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遺產借影視傳播獲得新生

發布時間:2023-04-12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梁君健(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施星言(清華大學影視傳(chuan) 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近期,文物、考古成為(wei) 影視創作的關(guan) 鍵詞。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發布北京中軸線網絡視聽文藝精品片單,網絡文化綜藝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網絡紀錄片《一脈》、短視頻《至美中軸》、直播活動《中軸騎妙行》《聽建·中軸》等作品力求以多元的網絡文藝形式呈現中軸線的曆史底蘊和時代內(nei) 涵。還有《博物館之城》《登場了!洛陽》等,這些影視作品以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創新的視聽形式,讓文物與(yu) 考古以嶄新姿態進入大眾(zhong) 視野,豐(feng) 富人們(men) 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想象力。

  激發出觀眾(zhong) 無限想象

  從(cong) 一件文物出發,對它背後蘊藏的故事展開想象,是文藝創作的一種慣用模式。這種關(guan) 於(yu) 文物的想象敘事最早來自傳(chuan) 統的神話傳(chuan) 說等幻想文學,而影視創作多融合探險、動作、懸疑、愛情、喜劇等類型元素。如電視劇《玉碎》《國寶》、電影《十二生肖》等作品,對文物故事進行戲劇化呈現,不僅(jin) 帶給觀眾(zhong) 更加豐(feng) 富的感官體(ti) 驗,也激發觀眾(zhong) 的無限遐想,啟發其探索文物背後的曆史故事。

  除影視劇之外,一些文物與(yu) 考古題材紀錄片也借鑒了戲劇化的表達方式。例如,考古紀錄片《海昏侯》一開頭用充滿懸念的敘述方式講述了盜洞的發現過程,通過旁白和背景音樂(le) 渲染考古人員楊軍(jun) 在沒有防護設備的情況下探看盜洞的驚險過程。《閃耀吧!中華文明》係列節目,以曆史謎題為(wei) 線索,由嘉賓帶領觀眾(zhong) 推理解密,深入考古現場和文明遺址。

  考古與(yu) 文物事業(ye) 的發展需要公眾(zhong) 的廣泛理解與(yu) 社會(hui) 的持續支持。在這方麵,越來越多考古和文物題材影視作品利用戲劇化表達展現這一專(zhuan) 業(ye) 領域的獨特魅力,為(wei) 曆史文化遺產(chan) 實現大眾(zhong) 化傳(chuan) 播、進入流行文化視野提供了通道。以往“沉睡”在博物館中的文物,以及在幕後辛勤耕耘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走到了舞台中央,活躍在大屏小屏。在這個(ge) 過程中,一些經常被使用和大力渲染的文化符號,如三星堆、故宮、中軸線等,也成為(wei)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固定組成要素,甚至進入了時尚領域,融入大眾(zhong) 生活,讓文物考古所蘊藏的曆史知識和文化精神為(wei) 更多人,尤其是年輕受眾(zhong) 所熟知熱捧,從(cong) 而推動曆史文化遺產(chan) 走進尋常百姓生活。

  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

  很多文物考古題材影視作品強調紀實性,在科學考古、曆史研究的基礎上,探尋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曆史,挖掘蘊藏其中的社會(hui) 價(jia) 值和時代意義(yi) 。這種探索嚐試不僅(jin) 使中國觀眾(zhong) 對這一專(zhuan) 業(ye) 領域的文化內(nei) 涵、工作流程有了更加理性的認知,還為(wei) 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紀錄片《又見三星堆》伴隨式記錄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的全過程,以發掘工作的遞進式開展為(wei) 線索,展現考古發掘的跨學科、多團隊合作,考古發掘與(yu) 文物保護同步進行的全新理念與(yu) 全新模式。這部作品為(wei) 全世界了解中國考古事業(ye) 發展打開了窗口,助推三星堆文化從(cong) 國內(nei) 火到海外,讓千萬(wan) 海外網友歎為(wei) 觀止。

