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細致品味故宮建築文化

發布時間:2023-04-06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著書(shu) 者說】

  作者: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古建專(zhuan) 家)

  故宮又名紫禁城,為(wei) 明清皇宮,且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自明永樂(le) 十八年(1420)建成以來,故宮古建築群曆經600餘(yu) 年的風雨,至今保存完好,體(ti) 現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築智慧。不僅(jin) 如此,故宮還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薈萃地和集大成者。筆者新作《故宮建築細探》,基於(yu) 翔實的史料和豐(feng) 富的圖片,“細探”了故宮建築裏的多種秘密,其重要內(nei) 容之一,則是細致品味了故宮建築裏的傳(chuan) 統文化。如金殿、三垣布局反映的古代堪輿文化,宮門門釘包含的古代民俗和宮俗文化,火地、冰箱體(ti) 現的宮廷生活圖景文化,以及倦勤齋通景畫蘊含的東(dong) 西方文化融合等。

  金殿、星象蘊含豐(feng) 富的堪輿文化

  堪輿即風水,是我國古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內(nei) 容,是滿足建築使用者需求的環境設置。紫禁城的布局與(yu) 規劃,包含了金殿、星象等較為(wei) 豐(feng) 富的堪輿文化。

  1.金殿

  故宮乾清宮前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各有一座銅製的亭式建築,均矗立在二層石台之上。兩(liang) 座建築的造型和尺寸完全相同,且為(wei) 紫禁城裏體(ti) 量最小的宮殿,邊長僅(jin) 約1米、總高僅(jin) 約1.4米。其中,乾清宮東(dong) 側(ce) 的宮殿稱為(wei) “江山”殿,西側(ce) 的宮殿稱為(wei) “社稷”殿,合稱為(wei) “江山社稷金殿”。據《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記載,順治十三年(1656)五月,順治帝下令安設江山、社稷神位於(yu) 乾清宮前,並派遣官員祭祀。以上說明,江山社稷金殿是古代帝王用於(yu) 祈求長久“執掌天下”的祭祀性建築。

  江山社稷金殿屬於(yu) 鎮物。“鎮物”是我國古人主觀認為(wei) 的“消災納福”之物,為(wei) 民間信仰習(xi) 俗之一,具有唯心性。江山、社稷兩(liang) 座金殿作為(wei) “鎮物”,體(ti) 現了古代帝王希望利用它們(men) 來鞏固其政權統治的思想。從(cong) 安設方式來看,金殿立於(yu) 穩固的石台上,這寓意帝王希冀統治的江山安穩。石台周身刻有海水江崖紋飾。該紋飾又名“壽山福海”,表現為(wei) 海中波浪襯托出的凸起的山石,並有祥雲(yun) 點綴,來寓意帝王的江山穩定長久。從(cong) 造型來看,金殿屋頂為(wei) “天圓地方”樣式,寓意帝王對江山的統治屬於(yu) 君權神授,為(wei) 上天的意旨。從(cong) 使用功能來看,金殿內(nei) 分別供奉江山神、社稷神神位,古代帝王命官員定期開展祭祀活動,希望通過二神的“護佑”,能夠助力於(yu) 江山永固。由上可知,江山社稷金殿的設置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古人信仰,是我國古代堪輿文化的體(ti) 現。

  2.三垣

  我國古代星象學認為(wei) ,天宮中有“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垣”即圍牆之意。相應的,紫禁城建築的布局與(yu) “三垣”密切相關(guan) 。

  紫微垣位於(yu) 北鬥七星的北方,是指以北天極為(wei) 中心的一片天區,主要由十五顆星沿著東(dong) 西向排列組成,相當於(yu) 今天國際通用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龍座等星座。古人認為(wei) 紫微垣是天帝及後妃居住的地方。相應的,紫禁城帝後居住的區域采取類似布置方式,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外加其兩(liang) 側(ce) 的東(dong) 西六宮,合計建築十五座。

  太微垣位於(yu) 紫微垣的南方,相當於(yu) 今天國際通用的室女座、後發座、獅子座等星座的一部分。古人認為(wei) 太微垣是天宮所在場所,亦是天帝行政之處;相應的,紫禁城前朝建築群的布置與(yu) 太微垣相對應,為(wei) 帝王執政的場所。《晉書(shu) 》卷十一載有太微垣中間有明堂三星;相應的,紫禁城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與(yu) 之對應。太微垣南側(ce) 有端門星,端門星兩(liang) 側(ce) 有左掖門星、右掖門星;相應的,紫禁城對應南側(ce) 有端門,端門兩(liang) 側(ce) 分別為(wei) 左掖門、右掖門。

