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南京”的風格、成色與價值
作者:張博實(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南京的形象,在曆代文人的敘述中變得日益豐(feng) 盈。它曾被稱為(wei) “天下文樞”,無數文人墨客流連、駐足於(yu) 此,千百年來,佳作輩出。當今,南京有眾(zhong) 多重點高校,如“文曲星”坐鎮。還有各層級文化、文學機構的支持,使得這座原本曆史悠久的城市,構築起更好的文化生態。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南京市“世界文學之都”稱號,這是對其古今文化、文學地位與(yu) 貢獻的一次重要體(ti) 認。那麽(me) ,現在我們(men) 應該如何重新審視南京的城市形象?它究竟具有怎樣的文化特質值得深入挖掘?什麽(me) 樣的文化生態,讓這座千年之久的“文學之都”生機無限、青春常在?
守正納新,發掘曆史、現實、人性或心靈的圖景
南京這座城市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性格:包容、厚重、審慎、納新。曆經百年現代、當代史的演進,其間也經曆過政治、文化、戰爭(zheng) 、經濟的種種劇變,但埋藏在南京這座城市骨子裏的“性格”——守正納新,依舊在文化人的潛意識裏堅定地、默默地傳(chuan) 承。這也讓“文化南京”避免了過度現代性的窘迫,最終能夠不斷在融合、增添新元素的同時,不失原本的內(nei) 蘊,使得城市之光在多元、互動中熠熠生輝,散發著書(shu) 香之氣,彰顯文化的魅力。這些品質,都凝聚、代表著古老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需要廣泛地提倡與(yu) 宣傳(chuan) 。進一步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新媒體(ti) 的“加盟”下,這座本來擁有深厚底蘊的城市,更為(wei) 引人注目,名揚四海。在這裏,現代性與(yu) 曆史性共生,自由的想象與(yu) 凝固的記憶共存。
南京之所以擁有如此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所依靠的重要因素,顯然是其古往今來在文化、文學上創造出的獨特成就。文學創作方麵,它自“六朝”以來,會(hui) 聚的文化、文學人才可謂濟濟一堂。正是這些“才俊”在南京的常年生活、會(hui) 聚、創作,才令這座城市營造出濃厚的人文氛圍。以近百年來的文學寫(xie) 作為(wei) 例,魯迅、葉聖陶、朱自清等,都曾在此有過獨特的人生體(ti) 驗和寫(xie) 作經曆。汪曾祺、陸文夫、高曉聲等優(you) 秀江蘇籍小說家,都是在南京嶄露頭角,或與(yu) 這座城市有著不同程度的淵源,並最終走向全國、影響世界。
如今南京本地的50後、60後作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hui) 經濟、文化發生重大轉型的環境下成長並接受教育;在展露才華時,他們(men) 正處於(yu) 充滿激情的青年時期,又有江蘇南京悠久文化傳(chuan) 統的熏陶與(yu) 文學寫(xie) 作的激勵機製;還有域外文學的湧入,進一步拓展了他們(men) 的寫(xie) 作視域。他們(men) 在以上元素的“化合”之下,其文本表現人性的維度更為(wei) 開闊,其“格式”亦尤為(wei) 特別。這些作家在進入中年後,依舊保持著青春時期的“先鋒”姿態,不斷去嚐試文學寫(xie) 作的新思路,且日臻練達、深刻。他們(men) 的思想與(yu) 文字魅力,不僅(jin) 在中國獲得了許多殊榮與(yu) 獎項,而且在世界的重要文學活動中獲得認可。這些與(yu) 南京有著密切關(guan) 聯的“江南才俊”,雖然風格各異,卻都展現出不同曆史時期“文學之都”的青春氣質。寫(xie) 作者們(men) 長久以來擁有“青春”活力,執著地去感悟、發現生活的美。綜觀文學百年,受“文學之都”熏陶的幾代優(you) 秀作家,無一不麵對著大時代變遷進行新的精神、審美抉擇。他們(men) 始終懷有一顆審美之心,不被僵化的思維慣性所湮沒,通過有個(ge) 性、有氣質、有才情的審美敘事,發掘曆史、現實、人性或心靈的圖景。這些寫(xie) 作氣度,都與(yu) “文學之都”南京守正納新的文化氛圍息息相關(guan) 。
創作與(yu) 研究良性互動、相互成就
在“文學南京”,文學研究者與(yu) 作家之間,有著一種“共生”與(yu) “相互成就”的關(guan) 係,這體(ti) 現著文學創作成就的另一麵向:文學研究和評論所帶來的良好文學生態對作家寫(xie) 作的促進。當然,在南京“起飛”、有成就的作家,也為(wei) 評論家提供了大量的文本資源。研究者們(men) 從(cong) 學術、評論的維度,在學理上發掘作家的審美內(nei) 涵,探究作家自覺的審美選擇,發掘現實的靈魂奧秘與(yu) 精神文化真諦,最終通過對南京作家及其文本的闡釋,讓“文學之都”的形象更具有鮮明的文學性。
