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共議古文獻的珍貴價值
日前,“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對現代的啟迪”學術交流活動在北京國家圖書(shu) 館舉(ju) 行,旨在進一步深入挖掘“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的學術價(jia) 值和文化內(nei) 涵,探求古文獻在文明的傳(chuan) 承和創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曆史自信。
來自甲骨、簡牘、敦煌、明清檔案等領域的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在交流中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探討如何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推動中國古文獻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檔案四大古文獻的出土或發現(以下簡稱“四大發現”),成為(wei) 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和學術史上的一次盛宴。
為(wei)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大家能夠一站式集中了解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檔案這四大古文獻,凸顯作為(wei) 曆史文化重要載體(ti) 的典籍文獻在文明傳(chuan) 承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典籍博物館)最近聯合主辦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展覽打破館際、行業(ye) 資源壁壘,突破地域限製,將分藏於(yu) 各處的珍貴文物薈萃一堂,展出了甲骨、簡牘、敦煌遺書(shu) 、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249種、382件,是迄今為(wei) 止“四大發現”主題相關(guan) 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
會(hui) 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一曼以“甲骨文的發現對考古工作的意義(yi) ”為(wei) 題作了發言。“甲骨文的發現導致了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在發言中,她講述了通過研究甲骨文中“車”字字形推動考古工作的經曆。曾有學者認為(wei) ,商代馬車僅(jin) 有直衡形製。但在甲骨文中,“車”字的字形有不少是曲衡的,這或許正是商代曲衡馬車存在的證明。考古人員帶著問題有意識地進行發掘,終於(yu) 在1987年發現了首輛商代的曲衡馬車,其後在殷墟考古中也陸續出土了更多曲衡馬車。劉一曼表示,甲骨文的發現與(yu) 研究,促進了考古學,尤其是殷墟考古學的發展,使中國的考古發掘走上了科學的軌道,甲骨文資料為(wei) 考定殷墟文化分歧的絕對年代提供了依據,也為(wei) 研究遺址現象和考定遺跡遺物的年代提供了依據。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hui) 會(hui) 長榮新江指出,“四大發現”的聯袂展出,讓觀眾(zhong) 得以完整地感受中華文脈的源遠流長。
國家圖書(shu) 館常務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誌清介紹,“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麵向公眾(zhong) 開放以來,贏得了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好評。截至目前,參觀展覽人次突破12萬(wan) 。同時展覽積極融入現代技術,完善觀展體(ti) 驗,與(yu) 字節跳動公益聯合推出“線上超現實看展體(ti) 驗項目——古籍尋遊記”,不僅(jin) 有實體(ti) 體(ti) 驗區落地國家典籍博物館線下展廳,還以虛擬現實形式通過PICO VR設備平台,以特別策劃形式在抖音上進行推廣,吸引大量年輕群體(ti) 觀展。由於(yu) 開展時間正值寒假,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參觀。在展廳中,孩子們(men) 如同小小講解員,神采飛揚地向自己的爸爸媽媽講解著展櫃中文物的珍貴價(jia) 值,喜愛之情溢於(yu) 言表。這些孩子神情中流露出的對於(yu) 中國古文獻和中華文明的熱忱令人動容。
此外,展覽還策劃舉(ju) 辦“沙漠考古與(yu) 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漫談”等講座,邀請專(zhuan) 家多角度解讀“四大發現”,闡釋古文獻的內(nei) 涵。利用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典籍博物館新媒體(ti) 賬號等舉(ju) 辦直播活動,帶領觀眾(zhong) 走近“四大發現”,“雲(yun) 感受”這些文物文獻的價(jia) 值和魅力。其中,館長直播探訪“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節目,截至節目開始24小時,各平台總觀看量達285.9萬(wan) ,在新浪微博的直播話題#文物背後有料有趣的中國故事#閱讀次數達1.6億(yi) 。黃敬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