  天市垣位於(yu) 紫微垣的東(dong) 南方向,相當於(yu) 今天國際通用的武仙座、巨蛇座、蛇夫座等星座的一部分。古人認為(wei) ,天市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天帝聚眾(zhong) 貿易的場所;相應的,紫禁城的布局也有“內(nei) 市”,以區別皇宮以外的市場。內(nei) 市位於(yu) 東(dong) 華門以東(dong) 500米左右的東(dong) 安門區域,並向北一直延伸到玄(神)武門附近,而東(dong) 安門附近最為(wei) 熱鬧,開市時間一般為(wei) 每月初四、十四日、二十四日。此外,紫禁城的內(nei) 市位於(yu) 內(nei) 廷區域的東(dong) 南方向,與(yu) 天市垣方位完全對應。

  門釘反映古代民俗和宮俗文化

  故宮古建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很多大門上設有行列有序的門釘。門釘巧妙地實現了門板的牢固和穩定,反映了我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卓越智慧。門釘整齊排列,行列有序,以門中縫為(wei) 對稱軸而均勻布置,體(ti) 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優(you) 秀的裝飾藝術。不僅(jin) 如此,門釘還從(cong) 細節角度,反映了我國古代民俗和宮廷禮製(宮俗)文化。

  從(cong) 民俗文化角度而言,在古代,人們(men) 認為(wei) 摸門釘、數門釘可以驅災辟邪。如明末清初文學家褚人獲所著《堅瓠集》之補集卷四記載,在元宵夜,京城的婦女們(men) 都會(hui) 去正陽門摸門釘,以希望去晦氣,趕走病魔。另據清代學者李鼎元所著《師竹齋集》卷九記載,在元宵節前後三天,百姓都會(hui) 去數門釘,以驅邪祛病。分析認為(wei) ,門釘具有重要的防禦功能,可抵禦外敵入侵;相應的,古人認為(wei) 摸了門釘後,會(hui) 抵禦外病入侵。另古建築門釘數量多為(wei) 陽數(單數),而邪魔之氣多為(wei) “陰氣”,因而古人認為(wei) 數門釘有利於(yu) 增加“陽氣”,達到驅邪、祈願目的。故宮古建築大門上采用門釘,亦包括上述文化含義(yi) 。

  從(cong) 宮廷禮製文化角度而言,在古代,大門上的門釘使用有著嚴(yan) 格的要求。如乾隆朝《欽定大清會(hui) 典》卷七十二規定:皇宮各大門門釘數量為(wei) 九行九列,且采用銅釘;親(qin) 王府的門釘為(wei) 九行七列;世子府、郡王府、貝勒府、鎮國公府、輔國公府的門釘數量為(wei) 九行五列;其餘(yu) 王公府的門釘數量為(wei) 七行七列、侯及以下門釘數量為(wei) 五行五列,且僅(jin) 能用鐵質門釘。對於(yu) 民間百姓而言,其大門上是不允許設門釘的。因而故宮古建築門釘的設置,又是古代宮廷禮製文化的體(ti) 現。

  實物解讀宮廷生活圖景文化

  故宮在曆史上不僅(jin) 是帝王執政所在地,亦為(wei) 帝後日常生活場所。故宮裏的各種生活設施,是解讀宮廷生活圖景文化的寶貴實物,以下以火地和冰箱為(wei) 例,進行說明。

  1.火地

  在寒冷的冬季,故宮的古建築內(nei) 很溫暖。故宮地下供暖係統,使得帝王們(men) 在室內(nei) 感覺暖意融融。如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詩中就寫(xie) 道:“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垂簾在氍毹,紅燭明塗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道光皇帝在《養(yang) 正書(shu) 屋全集》中寫(xie) 道:“花磚細布擅奇工,暗熱鬆枝地底烘。靜坐隻疑春煦青,閉眼常覺體(ti) 衝(chong) 融。形參鳥道層層接,理悟羊腸麵麵通。薦以文茵饒雅趣,一堂暖氣著簾櫳。”在這裏,“鳥道”“羊腸”即為(wei) 地下供暖的通道。與(yu) 現代人冬季采用水暖、電暖等取暖方式不同,明清時故宮采取的取暖方式為(wei) 地下燒火供暖,俗稱“火地”或“暖地”。