  近年來隨著國際傳(chuan) 播觀念的不斷更新,一些文物考古題材影視作品還采取合作模式,通過中外合拍、合作傳(chuan) 播等製片傳(chuan) 播模式的創新,更加精準地對接海外受眾(zhong) 的欣賞口味和文化訴求,成為(wei) 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國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比如紀錄片《星空瞰華夏》以外籍考古學家作為(wei) 主持人,采取中外專(zhuan) 家共同協作的模式,借助衛星遙感成像、數字攝影測量、三維動畫等當代先進技術展示中國最新的考古發現,旨在展示中國悠久的曆史和璀璨的文明。片中涉及的長城建造、元代曆史等內(nei) 容,都是西方觀眾(zhong) 較為(wei) 熟悉和感興(xing) 趣的話題,但創作者沒有止步於(yu) 此,而是給出了新的內(nei) 容和知識點,帶領觀眾(zhong) 進一步探尋曆史真相。由中英團隊聯合創作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邀請英國節目主持人帶領觀眾(zhong) 踏上博物館尋寶之旅。他在節目一開始就提到,“如果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所以,在這趟充滿驚奇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各行各業(ye) 的中國人,傾(qing) 聽他們(men) 的故事,更感受了中國的曆史悠久和幅員遼闊,從(cong) 而對中國有了更加全麵係統的了解。這些作品以國際視角展現中華文化,使中國文物考古故事走進不同國家和地區幾億(yi) 戶收視家庭,令海外觀眾(zhong) 享受文化盛宴。

  不斷更新曆史敘事形態

  文物和考古中蘊藏著許多遺落在曆史長河中沒有記錄在冊(ce) 的故事。文物考古題材影視創作不斷更新曆史敘事形態,不僅(jin) 加深了大眾(zhong) 對曆史文化的認知,也鼓勵我們(men) 在曆史的天空中展開想象,透過物質文明感受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

  考古與(yu) 文物帶來的新型曆史敘述,被曆史題材影視劇借鑒運用。近年來,《長安十二時辰》《夢華錄》等影視劇獲得高收視的成績,固然是觀眾(zhong) 對表導演等綜合影視藝術水準的認可,但圍繞唐宋器物鋪展開來的生活文化和精神風貌,也為(wei) 影視劇增加了吸引力,還將其影響延伸到影視故事之外,為(wei) 觀眾(zhong) 建立起一個(ge) 可以沉浸其中、細致研讀的影像世界。《長安十二時辰》將中國古代十二時辰計時法深度還原,與(yu) 拯救長安城的故事線相互交織。劇中對唐代長安裏坊空間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豐(feng) 富呈現,借助出土文物和曆史記載還原了可信的唐代生活風貌。《夢華錄》展現了宋代一係列的雅好與(yu) 風俗。單就點茶來說,碾茶、熱盞、擊拂、水痕這些工藝流程都一一得到細膩呈現。隨著這些影視作品的熱播,古代器物以及與(yu) 這些器物有關(guan) 的生活方式和當時的風貌引起了廣大觀眾(zhong) ,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濃厚興(xing) 趣。網友紛紛跟拍唐宋時期女子妝容的“仿妝”短視頻,商家推出具有朝代特色的飲料與(yu) 糕點,傳(chuan) 統服飾與(yu) 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新中式”風格風靡全網。文物和考古成為(wei) 了時代風貌的切入點,有力地調動了觀眾(zhong) 的文化想象力,從(cong) 而賦予當代視聽作品更加豐(feng) 厚的精神世界。

  中國是曆史文化遺產(chan) 大國,也應該成為(wei) 曆史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大國。影視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創新作品的敘事形態、傳(chuan) 播形式,不但讓更多的中國人切身感受到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活力,還使越來越多外國觀眾(zhong) 親(qin) 身感知到中國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魅力,為(wei) 向世界講好中國文化遺產(chan) 故事探索出一條有效途徑,彰顯文藝創作的時代使命和大國擔當。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