27: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酈國義(yi)

  此番路遙作品與(yu) 上海的再度結緣,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體(ti) 現了上海這座城市對優(you) 秀文化的厚愛與(yu) 傳(chuan) 承。穿越了四十多年時光的這段文壇佳話,是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情懷在新時代的生動敘事。

  這種探索,就我國電視劇對文學名著改編的傳(chuan) 統做法而言,是一種大膽的嚐試。其實,這樣的“取材”方式在我國傳(chuan) 統戲曲的創作和傳(chuan) 播中並不罕見

  穿越四十多年時光的文壇佳話

  “上海出品”的電視劇《人生之路》脫胎自路遙中篇小說《人生》,最近在央視播出。

  《人生》首發於(yu) 《收獲》1982年第三期,《收獲》當時的主編是巴金。這本大型文學期刊是全國“四大文學名刊”之一,尤以發表小說佳作著稱。路遙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人生》是我三年苦熬的一部作品。”而它在《收獲》的刊發過程,遠比幾年後他的《平凡的世界》發表所經曆的曲折要順利得多。《人生》奠定了路遙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自此,路遙和路遙的作品與(yu) 上海結緣。

  《人生》發表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又在讀者中引起了極大的爭(zheng) 議。《文匯報》就此組織了對《人生》的討論,這場爭(zheng) 鳴又擴及《上海文學》等文學刊物,在全國範圍內(nei) 引發了對作品更為(wei) 廣泛的關(guan) 注。

  在小說最後一章,路遙注明了“並非結局”這意味深長的四個(ge) 字。評論家蔡翔教授當年剛從(cong) 大學畢業(ye) 。他參與(yu) 《人生》討論的一篇評論,被路遙視為(wei) “是站在一種哲學的高度來評價(jia) 人物的”。這篇文章最後有這樣一句話:“一場個(ge) 人命運的悲劇結果卻推演出一個(ge) 社會(hui) 變革的主題。”兩(liang) 位文學知己的思想火花,三十多年後在上海得到呼應。

  2017年,上海一位青年女編劇萌意要延續尚未結局的《人生》故事,擬在熒屏上展現高加林麵對社會(hui) 變革、來滬奮鬥的人生之路。這個(ge) 立意、這個(ge) 項目得到了上海有關(guan) 部門的關(guan) 注和支持,還組織了北京、上海、陝西等省市的多位專(zhuan) 家為(wei) 其“把脈”獻策。《人生》在滬發表四十多年後,路遙筆下的人物高加林和他的夥(huo) 伴們(men) 進入了熒屏中的上海,他們(men) 是千千萬(wan) 萬(wan) 早已在上海參與(yu) 大都市建設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的代表。此番路遙作品與(yu) 上海的再度結緣,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體(ti) 現了上海這座城市對優(you) 秀文化的厚愛與(yu) 傳(chuan) 承。穿越了四十多年時光的這段文壇佳話,是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情懷在新時代的生動敘事。

  “取材”的大膽探索和嚐試

  “本劇部分取材於(yu) 路遙小說《人生》”,這是電視劇《人生之路》的片頭說明。從(cong) 編導發表的創作闡述和目前熒屏呈現的情況來看,原著發生在陝北的故事情節在電視劇中所占的篇幅接近一半,電視劇的後一半延續原著文脈進行了拓展和擴充。《人生之路》沿用了《人生》的基本人設,又汲取了小說的不少情節素材,並對原作的故事作了較大幅度的改動和豐(feng) 富,旨在運用電視劇的藝術樣式來呈現高加林、劉巧珍等一代農(nong) 村青年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市,立誌改變人生、創造新生活的奮鬥曆程。

  應該肯定的是,《人生之路》對《人生》的續寫(xie) ,沿襲了路遙原作的思想內(nei) 涵和文學基因,尊重原作對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保留了精彩的故事橋段和生動細節。尤其是電視劇前半部分對原著的呈現,添加和豐(feng) 富了諸多情節和細節,但不失原著的主旨,且具有觀賞性。

  這種探索,就我國電視劇對文學名著改編的傳(chuan) 統做法而言,是一種大膽的嚐試。其實,這樣的“取材”方式在我國傳(chuan) 統戲曲的創作和傳(chuan) 播中並不罕見。不少戲曲傳(chuan) 統劇目對古代文學名著和元明戲劇名作的汲取和承續,往往都采用類似的方式。如此創作呈現的劇目也是水平各異,其中有不少成為(wei) 傳(chuan) 世的佳作。