  火地由位於(yu) 窗戶外麵的地下操作口、窗戶裏麵的地下爐腔、室內(nei) 地麵磚下麵的火道組成。其基本原理為(wei) :宮廷服務人員身處操作口內(nei) ,將柴火或木炭置入爐腔內(nei) 燃燒,炭火產(chan) 生的熱源沿著火道路徑擴散,並由地下的出煙口排出,其間加熱地麵磚,利用地麵自身的蓄熱和熱量向上輻射的規律由下至上進行傳(chuan) 導,從(cong) 而保持室內(nei) 的溫暖。

  操作口位於(yu) 窗戶外麵的地麵以下,尺寸一般為(wei) 0.8×0.8×1米(長×寬×高)。服務人員進入操作口,可往室內(nei) 地下的爐腔燒炭火。操作口在不使用時會(hui) 被厚木板蓋上,可防止小動物鑽入,並有利於(yu) 宮中人員在室外行走。地下熱量經過主、支煙道擴散到室內(nei) 地下的各個(ge) 位置,然後回轉,通過室外台基下的出煙口排向室外。出煙口相當於(yu) 故宮古建築的“煙囪”,這種“煙囪”與(yu) 普通建築立在屋頂之上的煙囪不同,它位於(yu) 室內(nei) 地麵以下,巧妙地通過室外台基將煙霧排出,既不影響建築整體(ti) 外觀,又能起到良好的排煙效果。這種做法,可以解釋“紫禁城的冬天燒炭取暖、但不見一個(ge) 煙囪”的說法。此外,為(wei) 避免小動物從(cong) 出煙口鑽入室內(nei) 地下,出煙口往往會(hui) 砌上銅錢紋樣的鏤空磚雕,達到既實用又美觀的效果。

  故宮古建築火地燒炭實際不會(hui) 產(chan) 生多少煙霧。這是因為(wei) ,紫禁城裏取暖使用的木炭,是一種用通州、大興(xing) 、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的紅籮炭。明朝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誌》載有:“凡宮中所用紅籮炭者,皆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運至紅籮廠,按尺寸鋸截,編小圓荊筐,用紅土刷筐而盛之,故名曰‘紅籮炭’也。每根長尺許,圓經二三寸不等,氣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由此可知,紅籮炭質量好、煙霧少。而木炭燃盡產(chan) 生的炭灰,還被收集起來,用於(yu) 馬桶、便盆中的襯墊物。

  2.冰箱

  炎炎夏日,故宮裏有包括“冰箱”在內(nei) 的多種避暑設施。故宮裏的古代冰箱綠色環保、無噪音汙染,在夏天有著很好的製冷效果,且源於(yu) 冰鑒。“鑒”其實就是個(ge) 盒子,“冰鑒”就是存放冰的盒子。古人為(wei) 了食物保鮮,早已學會(hui) 藏冰技術。每年冬天,都有專(zhuan) 人負責采冰、藏冰,以便在來年夏天放入特定的盒子中,用於(yu) 製冷。如《周禮·天官塚(zhong) 宰第一·淩人》載“祭祀供冰鑒”、“凡外、內(nei) 饔之膳饈,鑒焉”,可說明周朝時期就有了冰鑒,用於(yu) 冷凍食物。明清時期的故宮裏,冰箱為(wei) 消暑法寶之一。

  故宮藏乾隆禦製款掐絲(si) 琺琅冰箱,為(wei) 一款典型的清代宮廷用冰箱。冰箱由箱體(ti) 與(yu) 箱座兩(liang) 部分組成。其中,箱體(ti) 為(wei) 木質胎底,裏麵鑲嵌一層鉛皮,外表麵則采用掐絲(si) 琺琅工藝。箱體(ti) 高45厘米,上下均為(wei) 正方形平麵,上外口邊長72.5厘米,下外口邊長約63厘米,壁厚約3厘米,呈口大底小的的鬥形,重量達102公斤,不易搬動。箱體(ti) 的蓋麵上有兩(liang) 個(ge) 銅錢形狀的圓孔。蓋的邊緣飾以鎏金,陽刻楷書(shu) “大清乾隆禦製”六字款。箱體(ti) 底部一角有一個(ge) 小圓孔,為(wei) 冰化時泄水之用。箱體(ti) 的兩(liang) 邊各有2個(ge) 提環,做成雙龍戲珠型,美觀堅固。箱體(ti) 的外表紋飾精美,露在表麵的五麵為(wei) 纏枝寶相花紋,箱底部為(wei) 冰梅紋飾,工藝細致,色彩豔麗(li) 。

