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節氣文化滋養當代生活
【熱點觀察】
作者:彭江虹(海南師範大學教授)
賞牡丹、吃香椿、飲穀雨茶,當人們(men) 在鮮花和美食中細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這個(ge) 春天的最後一次回眸時,春天最後一個(ge) 節氣——穀雨已經近在咫尺。
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中華民族特有的“時鍾”,凝結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yu) 民俗風尚,標記著時代變遷的足跡和共同的文化記憶。從(cong) 古至今,中國人以節氣為(wei) 指南,組織農(nong) 事活動,安排日常生活。節氣文化溫潤和滋養(yang) 著人們(men) 的生活,並在傳(chuan) 承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ei) 涵。
二十四節氣蘊藏豐(feng) 富的古老智慧
“穀雨到,人歡笑,細雨潤物靜悄悄。”穀雨將至,我們(men) 能明顯感覺到,各地雨水顯著增多,百花開得更繁茂,稻穀長得更茁壯。從(cong) 穀雨的名稱即可了解其部分內(nei) 涵。穀雨取自“雨生百穀”之意,說的就是,穀雨時節,充沛的雨水能夠滿足稻穀關(guan) 鍵期的水分需要,滋養(yang) 作物生長。它與(yu) 雨水、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能反映一段時間的降水現象。正因為(wei) 如此,節氣也被人們(men) 當作中長時間的“天氣預報”。
曉天氣,知農(nong) 事。信息化時代的天氣預報更專(zhuan) 業(ye) 、更精準,但是在廣闊的農(nong) 村地區,很多有經驗的農(nong) 民依然靠著爛熟於(yu) 心的節氣農(nong) 諺,順“時”而為(wei) ,不誤農(nong) 時。以穀雨為(wei) 例,“穀雨時節種穀天,南坡北窪忙種棉,水稻插秧好火候,種瓜點豆種地蛋”“穀雨種上紅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如今,這些節氣農(nong) 諺,在指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服務農(nong) 民生活方麵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不僅(jin) 是一套關(guan) 於(yu) 時令、氣候、物候變化規律的知識體(ti) 係,更是屬於(yu) 中國人的時間哲學,蘊含著古人對自然、天地、歲月的思悟。它是人們(men) 安排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協調農(nong) 事活動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國社會(hui) 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指南,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節氣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wan) 象。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體(ti) 係,它以自然時序提示和服務著我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節氣民俗一定程度上成為(wei) 民眾(zhong) 日常生活的時間坐標,規範日常生活節奏與(yu) 具體(ti) 內(nei) 容,讓人們(men) 感受到生活的儀(yi) 式感;節氣文化成為(wei) 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美學意象和審美意境,沉澱為(wei) 中國人的審美符號和審美傳(chuan) 統,孕育了大量優(you) 秀文藝作品;節氣關(guan) 聯著人間親(qin) 情,即便在異地,人們(men) 也能在共同的節氣與(yu) 節日中情感同頻,情緒共振,這種集體(ti) 共情凝聚著文化認同感;二十四節氣是獨屬於(yu) 中國人的浪漫自然觀,天人合一等思想彰顯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等中國智慧。關(guan) 於(yu) 節氣文化蘊藏的古老智慧,《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書(shu) 在序中所寫(xie) 的一段話可謂精準:“走在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裏,便也走在了無比豐(feng) 富、華美而厚重的文化時空中。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與(yu) 詩意,經曆了千年歲月而依舊生動鮮活,並在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帶給我們(men) 新的啟迪,展現出新的價(jia) 值。”
節氣文化內(nei) 涵隨時代發展
“清明祭英烈,共鑄中華魂。”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各地廣泛開展了祭英烈等係列活動,在全國掀起緬懷英烈、銘記曆史、勵誌青春的熱潮。
二十四節氣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以清明節為(wei) 例,它既是節氣,又是掃墓祭祖、踏青春遊的節日。它的演變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習(xi) 俗和文化累積,形成了禁火、掃墓、踏青、插柳等豐(feng) 富的習(xi) 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首先,作為(wei) 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蘊藏著祖先們(men) 的農(nong) 耕智慧;其次,清明祭祖、掃墓等活動承載著中華民族崇本尊親(qin) 的價(jia) 值理念和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再次,清明踏青蘊含著回歸自然、熱愛生活的人生境界,折射出古人追求與(yu) 天地相參、萬(wan) 物共融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價(jia) 值觀。