南京作家群可謂人才濟濟,學者與(yu) 評論家薈萃一堂,文學創作與(yu) 文學評論能夠共同呈現“雙峰並峙”的文化景觀。江蘇評論家對江蘇籍作家進行個(ge) 案研究的文獻、成果不勝枚舉(ju) ,還有學者以“問題意識”為(wei) 導向,對江蘇作家進行研究。如探究作家個(ge) 人創作與(yu) 潮流特性的關(guan) 聯,將作家置於(yu) 某種概念的範疇,進行學理上剖析;還有學者將作家放在“江蘇作家”或“江蘇文學”的整體(ti) 研究論題之中進行思考。可以說,研究者們(men) 堅守著文學審美,對勇於(yu) 探索、求新和挑戰“成規”的作家,他們(men) 從(cong) 不吝惜自己讚美的筆墨,給作家以巨大的精神、學理上的鼓舞與(yu) 支持。
“文學南京”長久以來,十分重視文學評論隊伍的梯隊培養(yang) 與(yu) 建設。從(cong) 成名於(yu) 20世紀50年代並在80年代達到巔峰期的老一輩江蘇學者,到成名於(yu)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現今的南京文學研究領軍(jun) 人物,再到近年在江蘇文學評論界嶄露頭角的青年評論家,這些學者之間都有代際上精神、文化傳(chuan) 承的關(guan) 係,即從(cong) 治學思想到評論理路,無一不體(ti) 現著南京的人文精神。這讓南京的文學評論和文學創作攜手並進、比翼齊飛。
“文學磁場”得以形成,文學生態實現優(you) 化
南京文學寫(xie) 作、評論的繁榮,與(yu) 當地的文化曆史環境緊密相連,與(yu) 自古以來的文學傳(chuan) 統、文學傳(chuan) 承息息相關(guan) 。南京的文學評論期刊《揚子江文學評論》和大型文學刊物《鍾山》,以及各個(ge) 高校、科研機構的學報,都密切關(guan) 注當代中國作家和評論家的成長;還有《雨花》《青春》等文學作品原創期刊,在刊發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發表文學評論的文章。這使得作家與(yu) 評論家之間產(chan) 生共振,以促進南京文學生態的進一步優(you) 化,形成“文學創作—文學評論”的良性循環。此外,南京的高校、科研機構、出版機構、書(shu) 店、圖書(shu) 館、文化媒體(ti) 和社會(hui) 上的文化活動,也重視對人文學科的研究與(yu) 宣傳(chuan) 。它們(men) 讓當地作家能夠有更多機會(hui) 發出自己的聲音,並經常組織作家與(yu) 評論家進行現場對話,形成互動的“文學磁場”。
與(yu) 此同時,南京文學原本所擁有的品質,又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更容易深入到千家萬(wan) 戶。顯然,傳(chuan) 統的文學、文化平台有機地融合新技術,促進文學、文化廣泛傳(chuan) 播,這也是守正納新的重要方式。上述提到的各種文學期刊、各個(ge) 重要平台乃至文化機構,在刊發文學作品、評論的同時,都大力開發出各類的“公眾(zhong) 號”,從(cong) 網頁到微信、自媒體(ti) 的宣傳(chuan) ,紛紛將豐(feng) 富的文化觸角,借用現代技術延伸到各個(ge) 層麵,讓更多的人通過大眾(zhong) 媒介來了解一線寫(xie) 作者“在場”的創作勢頭和繁榮的文化場域。隻要搜索相應關(guan) 鍵詞,對南京文化、文學介紹的大量信息就會(hui) 撲麵而來,這也讓大眾(zhong) 讀者感受到“世界文學之都”的生動樣貌。
這種對傳(chuan) 統文學、文化新的鏈接方式,直接展現出南京當代文化的恒久魅力,向人們(men) 詮釋它何以能夠成為(wei) “天下文樞”與(yu) “世界文學之都”的內(nei) 在、外在動因。在紙質印刷的基礎上,同時增加視覺和網絡的媒介手段,這一轉變不僅(jin) 富於(yu) 娛樂(le) 性,更將文化的深層意蘊引向快捷性、普及性傳(chuan) 播,形成對現實生活的審美新狀態,展示了這座城市包容與(yu) 納新的特性,增加新的可供我們(men) 進行文化反思的維度與(yu) 空間。
顯然,這是新時代給南京的又一次機遇,這座城市依然可以借助新興(xing) 媒體(ti) 的渠道“走出去”,從(cong) 文學寫(xie) 作、評論的維度,來演繹城市文化的新麵貌和新狀態,加深人們(men) 對“文學之都”形象的體(ti) 悟,讓更多的人開始感知其有溫度、有曆史、有底蘊、有深度的城市氣韻。畢竟,由於(yu) 新媒體(ti) 時代多元的技術手段——讀、聽或看,尤其是具有強大渲染力和色彩感的視頻等,它們(men) 迅捷、簡潔、生動等特性可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以此能夠更有力地展現著“文學南京”的文化軟實力,全方位、立體(ti) 化地構築起“文學南京”更具魅力的精神、文化生態。總之,文學、文化,構成了南京這座城市深處不可忽視的力量,也守護著南京生生不息的文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