  該款冰箱不僅(jin) 是精美的陳設品,而且具有製冷的實用功能。冰箱的使用方法很簡單:在冰箱內(nei) 放入冰塊,蓋上麵板;在箱座架子內(nei) 放入接水盆,與(yu) 箱體(ti) 底部出水口位置對應。箱體(ti) 內(nei) 的冰塊融化,產(chan) 生涼氣,並由麵板上的錢紋孔向上冒出,逐漸散發到室內(nei) 空間,使得室內(nei) 降溫。冰塊融化後的水,從(cong) 出水孔流出,進入水盆,可避免地麵積水。其中,厚厚的箱壁有利於(yu) 冰塊較長時間保存;而鉛的防水、防腐性能好,有利於(yu) 冰箱的長期使用。另箱內(nei) 中部可放架空擱板,擱板下部為(wei) 冰塊,上部可放西瓜、荔枝、葡萄等夏令水果。這樣一來,冰塊釋放的涼氣既可冷凍瓜果,又可產(chan) 生“空調”製冷的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冰箱裏的冰塊源於(yu) 冰窖。明清時期,有專(zhuan) 人在紫禁城河湖的周邊清出場地,倒入幹淨的水;待到隆冬季節水結成冰後,則取出幹淨的冰塊,存儲(chu) 至紫禁城內(nei) 的冰窖內(nei) 。在第二年天氣變炎熱時,冰塊被取出冰窖,用於(yu) 冰箱及其他消暑活動。

  通景畫體(ti) 現中西文化融合

  通景畫屬於(yu) 故宮內(nei) 部空間的特色裝飾,主要特點是在紙、絹上作畫,然後貼滿整個(ge) 牆體(ti) 和頂棚。位於(yu) 故宮珍寶館北門內(nei) 的倦勤齋,內(nei) 部通景畫覆蓋麵積達到170平方米,由20餘(yu) 張畫片拚接而成,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通景畫。該通景畫由意大利畫家郎世寧和他的學生們(men) ,借鑒了歐洲教堂的全景畫形式,移植到清代宮廷內(nei) 的。它既融入了西方透視畫法因素,又帶有中國繪畫傳(chuan) 統山水庭院風景特色。

  倦勤齋室內(nei) 有通景畫的區域,位於(yu) 西四間的西牆、北牆及頂棚。西牆繪製斑竹搭架的院牆,牆後遠山,山石高聳,樹木成林。北牆上繪製的是一處宮中庭院,院內(nei) 有斑竹搭成的透空籬笆牆、圓形的月亮門、優(you) 雅的丹頂鶴和金碧輝煌的宮殿,宮殿的屋脊與(yu) 藍天白雲(yun) 互為(wei) 映襯。頂棚被畫成了一座斑竹搭成的藤蘿架,綠植纏繞的架子上,懸掛著一串串粉紫相間的藤蘿,藤蘿的鮮花綻放,映襯著藍藍的天空。觀者若站在室內(nei) 中央抬頭望頂棚,就會(hui) 發現藤蘿架上的一朵鮮花恰好懸掛在頭頂;放眼四周,又會(hui) 發現藤蘿架上的花朵不再垂直懸掛,而是慢慢傾(qing) 斜,呈現搖曳的姿態,給人以身處室外藤架之下的真實之感。

  倦勤齋內(nei) 牆壁畫借鑒歐洲全景畫法,畫中的竹籬圍廊、庭院鬆樹、樓閣宮牆形成整體(ti) ,不僅(jin) 與(yu) 室內(nei) 裝修甚至與(yu) 室外景觀都相對應,而且將透視技法對空間的營造表現得極致,給人一種身在室內(nei) 而恍若室外的奇幻效果。倦勤齋內(nei) 的通景畫以透視理論為(wei) 指導,增添了科學理性的因素,其中國傳(chuan) 統繪畫風格中帶有濃厚的西方油畫技法,並形成一種由視像錯覺而引發的趣味性審美,體(ti) 現了東(dong) 西方文化和藝術的交流和融合。

  綜上可知,從(cong) 文化角度而言,《故宮建築細探》細品了故宮建築的豐(feng) 富文化。通讀該書(shu) ,有利於(yu) 我們(men) 感悟古人的智慧,而其中包含的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粹,則值得我們(men) 弘揚與(yu) 傳(chuan) 承。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