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河“體檢” 服務防災減災
走進茂密樹林,鋪滿落葉的地麵上,紅色的森林防火消防管道沿山路蜿蜒延伸。在福建省晉江市的靈源山上,5條總長約8.53千米的森林防火消防管道、97個(ge) 消防栓,擴大了以水滅火的覆蓋半徑,成為(wei) 森林防滅火的有力保障。
靈源山的變化是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開展以來,我國各地不斷推進普查數據應用於(yu) 防災減災的縮影。2020年5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近三年來,共獲取全國災害風險要素數據數十億(yi) 條。此次普查摸清了哪些災害、隱患底數?普查數據如何有效運用?近日,記者走進福建展開采訪調研。
全麵“體(ti) 檢”,摸清底數、查改隱患
在福建省晉江市泉州灣北部,一望無際的河口濕地上,成片紅樹林由近及遠延伸至海岸線。河麵上,樹林中,白鷺、綠頭鴨等野生鳥類正在遊弋捕食。和諧靈動的生態畫卷背後,是晉江市在海岸帶防護修複工作中做出的不懈努力。
晉江市地處福建東(dong) 南沿海地區,台風風暴潮是最主要的海洋災害,威脅著沿海人民的生產(chan) 和生命安全。“基本上每年登陸或影響晉江的台風為(wei) 6至7個(ge) 。”晉江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複與(yu) 地質礦產(chan) 科科長王玉誌告訴記者,“台風風暴潮直接作用在堤岸上,會(hui) 造成堤岸損毀。”
在此次普查中,晉江市全麵摸清了121公裏海岸線海洋災害基本情況,完成了承災體(ti) 風險隱患排查,形成了晉江市第一次海洋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同時結合普查成果同步開展海岸帶防護修複工作。
王玉誌介紹,紅樹林具有重要的海岸帶防災減災功能,通過消浪、緩流、促淤三大功能實現防浪護岸的效果。自2021年1月起,晉江市種植修複紅樹林2912畝(mu) ,大大減少了台風風暴潮對海岸線的損害。
摸清底數、查改隱患,也是福建省南安市推進普查成果落地應用的方式之一。南安市地處福建省東(dong) 南沿海,是典型的丘陵紅壤區,台風暴雨、山洪內(nei) 澇等自然災害頻發。南安市應急局黨(dang) 委委員、普查辦主任黃震宇告訴記者,在普查中,南安市排查出各類新的隱患776處,立即進行整改,同步消除隱患。
據悉,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麵獲取我國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6大類23種災害致災要素數據。基於(yu) 全麵“體(ti) 檢”的普查數據,各地廣泛開展了隱患整治。
“天地一體(ti) 化”,數據助力防災應急
天氣預報、易澇點分布、實時雨情、衛星雲(yun) 圖、氣象雷達……在福建省福州市應急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展示的防汛指揮係統,實時顯示著福州市的各項防汛信息。
“不僅(jin) 是防汛指揮係統,當前,應急指揮中心已接入氣象、水利、聯排聯調等多個(ge) 自然災害、城市應急管理係統,正在研發全市‘數字應急’大平台。”福州市應急管理局黨(dang) 委委員、副局長任立明告訴記者。
城市水係各要素的動態信息也實現了“上屏”。通過“天地一體(ti) 化”監測體(ti) 係,在應急指揮中心的屏幕上,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查看閩江的潮位變化、光明港的水位情況;暴雨過程中,通過路麵積水、雨量、排口工況等信息,工作人員迅速判斷路麵積水原因並快速處置。
“2021年8月,台風‘盧碧’帶來強降雨,汽車南站路麵積水監測點發出預警,而河道水位和井下液位卻均未超警。這說明垃圾、樹葉堵住了路麵的收水口,經網格化巡查人員現場清理收水口垃圾,路麵積水快速消退。”福州市城市水係聯排聯調中心調度辦主任胡銘說。
房屋普查數據也實現了“上圖”“建檔”。福州市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房屋建築調查中,完成房屋建築調查總數196.3018萬(wan) 棟、總建築麵積約95779.29萬(wan) 平方米。在房屋結構安全管理平台上,利用房屋普查數據,全市房屋設置了“一樓一檔”和“房屋健康碼”。居民們(men) 通過掃碼即可查看房屋安全狀態。
“數據賦能驅動智慧防災應急。”福建省應急管理廳黨(dang) 委書(shu) 記、廳長丘毅介紹,以普查數據為(wei) 基礎,福建省打造全災種、全鏈條、全要素災害風險數字化支撐平台,橫向聯通水利等26家省直單位,縱向匯聚部省市縣四級共約27億(yi) 條數據,支持跨部門災害數據匯交共享共用。
探索應用場景,提升災害治理能力
“這張模型圖顯示的位置是福州大學城,這裏是福州市高校的集中地。”在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普查應用展示大廳,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務委員、福建省陸地災害監測評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路告訴記者,“2005年,台風‘龍王’在福建登陸時,這裏曾發生較大山洪,造成人員傷(shang) 亡。根據模型評估,這一區域是城市高密度、高脆弱的區域,致災風險相對較高。”
台風災害鏈,即台風及其引發的暴雨、洪澇等災害,是影響福建最嚴(yan) 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普查數據顯示,1978年到2020年,福建省自然災害損失中,因台風造成的傷(shang) 亡人數占38%,經濟損失占48%。
“針對台風災害,我們(men) 基於(yu) 普查數據,開展了一係列研究,構建了‘台風—暴雨—洪澇’災害鏈臨(lin) 災風險快速評估模型。”高路表示。
根據本次普查全麵收集的孕災環境、承災體(ti) 和減災能力數據,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以台風“盧碧”為(wei) 對象,對暴雨進行了動態模擬和案例反演。
“建模計算可以每12小時動態評估福州城區台風災害鏈的災害風險,動態計算人口、經濟和房屋建築的暴露度。災情實況對比分析表明,評估模型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準確性,實現了災害風險動態管理,未來將逐步應用到防災減災實戰中。”高路說。
普查數據還廣泛應用到了更多場景,提升了災害治理能力。丘毅介紹,在試點重大活動場景化應用中,福建省對第十七屆省運會(hui) 可能出現的森林火災、暴雨洪澇、地質災害等重點災害隱患進行災情演化三維科學建模,通過綜合模擬評估,提出場址規劃、緊急避險和應急策略;在“產(chan) 學研”合作中,開展尾礦庫潰壩模擬和應急疏散研究,推動礦山事故防範技術理論研究。
“普查的目的在於(yu) 成果的應用,普查的效益也體(ti) 現在成果的應用。”國家減災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表示,“要推動普查成果落地應用,為(wei) 全麵提升全社會(hui) 抵禦自然災害綜合防範能力提供科學依據,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和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 姚亞(ya) 奇 王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