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合作結出豐碩成果
中國在推動自身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同時,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持續向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提供農(nong) 業(ye) 技術支持。
當前,中國已與(yu) 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農(nong) 業(ye) 合作,通過成立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開展農(nong) 業(ye) 人才培訓等方式,推廣中國先進適用技術,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農(nong) 業(ye) 能力建設,提升糧食安全水平,增加當地民眾(zhong) 收入,為(wei) 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巨大貢獻。
老撾——“村裏的蔬菜種得越來越好”
記者 孫廣勇
步入位於(yu) 老撾首都萬(wan) 象的中國—老撾合作農(nong) 作物優(you) 良品種試驗站,隻見水稻、大豆、蔬菜、火龍果、芒果等長勢喜人,拂麵微風中飄著瓜果蔬菜的清香。在中國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十幾名老撾東(dong) 坎商農(nong) 業(ye) 技術學院學生正在學習(xi) 土壤改良、提高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和防治病蟲害等方法。
中國—老撾合作農(nong) 作物優(you) 良品種試驗站是中國在東(dong) 盟建設的第一個(ge) 農(nong) 作物優(you) 良品種試驗站,由中國廣西農(nong) 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與(yu) 老撾國家農(nong) 林與(yu) 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合作共建。試驗站占地40公頃,於(yu) 2013年開始運行,集農(nong) 作物新品種試驗和示範、新技術推廣、農(nong) 業(ye) 培訓於(yu) 一體(ti) ,為(wei) 老撾農(nong) 業(ye) 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迄今,試驗站已試種300多個(ge) 農(nong) 作物品種,並從(cong) 中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you) 良品種67個(ge) 。“這些品種在老撾推廣應用後,產(chan) 量顯著提高。例如雜交玉米品種LC188,已在萬(wan) 象、占巴塞、沙耶武裏等多地推廣應用,平均產(chan) 量為(wei) 6.26噸/公頃,高於(yu) 老撾當地的平均產(chan) 量5.29噸/公頃,增產(chan) 達18.3%。”試驗站中方技術人員呂峰介紹。
在一大片大豆種植田裏,每塊長6米、寬4米的試驗田旁都豎著一塊牌子,上麵寫(xie) 著大豆的品種、特性等信息。目前,試驗站裏種植了25塊大豆試驗田,將在收獲時根據產(chan) 量、抗病蟲性、抗倒伏性等,篩選出適宜在當地氣候環境生長的品種,經過試種觀察、區域生產(chan) 試驗鑒定後在全國推廣。據統計,試驗站已為(wei) 300多名當地高校學生提供實習(xi) 機會(hui) 和培訓指導,還為(wei) 老撾農(nong) 林部舉(ju) 辦了36期培訓班,培訓各類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約1800人次。
老撾有長達半年的雨季,雨季種菜難、買(mai) 菜貴,試驗站采用生態循環、無土栽培技術,建起46個(ge) 生態蔬菜種植大棚,引種的蔬菜在老撾市場大受歡迎。附近村民坤坎在這裏種植了一個(ge) 大棚的蔬菜,她說:“試驗站培育的菜苗在大棚生長1個(ge) 多月後,再移植到村子的菜地裏,長得快、上市早,而且產(chan) 量是以前的1.5倍。中國技術人員還指導我們(men) 使用不破壞土壤的有機肥,村裏的蔬菜種得越來越好。”
2019年開始,試驗站陸續在老撾各地建立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示範點,至今已在全國4個(ge) 鄉(xiang) 村建立起技術推廣示範點,指導農(nong) 民進行有機蔬菜、火龍果、水稻種植。金花村位於(yu) 湄公河支流南俄河邊,曾經一到雨季,農(nong) 地就會(hui) 被淹。在中方技術支持下,村民開墾荒地種植蔬菜,累計種植麵積超過500畝(mu) 。“全村100多戶,現已有70多戶種植蔬菜,試驗站提供優(you) 質種子、傳(chuan) 授種植技術和防治病蟲害方法,投入少、產(chan) 量高,讓這裏成了首都郊外的蔬菜基地。隨著收入不斷增加,不少村民蓋了新房子、買(mai) 了汽車,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長蘇裏貢說。
哥斯達黎加——“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轉移和應用展示窗口”
記者 畢夢瀛
在位於(yu) 哥斯達黎加瓜納卡斯特省的一處中國—哥斯達黎加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內(nei) ,當地農(nong) 戶正在采摘甜瓜,金黃色的瓜果在拖拉機後方的拖鬥上漸漸堆成小山。去年,中方研發的甜瓜新品種“金童”大獲豐(feng) 收,一個(ge) 個(ge) 黃皮橙肉的甜瓜為(wei) 當地農(nong) 戶帶來每畝(mu) 7000至9000美元的收益,相較當地品種增加了2到3倍。“今年的收成有可能再創新高。”安徽江淮園藝種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哥斯達黎加分公司銷售部經理任翔說。
