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山底村
“山底”,一聽這個(ge) 村名,人們(men) 便會(hui) 聯想到,其中似乎包含一種特定的象征意義(yi) 。可不是嗎,從(cong) 太行山南麓走下最後一道山坡,迎麵而來的便是以農(nong) 耕煤礦為(wei) 生的這個(ge) 冀南小村莊了。這正是我的故鄉(xiang) 。時光荏苒,山底村現今已有600多戶2000多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nong) 村發展進入快車道,外出多年回鄉(xiang) 探親(qin) 的村民說,除去井水依舊是那樣清涼甘甜,山底這個(ge) “老窩”裏裏外外變了樣,簡直認不出了。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們(men) 黨(dang) 在河北省最南端的滏陽河流域秘密展開建黨(dang) 工作。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冀南地區黨(dang) 的中心任務,是組建地方武裝奮起抗日。紅旗招展之下,各地以各種名義(yi) ,拉起一支又一支準軍(jun) 事隊伍,為(wei) 八路軍(jun) 輸送一批又一批兵員。同時,在群眾(zhong) 工作有基礎的地方,廣泛開展參軍(jun) 運動。山底村先後有30多名青年踴躍報名入伍,婦救會(hui) 、兒(er) 童團敲鑼打鼓,歡送他們(men) 奔赴前線。
日本侵略軍(jun) 占領區和山底最近的距離不足兩(liang) 公裏。由北向南,在和村、義(yi) 井、羊台、馬莊一線,構築起了一道森嚴(yan) 的封鎖線。各村修建碉堡,外圍挖出十多米深溝,架起鐵絲(si) 網,並鋪設了軌道,鐵甲車轟轟隆隆日夜巡邏。日偽(wei) 軍(jun) 經常出動,來山底一帶“掃蕩清剿”,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正是在如此險惡的形勢下,村裏民兵組織迅速成長壯大起來。在村武委會(hui) 主任兼民兵隊長劉玉珍和政治指導員許成明的帶領下,人們(men) 拿起武器保衛家園。
1943年農(nong) 曆八月初一,日偽(wei) 軍(jun) 千餘(yu) 人包圍山底,村裏民兵先是在房上迎擊來犯者。當地全都是平頂房,鄰裏相隔數米間距,搭一塊長木板也就過去了。民兵可以居高臨(lin) 下,從(cong) 屋頂花牆的孔洞伸出步槍,如同扼守在萬(wan) 裏長城的一個(ge) 城垛處。民兵劉玉尚擊發一粒子彈,隻見兩(liang) 名日軍(jun) 同時撲倒在地,其餘(yu) 敵人急速散開隱蔽。劉玉尚一槍穿二敵的傳(chuan) 奇故事遠近聞名,無人不曉。日軍(jun) 進不了山底,於(yu) 是大舉(ju) 增援,調來鋼炮瘋狂轟擊,輕重機槍密集掃射過來。屋頂上空闊一片,沒有什麽(me) 隱蔽物,難以承受這樣猛烈的火力壓製,民兵小夥(huo) 子們(men) 飛身跳下屋頂。轉眼之間,他們(men) 的身影完全隱沒於(yu) 地麵之下,一場驚心動魄的地道戰就此拉開大幕。
山底地道由來已久,遠在宋朝時,嶽飛曾率部在此地與(yu) 金兵交戰。當地民眾(zhong) 為(wei) 躲避金人禍害,挖掘土洞藏身,名之曰“藏金洞”。山底群眾(zhong) 將700多年前留存至今的這些土洞遺址擴而大之,建成抗日地道——雖然在嚴(yan) 密的自我封閉之下,卻具有高度機動性,且十分完整。當年“藏金洞”很狹小,一家一戶,互不相連。如今的地道寬度為(wei) 1米,高度低的1.2米至1.4米,高的1.8米至1.9米,全村連接,四通八達,全長達13666米,通風良好,呼吸清爽,這在華北各抗日根據地並不多見。
從(cong) 主幹地道,向各個(ge) 方向伸展出許多支線通道。每一條支線的末端,便是一個(ge) 作戰出口。看過去是一個(ge) 灶台,忽然鐵鍋從(cong) 下麵托舉(ju) 起來,民兵從(cong) 灶火口冒出頭舉(ju) 槍射擊,院子裏一個(ge) 個(ge) 日軍(jun) 應聲倒下。看過去是一個(ge) 驢槽,槽底木板被掀開,出現一個(ge) 黑洞洞的槍口,在等待著獵物到來。此外,還有立櫃出口、木箱出口、土炕出口、水井出口、草垛出口、磨盤出口,等等,神出鬼沒,令日軍(jun) 膽寒。身旁士兵連連倒下,日軍(jun) 軍(jun) 官舉(ju) 起望遠鏡四處搜尋,弄不明白子彈是從(cong) 哪裏飛來的。