  《人生之路》對原著的文脈延續、拓展和豐(feng) 富主要有三個(ge) 方麵:

  其一,為(wei) 了給後半段劇情的發展做好鋪墊埋下伏筆,對小說原作的有些情節作了改動或豐(feng) 富。例如,原小說中高雙星頂替高加林當鄉(xiang) 村民辦教師的情節,變成了高雙星冒名頂替高加林到上海讀大學。這個(ge) 情節改動頗大,初看確有突兀之感,然而這樣的改動實際上是編劇為(wei) 了營造一個(ge) 貫穿全劇的劇情之梗,以增強連續劇的懸念。而且,此舉(ju) 為(wei) 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塑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電視劇對高加林當民辦教師那段生活的刻畫也較為(wei) 精彩,有的看似“閑筆”,卻別有寓意。有一場戲:根據高加林的創意安排,學生用家裏閑置的破舊家用器皿和農(nong) 具布置校園,頃刻間讓破落不堪的校舍增添了藝術氣息。這是高加林在孩子們(men) 的心田中播下了美育的種子!這個(ge) 細節可謂寓意深長、耐人尋味。

  其二,電視劇把故事的後半部分延伸到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上海。這個(ge) 大都市給年輕的奮鬥者帶來了更多的人生選擇,承載了高加林和他的同伴們(men) 更多的人生故事,是他們(men) 的詩和遠方,他們(men) 對新生活的追求在上海有了更多的形象展示。

  其三,在熒屏上藝術地展現上海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也是編導們(men) 的願想。高加林經過招聘考試進入報社繼而成為(wei) 業(ye) 務骨幹的經曆,劉巧珍與(yu) 付阿婆的相識、相知、相惜的故事,當年在上海都有類似的生活原型。還有高加林、劉巧珍來滬後結識的那些“新上海人”朋友,他們(men) 互幫互助的摯情、奮鬥勵誌的精神麵貌,凸顯了上海人的形象和城市精神風貌的亮色。

  麵對觀眾(zhong) 與(yu) 時俱進的審美考驗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曾經這樣讚歎《人生》:“路遙寫(xie) 出了億(yi) 萬(wan) 中國人的經驗、他們(men) 的心、他們(men) 的情感、他們(men) 的夢想、他們(men) 的痛苦。當我們(men) 拿起《人生》的時候,我想億(yi) 萬(wan) 人都會(hui) 覺得這說的是我的事,是我的情感。”如今,《人生之路》不僅(jin) 要用電視劇的藝術樣式傳(chuan) 遞《人生》給讀者的這份共鳴和震撼,還要在熒屏上延續《人生》主人公們(men) 進入大都市後的心路曆程。如何努力用精湛的藝術和精良的製作呈現這故事、呈現其精深的思想內(nei) 涵,這是對編導和所有演職人員的考驗。

  那些僅(jin) 憑顏值吸引眼球的流量明星,承擔不了陝北高原青春兒(er) 女的這份厚重。閻建鋼導演說:之所以選劇中這些演員,是因為(wei) “外形合適、演技過硬,缺一不可”。其實他們(men) 還有對名著的感悟、對演藝的敬業(ye) 。《人生之路》的演員們(men) 擔當起了這份演繹《人生之路》的重任。

  陳曉的形象是否符合《人生》中的高加林?正如人人心中都有一個(ge) 哈姆雷特一樣,每個(ge) 觀眾(zhong) 都會(hui) 有自己的判斷。陳曉飾演的高加林,與(yu) 《人生》在筆者心中留下的印象是相近也相似的。高加林這個(ge) 人物心靈的痛苦、焦灼和煎熬,尤其是他那百般艱難之中仍不失奮鬥之心的堅韌不拔,陳曉都演繹得相當充分。稍有不足的是,有些戲份陳曉略顯緊張、張弛不夠自然。

  扮演劉巧珍的李沁飾演過多個(ge) 形象跨度很大的角色,類似巧珍這樣的角色卻還是首次飾演。不過,她沒有辜負路遙自己筆下最喜愛的這個(ge) 人物。是《人生》的巧珍,讓活躍在多部影視劇和綜藝節目中的李沁,向觀眾(zhong) 充分展示了一個(ge) 可稱之為(wei) “性格演員”的潛力。