而在時代變遷中,清明節的習(xi) 俗隨之嬗變和發展,內(nei) 涵也更加豐(feng) 富。一是清明節是禮讚生命的節日,其中蘊含的感恩文化和責任意識得到進一步發展;二是作為(wei) 傳(chuan) 統節日,清明節是維係國家統一、鞏固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紐帶,通過清明節的儀(yi) 式實踐,可以喚起民族的集體(ti) 記憶,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三是隨著我國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大力弘揚英烈事跡和精神,在全社會(hui) 深入開展崇尚英烈、緬懷英烈、學習(xi) 英烈的宣傳(chuan) 教育活動,成為(wei) 時代賦予清明這一傳(chuan) 統節日的新的內(nei) 涵。
2018年,我國在秋分日設立“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這一天成為(wei) 億(yi) 萬(wan) 農(nong) 民慶祝豐(feng) 收、享受豐(feng) 收的盛大節日,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設立後,一些地方還推出了“節氣﹢助農(nong) ”模式,根據二十四節氣組織不同主題的幫扶活動,不僅(jin) 促進節氣文化的活態傳(chuan) 承,而且助力農(nong) 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實現文化保護與(yu) 經濟建設雙豐(feng) 收。無獨有偶,杭州把穀雨日設立為(wei) “全民飲茶日”,連續多年舉(ju) 辦茶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茶產(chan) 品推介會(hui) ,茶書(shu) 品讀會(hui) 等豐(feng) 富多彩的茶主題活動,有力推動中國茶文化的傳(chuan) 播與(yu) 發展。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節氣文化依然具有巨大的挖掘空間,在助力文化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其內(nei) 涵將會(hui) 更加豐(feng) 富。
讓節氣在當下煥發蓬勃生機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一場精彩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創意表演驚豔了世界,也讓人們(men) 進一步認識到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的價(jia) 值。
根據二十四節氣保護傳(chuan) 承聯盟相關(guan) 信息,僅(jin) 今年3月,各地就廣泛開展了各類節氣文化特色活動,或推出節氣主題音樂(le) 短片,或打造“文藝﹢節氣﹢文旅”品牌,或舉(ju) 辦二十四節氣展覽,或用傳(chuan) 統民樂(le) 演繹節氣音樂(le) 會(hui) ,二十四節氣傳(chuan) 承與(yu) 保護工作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部分,如何讓節氣文化融入和滋養(yang) 人民生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要,激發和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相關(guan) 部門的引導下,這一時代之問已經得到了較好的回答。一是結合重要節慶與(yu) 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內(nei) 涵,強化情感紐帶,此舉(ju) 不僅(jin) 能夠豐(feng) 富百姓的生活,還能釋放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的活力,帶動發展;二是從(cong) 群眾(zhong) 需求出發,依托豐(feng) 富活動讓節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需求,提高生活品質,進一步凝心聚力;三是通過文藝創作激活二十四節氣,讓節氣文化滲透在影視、綜藝、詩歌、繪畫、音樂(le) 、舞蹈以及傳(chuan) 統工藝中,講好節氣故事,實現多元傳(chuan) 播;四是通過節氣文化進校園等形式,在未成年群體(ti) 中進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深化育人內(nei) 涵。
節氣文化的活態傳(chuan) 承意味著二十四節氣要回應人們(men) 的現實需要,與(yu) 廣大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互動交織。接下來,我們(men) 不僅(jin) 要做好二十四節氣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還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尋求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生活中所能釋放的新的可能,讓其持續煥發蓬勃生機。比如,在有效保護節氣文化資源的前提下,通過旅遊、文創、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多產(chan) 業(ye) 多項目的生產(chan) ,讓節氣文化相關(guan) 產(chan) 品走進千家萬(wan) 戶,紮根民間,植根日常。如此一來,節氣文化的“傳(chuan) ”與(yu) “承”就會(hui) 形成良性互動循環,實現節氣文化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真正煥發古老節氣的勃勃生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