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兵式旅遊”原原本本地銘刻了青春記憶
作者:王鍾的
春暖花開,萬(wan) 紫千紅,正是出門旅行的好時候。今年是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第一年,對在校大學生來說,他們(men) 終於(yu) 享有正常的校園生活和青春。作為(wei) 出遊的一支重要隊伍,不少大學生的旅行方式呈現出與(yu) 眾(zhong) 不同的特征:短時間、高效率逛景區,甚至犧牲睡覺時間,一分鍾都不耽擱。近日,“特種兵式旅遊”的概念在網上受到熱議。
在許多人眼裏,旅遊就是為(wei) 了從(cong) 緊張的生活工作壓力中解脫出來,追求一種放鬆的狀態。例如,與(yu) “特種兵式旅遊”相反,一些白領外出休假時奉行“躺平”,他們(men) 不關(guan) 心遊玩了哪條路線,打卡了哪些景點,甚至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待在賓館裏,走到鄰近的海灘邊看看夕陽也許是他們(men) 旅遊時最大的活動了。
不同的旅行主張,並無高下優(you) 劣之分。大學生精力和體(ti) 力充沛,在有限的時間、經濟條件下,盡可能打卡更多景點,能更好滿足他們(men) “出門看世界”的需求。不同的旅遊群體(ti) ,選擇不同的旅遊方式,可謂各取所需。
“特種兵式旅遊”正是“窮遊”的表現形式。在高鐵四通八達的當下,大學生遊客選擇普速列車硬座,既是為(wei) 了省錢,也可以利用夜車出行節省住宿費。打卡更多景點,是因為(wei) 學生享有門票優(you) 惠,趁自己還擁有這個(ge) “特權”何不充分利用?“寧可鞋底走穿,也要把景點看完”“好不容易旅遊一次,哪裏都想去看看”,既出於(yu) 經濟理性,也反映了這幾屆大學生因為(wei) 過去疫情限製而產(chan) 生的補償(chang) 心理。
青春的體(ti) 驗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一去不返的。隨著大學生步入社會(hui) ,有了更加充裕的經濟來源,他們(men) 當然有能力讓自己更從(cong) 容地出遊。但是,大學時代“窮遊”中的記憶和收獲,注定是刻骨銘心的。“第一次出門遠行”,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成長體(ti) 驗。讓自己學生時代的出遊經曆更加豐(feng) 滿,自然能夠留下更多值得回味的記憶。
不過,也要看到,一些大學生選擇“特種兵式旅遊”,有不得已的因素。比如,很多“特種兵式旅遊”的行程隻有兩(liang) 三天,是因為(wei) 大學生隻能在雙休日出遊。因此,“特種兵式旅遊”的目的地也往往局限在大學所在地周邊城市,而難以有跨越地區的長線遊。世界這麽(me) 大,但對充滿好奇心的大學生來說,“說走就走”並不容易。
其實,很多大學生的日常課業(ye) 壓力並不大,完全可能騰出更多時間。除了必修課和專(zhuan) 業(ye) 課,大學生在修讀課程選擇上擁有一定自主權,如果課程安排允許,也有可能因為(wei) 周五或者周一無課,從(cong) 而獲得一個(ge) “長周末”。對於(yu) 學生“出門看一看”的呼聲,有的大學還在製度上提供具體(ti) 支持,比如設置“春假”,和“五一”勞動節假期連在一起,讓學生獲得長線旅行的機會(hui) 。
青春“浪”在路上,也要注意安全,更別因為(wei) 旅遊而荒廢了學業(ye) 。籌劃一趟成功的旅行,是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能省錢的地方當然可以省,不該省的地方堅決(jue) 不省。比如,要選擇正規交通工具、住宿點。如果旅程過於(yu) 緊張,陷入疲勞作戰,影響身體(ti) 健康就得不償(chang) 失了。此外,當旅行和學習(xi) 發生矛盾時,還是要正確取舍,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決(jue) 定。
回想自己的校園時代,很多人都有“特種兵式旅遊”的經曆。如今的大學生選擇“特種兵式旅遊”,就是青春原原本本的樣子。隨著年歲增長和身份的變化,他們(men) 進行旅遊活動的心態、需求也會(hui) 發生變化,多數人會(hui) 逐漸告別“特種兵式旅遊”,讓旅遊呈現出更加豐(feng) 富多彩的麵貌。(王鍾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