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係

發布時間:2023-04-10 11:00: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溫宗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主任);唐岩岩(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ti) 係是實施全麵節約戰略的重要舉(ju) 措,對於(yu)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戰略性資源保障能力、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yi) 。近年來,《再生資源回收體(ti) 係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陸續出台,此外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進行了修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ti) 係建設初見成效,但與(yu) 生態文明和美麗(li) 中國建設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廢棄物回收網絡體(ti) 係不健全。受製於(yu) 資金和用地需求等,智能回收、分倉(cang) 存儲(chu) 、垃圾壓縮等回收設施的建設規模總體(ti) 不足、覆蓋範圍有限,導致可回收物投放後往往混雜在一起,需二次分揀,人力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影響管理效率提升。由於(yu) 量小、種類雜、地域分布廣,如何收集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和科研機構等產(chan) 生的危險廢物還麵臨(lin) “最後一公裏”難題。近年來,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qing) 倒案件時有發生,對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造成嚴(yan) 重影響,急需提升回收網絡的監管能力。

  二手市場的規範化程度不足。我國二手商品市場覆蓋品類日漸豐(feng) 富,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目前還處於(yu) 初級階段,定價(jia) 、交易、售後等全流程的標準體(ti) 係有待完善。《2022年度中國二手電商消費投訴數據與(yu) 典型案例報告》顯示,用戶投訴問題類型主要包括退款、商品質量、網絡欺詐、網絡售假、貨不對板,此外還存在售後服務、霸王條款、退換貨難、凍結商家資金、虛假促銷、惡意罰款、發票等問題,製約著二手市場的健康發展。

  廢棄物資源化水平不高。當前,我國試點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為(wei) 36%,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約為(wei) 50%,尾礦綜合利用率為(wei) 32%,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21年,我國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產(chan) 量分別為(wei) 365萬(wan) 噸、800萬(wan) 噸和270萬(wan) 噸,然而仍以中低端資源化為(wei) 主,綜合利用產(chan) 品附加值有待提高。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等新興(xing) 廢棄物回收拆解處理難度較大,稀有金屬分選的精度和深度不足,難以滿足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材料的應用要求。

  激勵保障製度尚不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的建設體(ti) 量、資金需求量往往較大,短期投資回報不確定性強。現有資金渠道以中央及省市級財政投入為(wei) 主,缺乏創新型的配套機製和多元化的市場活力。可探索將光伏組件納入廢棄電子電器產(chan) 品管理,建立處理基金,向光伏生產(chan) 、銷售、安裝和進口企業(ye) 收取費用,用於(yu) 廢舊光伏組件的回收處理。同時,探索出台專(zhuan) 項、係統的光伏組件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政策,解決(jue) 處理基金征收方麵的難題。

  針對這些主要問題,應進一步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ti) 係,可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發力。

  提升軟硬件設施水平,數字賦能廢棄物收運網絡。加快建設規模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回收站點、分揀中心和交易中心,基於(yu) 合理的服務半徑,優(you) 化分類運輸係統,有序確定選址地點、頻次、時間和線路,確保投放端和處理端的有效銜接。建立健全廢棄物從(cong) 收集、貯存到轉運的全過程全覆蓋監管體(ti) 係,強化多源異構大數據的係統整合、智能學習(xi) 和分析應用,提前研判潛在廢棄物分布區域和擴散軌跡,實現智能監管閉環管理,提高治理調度效率,科學部署環衛保潔力量。

  完善行業(ye) 標準規範,助力二手商品市場發展。強化線下實體(ti) 和“互聯網+”平台服務標準化建設和市場監管,嚴(yan) 格落實資質審核、安全管理、風險控製等要求,健全交易方信任機製,保障買(mai) 家權益、協助消費者維權、提升售後服務水平。完善車輛、家電、手機等二手商品鑒定、評估、分級等行業(ye) 流通標準,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減少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檸檬市場”效應,讓商品定價(jia) 有據可循、有規可依。

  增強高質量循環利用能力,促進常規與(yu) 新興(xing) 廢棄物協同處理。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chan) ”基地和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區,推動再生資源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實現生活垃圾、建築垃圾、醫療廢物、廢鋼鐵、廢紙、廢舊動力電池等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不斷擴大循環利用規模。加快科技創新,鼓勵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攻克再生原料深度提純、多源有機固廢協同處置、廢舊集成產(chan) 品智能化與(yu) 精細化拆解等關(guan) 鍵共性重大裝備,促進高值化利用,全麵提升戰略資源循環供給能力。

  完善政策激勵機製,激發市場活力和內(nei) 生動力。探索廢棄物循環利用產(chan) 品碳資產(chan) 交易製度,加強方法工具開發,完善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礎數據庫,建立國際通用、操作性強、綜合全麵的評價(jia) 係統,準確量化循環利用的碳減排效益,充分發揮碳交易在金融資本和實體(ti) 經濟之間的聯通作用。探索廢棄物跨區域協同利用機製,科學核算生態服務的區域外溢價(jia) 值,創新差異化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鼓勵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生態補償(chang) ,擴大生態補償(chang) 專(zhuan) 項基金渠道,發揮互補優(you) 勢、推動資源共享、深化生態共建、實現經濟共贏。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