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評析】博物館的創新與“守舊”

發布時間:2023-04-12 10: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王思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公眾(zhong) 考古與(yu) 藝術中心主任)

  博物館常被看作是一類“守舊”的機構。這或許源於(yu) 它所收藏的物品多為(wei) “舊物”。但實際上,博物館身在社會(hui) 當中,自然不可能一成不變。《處在紛繁世界中的博物館》一書(shu) 中就提到,博物館在當代社會(hui) 的種種浪潮中已不可能保持孤立。在這當中,市場化是重要的浪潮之一。

  近日,國內(nei) 一些博物館推出沉浸式體(ti) 驗活動,打破了人們(men) 對傳(chuan) 統博物館的刻板印象。比如,據媒體(ti) 報道,洛陽四家知名博物館推出曆史人文類博物館夜宿項目,吸引了不少愛好者的目光,然而一晚的價(jia) 格卻逾千元,一時引發不少討論。那麽(me) ,這是一種創新,還是博物館在市場化浪潮麵前的一種盲從(cong) 或妥協?類似的爭(zheng) 議在博物館領域已不止一次了。

  麵對這樣的爭(zheng) 議,我們(men) 首先需要從(cong) 學理上理解為(wei) 何博物館在走向市場之時會(hui) 爭(zheng) 議聲不斷。這與(yu) 博物館身上所肩負的兩(liang) 個(ge) 定位有著密切的聯係: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二是非營利機構。

  所謂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帶有極強的麵向所有人服務的價(jia) 值初衷,以低門檻的方式進入是公眾(zhong) 對此類機構的基本認知。而關(guan) 於(yu) 非營利機構,則帶有不以營利為(wei) 目標的價(jia) 值導向。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屢次修訂“博物館”一詞的定義(yi) ,有諸多修飾詞語被反複修改。但近年來的數次修訂當中,“非營利機構”一詞作為(wei) “博物館”的定位被保留。可見,國際學術界對此問題的重視之深。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博物館就一定與(yu) 市場絕緣?這樣的觀點也依然是陳舊的。有研究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提出,一味地追求博物館麵向所有人服務,是不切實際且不具備效率的做法。博物館理應有更具策略性的方式來完成自身的定位。而就“非營利”的問題而言,學術界也早已公認,這是一種目的性提法,不意味著博物館不能參與(yu) 一切的營利行為(wei) 。在具體(ti) 手段上,不少國家憑借博物館盈利所得收入是否服務於(yu) 公共性目的來判定其是否屬於(yu) 非營利機構,而非斷絕一切市場收入。

  如此,接下來的問題便在於(yu) ,今天的博物館在市場化浪潮之下,怎樣的創新及行為(wei) 才是最合乎尺度的?而對這個(ge) 問題的回答恐怕還是要回到“守舊”的博物館究竟“守”的是什麽(me) 這個(ge) 問題上。

  博物館的堅守之一是其目標定位層麵的公共性,這也是上文提及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非營利之時所強調的。在此維度上,博物館其實並非不能主辦或者參與(yu) 高價(jia) 格的市場活動,而是需要不斷向自我和外界證明,這樣的活動在目的上是順應了其公共屬性,該活動的內(nei) 容及其收入所得均能起到為(wei) 公共福祉、社會(hui) 正義(yi) 、文化發展等更具公共性的目標助力的效果。

  博物館的堅守之二在於(yu) 其資源層麵的物(或被表述為(wei) “各類遺產(chan) ”)。博物館的收藏帶有替全人類留存文明見證物的意涵。因此,保證物本身的真實性完好、物所承載的價(jia) 值能夠高效且如實地向公眾(zhong) 傳(chuan) 達,這也都是寫(xie) 在博物館職業(ye) 倫(lun) 理守則當中的內(nei) 容。因此,博物館在市場化浪潮下的創新也應以此為(wei) 底線,考慮所謂的“新”是否會(hui) 有礙物的本體(ti) 安全以及價(jia) 值表達。

  博物館的堅守之三可以被理解為(wei) 其在數百年的成長時間內(nei) 所積累起來的業(ye) 務體(ti) 係。博物館的創新未必需要全然顛覆過往的業(ye) 務體(ti) 係,以收藏、展示、教育為(wei) 核心的業(ye) 務體(ti) 係仍然是現代意義(yi) 上的公共博物館最具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業(ye) 務所長,並且這套業(ye) 務體(ti) 係也極具延展性,創新大可在此基礎上展開。

  例如,所謂收藏,不僅(jin) 僅(jin) 是收藏“舊”物,“為(wei) 了明天而收藏今天”的提法在十年前便已開始影響博物館界;所謂展示,也不僅(jin) 僅(jin) 是擺寶,創新理念下的敘事內(nei) 容和高新技術手段也早已為(wei) 博物館界廣泛使用;所謂教育,更不限於(yu) 說教,建構主義(yi) 下的觀眾(zhong) 貼近、突破館舍圍牆的教育實踐、多元人群融合也已常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延展性的做法並不意味著對“舊”做法的替代。博物館業(ye) 務體(ti) 係日漸開放對當下社會(hui) 的觀照,並不意味著其不再繼續傳(chuan) 統的研究、展示和教育模式了,博物館世界本身是可以“新”“舊”多元並存的。

  總體(ti) 來說,我們(men) 還是應該繼續期待博物館成為(wei) 一類創新的機構,不必以價(jia) 格作為(wei) 博物館的枷鎖,不必急著將它帶離市場。畢竟,對於(yu) 今天的每個(ge) 人而言,離開了市場,都將寸步難行。但同時,我們(men) 也不應忘記博物館的“守舊”。它的“舊”在今天依然是具備市場化、創新性價(jia) 值的,依然能夠成為(wei) 我們(men) 在衡量所謂的市場化創新性行為(wei) 之時的初衷、目標乃至底線。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