曆經大大小小數十次戰鬥,山底民兵共消滅日偽(wei) 軍(jun) 800餘(yu) 名,繳獲各種武器及其他戰利品上千件。在血與(yu) 火的實戰鍛煉中,湧現出許多優(you) 秀民兵戰士與(yu) 英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要數劉玉珍。這個(ge) 曾經隻知道手握鋤頭的憨厚農(nong) 民,在民兵隊長的崗位上,有膽有識,指揮若定,哪裏最危急,就一定會(hui) 看見他出現在哪裏。平時訓練他最上心,掌握了一手好槍法,擊斃擊傷(shang) 多名日偽(wei) 軍(jun) 。太行抗日邊區在山西南委泉召開殺敵英雄和勞動模範授獎大會(hui) ,劉玉珍身披紅綢大紅花,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親(qin) 手將一等抗日殺敵英雄獎章佩戴在他胸前。
解放戰爭(zheng) 初始,晉冀魯豫軍(jun) 區發起平漢戰役,亦稱邯鄲戰役。劉(伯承)鄧(小平)指揮部設在峰峰,山底村駐紮的是軍(jun) 區直屬部隊。正是在山底期間,軍(jun) 區政治部的《人民戰士報》創刊,由劉伯承司令員親(qin) 題報名。他們(men) 托人從(cong) 敵占區購買(mai) 了印刷設備、紙張等,在村東(dong) 頭窯神廟裏架起機器,印出了第一份報紙。山底群眾(zhong) 和駐軍(jun) 親(qin) 如一家,為(wei) 軍(jun) 區《人民戰士報》創刊盡可能提供物質保證。民兵常常為(wei) 部隊軍(jun) 郵員帶路,找到一條更為(wei) 近便的路線,迅速將報紙送往前沿作戰部隊。
平漢戰役前後,各地又一次掀起參軍(jun) 熱潮。山底村先後有40多名青年參加劉鄧大軍(jun) ,南渡黃河,千裏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特別是隸屬十五軍(jun) 的戰士許懷美,後赴朝作戰,參加了舉(ju) 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美軍(jun) 反複狂轟濫炸,以致上甘嶺主峰海拔下降數米。然而,誌願軍(jun) 戰士從(cong) 混合著硝煙彈片的灼熱泥土中爬起來,繼續投入戰鬥,人在陣地在!這些鋼鐵勇士之中,就有山底人許懷美。
抗日戰爭(zheng) 、解放戰爭(zheng) 及抗美援朝期間,山底共有21人流盡最後一滴血,踐行了自己的戰鬥誓言。烈士中少部分人遺體(ti) 難以找到,終未能回歸故裏,誠可謂“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悲哉壯哉!抗日民兵,有5人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他們(men) 出生的一方鄉(xiang) 土上。這裏還要提及村農(nong) 委會(hui) 主任、共產(chan) 黨(dang) 員王守花,他參加土改工作團,在河南葉縣被還鄉(xiang) 團慘無人道地殺害,臨(lin) 終高呼:“共產(chan) 黨(dang) 萬(wan) 歲!”
戰爭(zheng) 年代,山底人以他們(men) 高度的家國情懷,不惜付出血的代價(jia) ,為(wei) 我們(men) 書(shu) 寫(xie) 了一部光榮的村史。作為(wei) 後一代村民尤其是青少年一輩人,重溫前輩與(yu) 先烈們(men) 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e) 績,便猶如走進革命傳(chuan) 統教育的一所村辦學校,這樣的課程實際又鮮活生動。我們(men) 將賡續山底村的紅色基因,始終保持山底人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姿態,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應有的貢獻。(本文為(wei) 徐懷中先生遺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