  特別應該為(wei) 之點讚的是,扮演村主任高明樓的林永健,這是他為(wei) 觀眾(zhong) 奉獻的一個(ge) 頗值得觀賞和品味的人物形象。高明樓既是一個(ge) 受到村民認可的村主任,又是一個(ge) 對高加林的人生造成嚴(yan) 重侵害的罪人;他作了惡,但他還有惻隱之心,常為(wei) 自己的惡行內(nei) 疚不已,不時想給高加林家一點補償(chang) ;他的作惡動因,本是為(wei) 了兒(er) 子的前程和自己晚年的安樂(le) ,但此舉(ju) 使他常常擔驚受怕、憂心忡忡,連兒(er) 子都常年不能回家,反而難享天倫(lun) 之樂(le) ……飾演這樣一個(ge) 複雜的人物,揭示如此複雜的性格,呈現這般複雜的感情交錯,林永健可謂舉(ju) 重若輕。他表演生動自然,呈現了這個(ge) 人物的多重複雜性,顯示了深厚的藝術造詣。

  《人生之路》的製作團隊意識到觀眾(zhong) 審美水平的與(yu) 時俱進,力求製作精良,努力運用日趨豐(feng) 富成熟的製作技能和多種視聽表現手段,追求藝術意境的營造。該劇讓我們(men) 看到了一個(ge) 在以往其他影視劇作品中尚不多見的陝北風貌。劇中主人公生活奮鬥的環境都以自然實景配以人工搭景入鏡。村落民居根據原來的樣式重新搭建,這村舍與(yu) 大自然的山川風光融合在一起,再加上精心運用的大遠景、全景、俯拍、航拍等多機位的拍攝,讓觀眾(zhong) 沉浸在一種類似觀賞風光藝術片的視覺感受中。導演和攝影的匠心旨在揭示:陝北的高山大川,這片寬廣肥沃的黃土地正是高加林、劉巧珍們(men) 不屈不撓、奮鬥不止的精神象征和力量源泉。

  與(yu) 路遙名著結緣的啟示

  這是路遙作品和上海的又一次結緣。2015年,上海根據路遙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取得成功。而這次《人生之路》也受到觀眾(zhong) 的廣泛關(guan) 注。這是路遙的名著給這兩(liang) 部電視劇提供了豐(feng) 厚的文學滋養(yang) 和思想的力量!

  這些年來,上海的文藝創作,尤其是“上海出品”的電視劇創作,把“講好中國故事”視為(wei) 己任。精心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和中華兒(er) 女的風采,成為(wei) 眾(zhong) 多創作項目的追求。近年來,熒屏上出現了《覺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間》等一些精品力作,都為(wei) 上海的電視劇創作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和借鑒。“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這一創作規律,為(wei) 越來越多的上海電視人所遵循,引領了“上海出品”的成功之路。

  脫胎於(yu) 路遙名著的這兩(liang) 部電視劇獲得關(guan) 注的關(guan) 鍵,首先是“找準了選題”。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之後,2018年上海還出品了根據阿奈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江大河》,這部同《平凡的世界》一樣具有史詩品格的作品,都以改革開放這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的曆史起點作為(wei) 時代背景,將目光聚焦於(yu) 時代潮流中的弄潮兒(er) 和奮鬥者。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觀眾(zhong) 與(yu) 之朝夕相處的普通勞動者,他們(men) 的那些充溢人間煙火氣息的“中國故事”深接地氣,遠離“懸浮”,從(cong) 而贏得了觀眾(zhong) 極大的共鳴。正是普通勞動者譜寫(xie) 的奮鬥史詩,給觀眾(zhong) 增強了精神力量!

  人民大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他們(men) 既是曆史的“劇中人”,也是曆史的“劇作者”。路遙是人民的作家。路遙的創作、路遙名著與(yu) “上海出品”結緣的成果都啟示我們(men) :文藝創作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一定要更虔誠地尊崇人民的情懷,將焦點對準人民大眾(zhong) ,更多地以人民大眾(zhong) 為(wei) 主角,反映人民的心聲和時代的風貌,努力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講好中國故事,為(wei) 人民抒懷,為(wei) 時代謳歌。這是我們(men) 文藝創作的時代重任。自然,這也是我們(men) 對“上海出品”的期盼!(酈國義(yi)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