哥斯達黎加甜瓜產(chan) 業(ye) 曾一度因為(wei) 品種退化導致連續多年減產(chan) ,中哥農(nong) 業(ye) 技術合作為(wei) 哥斯達黎加合作選育的甜瓜品種在抗病性、商品性等方麵展現出極大優(you) 勢,在當地市場備受歡迎。雙方合作針對當地市場培育出的多個(ge) “易種植管理、果腔小、耐儲(chu) 運”的品種,還成功打入歐美市場,出產(chan) 的甜瓜和西瓜有85%出口到歐美國家。“歐美市場對鮮果的耐儲(chu) 性、貨架期有較高要求,‘紅運’‘金童’係列甜瓜很好地契合了市場需求。”任翔介紹。
2019年,在中國科技部和哥斯達黎加農(nong) 牧部的大力支持下,江淮園藝與(yu) 哥斯達黎加農(nong) 業(ye) 技術轉移中心共同成立中國—拉美農(nong) 業(ye) 科技聯合研究中心。這一占地麵積1.7公頃的多元化研究中心,集瓜菜作物組織培養(yang) 、病蟲害及農(nong) 殘檢測、集約化育苗、純度檢測為(wei) 一體(ti) ,為(wei) 兩(liang) 國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合作再添助力。時任哥斯達黎加農(nong) 牧部部長雷納多·阿爾瓦拉多表示:“中拉農(nong) 業(ye) 科技聯合研究中心不僅(jin) 能服務於(yu) 哥斯達黎加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能成為(wei) 拉美地區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轉移和應用展示窗口。”
中拉農(nong) 業(ye) 科技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以來,中方技術人員在哥斯達黎加進行了更多優(you) 良品種的試驗示範,並進行種子的聯合攻關(guan) 研發。為(wei) 了更好地研發推廣良種,江淮園藝在哥斯達黎加建立了多個(ge) 科研示範基地和良種研發基地,累計在中美洲推廣新品種麵積達20萬(wan) 畝(mu) 。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的中方技術人員還會(hui) 定期走訪當地農(nong) 戶深入交流,邀請農(nong) 戶到示範園區參觀,展示優(you) 質品種農(nong) 作物,並組織農(nong) 戶進行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培訓。
隨著兩(liang) 國農(nong) 業(ye) 技術合作不斷深入,中國—哥斯達黎加果蔬生物育種及智能化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機構陸續成立,為(wei) 雙方共同進行農(nong) 業(ye) 現代化研究試驗提供了新的平台。哥斯達黎加農(nong) 牧部部長維克多·卡瓦哈爾高度評價(jia) 中方長期以來對哥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的支持和幫助,期待進一步完善兩(liang) 國農(nong) 牧業(ye) 合作機製,深化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培訓、農(nong) 食產(chan) 品貿易等領域互利合作,不斷夯實哥中友好關(guan) 係。
烏(wu) 幹達——“這些優(you) 質品種一定能提高產(chan) 量”
記者 閆韞明
烏(wu) 幹達中部盧韋羅區,烈日高照,奇布卡正和十幾名工友奮力揮舞鋤頭,翻動腳下的泥土,挖出一道道寬窄相近的溝槽。“快到種植大豆的季節了,得抓緊鬆土、砌田壟,為(wei) 接下來的耕作作好準備。”他擦了把汗就繼續投入熱火朝天的勞動中。
奇布卡已在中國—烏(wu) 幹達農(nong) 業(ye) 合作產(chan) 業(ye) 園工作6年,是產(chan) 業(ye) 園約300個(ge) 當地員工之一。中國—烏(wu) 幹達農(nong) 業(ye) 合作產(chan) 業(ye) 園由四川科虹集團等企業(ye) 投資建設,於(yu) 2016年正式開園,如今已吸引投資1.6億(yi) 元人民幣,累計開墾土地約4200畝(mu) 。
“園區建成以來,陸續開展了水稻、玉米、高粱等高產(chan) 技術示範項目,成為(wei) ‘中國—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烏(wu) 幹達南南合作項目’重要農(nong) 業(ye) 合作平台。”中國—烏(wu) 幹達農(nong) 業(ye) 合作產(chan) 業(ye) 園中方代表舒小麗(li) 介紹,園區內(nei) 還建成有15萬(wan) 隻蛋雞的養(yang) 殖場和可日加工100噸大米的加工廠,幫助當地農(nong) 戶建立與(yu) 市場之間的聯係,以“公司+農(nong) 戶”的方式帶動輻射當地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
在盧韋羅區,很多當地人都以務農(nong) 為(wei) 生。在進入產(chan) 業(ye) 園工作之前,奇布卡等當地居民大多在自家地裏種植玉米、小米、水稻等作物,但收成一般。“產(chan) 業(ye) 園向我們(men) 提供係統培訓,教我們(men) 科學高效地使用農(nong) 機、除草施肥等。中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特別舍得花時間、花心思幫助我們(men) !”奇布卡說,有了先進的中國技術,去年底園區裏收獲的200畝(mu) 高粱平均畝(mu) 產(chan) 達260公斤,是過去的2.6倍。
目前,園區內(nei) 的飼料加工廠、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區、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物流區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將為(wei) 中烏(wu) 農(nong) 業(ye) 技術合作提供更多支持。同時,由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組織實施的中國—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烏(wu) 幹達南南合作第三期項目已正式啟動,9名來自四川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將在烏(wu) 參與(yu) 為(wei) 期三年的農(nong) 業(ye) 技術合作。專(zhuan) 家組組長張小強表示,將借助產(chan) 業(ye) 園平台,推動更多技術示範、集成和轉讓,促進農(nong) 業(ye) 貿易投資合作,讓農(nong) 業(ye) 援助向可持續的“技術+項目”方向轉變。
“看,這是園區最近從(cong) 中國引進的水稻品種WDR73,節水抗旱!”穆伊姆博是烏(wu) 幹達農(nong) 業(ye) 、牧業(ye) 和漁業(ye) 部負責中國—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烏(wu) 幹達南南合作第三期項目的協調員,他高興(xing) 地向記者展示他社交網站上的一段視頻,畫麵中,一簇飽滿的稻穗格外引人注目,“這些優(you) 質品種一定能提高產(chan) 量。”穆伊姆博相信,產(chan) 業(ye) 園未來一定能成為(wei) 一個(ge) 涵蓋穀物種植、家禽養(yang) 殖、種子供應、農(nong) 業(ye) 機械、農(nong) 民培訓等各方麵的平台,也期待烏(wu) 中兩(liang) 國能在農(nong) 業(ye) 減貧領域繼續深化合作,進一步造福兩(liang) 國人民。
湯加——“農(nong) 業(ye) 技術合作給我們(men) 帶來新生活”
記者 陳效衛
從(cong) 南太平洋島國湯加首都努庫阿洛法驅車向南約一小時,便來到了中國援湯加第六期農(nong) 業(ye) 技術合作項目圖普學院示範區。隻見示範區內(nei) ,蔬菜綠油油,瓜果滿枝頭,呈現出勃勃生機。
湯加全國人口隻有10萬(wan) ,經濟與(yu) 農(nong) 業(ye) 技術發展欠佳。2009年以來,中國政府基於(yu) 湯加農(nong) 業(ye) 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劃,結合當地的氣候、生態、原材料供應特點和條件,實施了多個(ge) 農(nong) 業(ye) 技術援助項目。通過在當地推廣沼氣技術和“豬—沼—菜”循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以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為(wei) 平台,分享農(nong) 業(ye) 綜合經營經驗,支持農(nong) 業(ye) 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生產(chan) 。
“過去,湯加當地農(nong) 戶大都散養(yang) 生豬,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和疾病傳(chuan) 播。中國專(zhuan) 家在示範區蓋起豬舍,利用養(yang) 殖廢物發酵產(chan) 生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能為(wei) 示範區提供可再生清潔能源,沼液和沼渣作為(wei) 優(you) 質有機肥料,用來種植蔬菜瓜果和其他經濟作物,如此形成循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援湯加第六期農(nong) 業(ye) 技術組組長唐匯勇介紹。
在努庫阿洛法威尼區,農(nong) 戶阿拉尼·拉姆齊的農(nong) 場裏,沼氣池、蔬菜大棚、食用菌大棚以及雨水收集係統等農(nong) 業(ye) 設施一應俱全,同時還配有優(you) 質蔬菜種苗和食用菌出菇菌袋等。拉姆齊說,在中國專(zhuan) 家指導下他家建起農(nong) 場,每年蔬菜瓜果、食用菌和仔豬收入接近2萬(wan) 潘加(約合5.8萬(wan) 元人民幣),“收入增加了,我們(men) 8口之家生活壓力也大大緩解了。”
多年來,在循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的基礎上,中國專(zhuan) 家組結合當地實際需要,在甜瓜高產(chan) 、火龍果栽培、有機肥製作、雞苗孵化技術、當地農(nong) 業(ye) 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多方麵不斷創新,獲得了湯加農(nong) 林食品部頒發的技術專(zhuan) 利證書(shu) 。同時,合作項目還通過“一級示範區+二級示範戶+學校社群教學”的方式,進行技術示範、傳(chuan) 授和推廣工作,累計培訓超過5500人次。
農(nong) 戶菲利普·菲利亞(ya) 對去年的收成十分滿意。他高興(xing) 地告訴記者:“自從(cong) 兩(liang) 年多前開始使用中國農(nong) 業(ye) 技術後,我家的養(yang) 殖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我一共賺了1.8萬(wan) 潘加(約合5.2萬(wan) 元人民幣),這是2019年收入的3倍。我不僅(jin) 不再為(wei) 日常開銷發愁,還提前償(chang) 還了兒(er) 子的助學貸款。感謝兩(liang) 國農(nong) 業(ye) 技術合作給我們(men) 帶來新生活!”
循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不僅(jin) 能夠幫助農(nong) 戶降本增效,還能減少森林砍伐和二氧化碳排放。湯加國王圖普六世公開稱讚這一模式“引領湯加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並於(yu) 2021年授予中方專(zhuan) 家組“國王榮譽獎章”。湯加—中國友協秘書(shu) 長西亞(ya) 梅利耶·拉圖表示,中國在湯加實施“小而美”的民生工程,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雙邊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合作樹立了典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