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題材電視劇:法不容情亦有情
【文藝觀潮】
作者:黃金(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近日,《他是誰》等劇上線,作品的驚險劇情和演員的精湛演技點燃了觀眾(zhong) 對法治題材電視劇的熱情。隨著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司法改革、基層法治工作狀況等法治相關(guan) 話題逐步受到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關(guan) 注,《警察榮譽》《底線》《獵罪圖鑒》《狂飆》等作品走進觀眾(zhong) 視野,一步步將法治題材創作的熱度推向高潮。所謂法治題材,一般以公檢法係統的工作內(nei) 容為(wei) 主,涉及庭審、刑偵(zhen) 等領域,對創作者的專(zhuan) 業(ye) 性與(yu) 政治性要求較高,具有一定的創作難度。在製作技術不斷成熟、創作素材日益豐(feng) 富以及觀眾(zhong) 觀劇需求提升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法治題材的創作者逐漸跳出傳(chuan) 統創作的固有故事模式,在深耕公檢法係統工作內(nei) 容的同時,開始關(guan) 注公檢法係統以外的各種人群對於(yu) 法治的理解,以及法治建設對不同人生活產(chan) 生的影響,提供更加多元化且更具現實感的法治故事和法律知識,激發大眾(zhong) 對法治問題更加深切的關(guan) 注和思考。
■■以案為(wei) 線,為(wei) 觀眾(zhong) 編織沉浸觀賞體(ti) 驗
法治題材創作從(cong) 誕生之日起,始終深耕社會(hui) 現實,與(yu) 時代同頻共振。本世紀初,隨著人們(men) 法治觀念的不斷增強,法治題材創作成為(wei) 熱門。這一時期的作品以具體(ti) 案件的偵(zhen) 查過程為(wei) 主要內(nei) 容,諸如《重案六組》等采用單線敘事,遵循案件發生、警察追逃、嫌疑人落網的閉環模式。經過激烈的戲劇衝(chong) 突之後,邪惡勢力被粉碎,正義(yi) 得到伸張,給人帶來酣暢淋漓的觀感,正是這一階段觀眾(zhong) 忠愛法治題材的主要原因。但由於(yu) 部分作品渲染恐怖氛圍,表現暴力場景,引發爭(zheng) 議,法治題材在一段時間內(nei) 陷入低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突破性成就,為(wei) 法治題材創作提供了豐(feng) 富的素材,使植根於(yu) 現實土壤的法治題材出現深刻變化。近年來,最高法、最高檢、中央政法委宣傳(chuan) 教育局等機構指導推出了諸多口碑良好的電視劇,如《底線》等細化創作題材,不局限於(yu) 表現刑警之類高風險職業(ye) ,而是深入關(guan) 注公檢法基層工作者偵(zhen) 查審理案件的工作日常,寫(xie) 出了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之下的人間百態。例如《底線》中青年法官周亦安業(ye) 務能力強但不是無堅不摧,工作失誤也會(hui) 頹廢逃避;《破冰行動》中李飛睿智過人,但是容易衝(chong) 動。配角設置也從(cong) 扁平的工具化轉向對人物特色的精雕細琢,《警察榮譽》中派出所所長王守一對片區內(nei) 民情熟記於(yu) 心,且與(yu) 他們(men) 結下深厚情誼。每一個(ge) 人物都帶著人間煙火氣,每一次抉擇背後都有真實的人間艱難,每一次成長之中都蘊藏著汗水和淚水,讓觀眾(zhong) 從(cong) 這些日常生活影像中照見了自己,照見了生活,從(cong) 而引發心理共鳴,激發人生思考。
對具體(ti) 案件進行懸疑剪輯也成為(wei) 法治題材的主要創新路徑。創作者通過多線並行的影像閃回來彼此呼應、埋設伏筆,製造跌宕起伏、驚險刺激的觀賞效果。比如,《他是誰》中在警察尋找被害人時穿插凶手作案鏡頭,使本就複雜的案情變得迷霧重重;《狂飆》中李響與(yu) 曹闖交鋒時,主觀視角與(yu) 旁觀視角交錯,也讓懸念升級。隨著拍攝設備的更新、剪輯技術的提高以及音效的加持,法治題材創作讓觀眾(zhong) 在破解謎題、懲惡揚善的劇情中獲得沉浸式觀賞體(ti) 驗。
■■以戲釋法,深挖法治故事的思想內(nei) 涵
作為(wei) 藝術文本與(yu) 法律文本相結合的影像藝術載體(ti) ,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承擔著傳(chuan) 播法治觀念、普及法律知識的重任,具有其他題材所不具備的現實價(jia) 值和社會(hui) 影響。一部反響熱烈的佳作不是僅(jin) 憑法治熱點事件獲得觀眾(zhong) 緣,而是能超越審判結果去雕刻法治建設的細節與(yu) 深度,詮釋司法改革進程中的各種時代命題。
法治題材創作的難度在於(yu) 如何將法治敘事與(yu) 情感敘事雙軌並行,將情法關(guan) 係貫徹到劇作內(nei) 容之中。滿足看劇觀眾(zhong) 普遍認同的正義(yi) 感是劇作的原始動力,但深挖法治故事的思想內(nei) 涵才是劇作敘事的驅動力。《陽光下的法庭》中法官幫助涉案公司解決(jue) 員工生計問題,《狂飆》中警察兩(liang) 次為(wei) 嫌犯準備餃子,這些情節都是劇中融合情、理、法的藝術載體(ti) ,展現了法律與(yu) 社會(hui) 、人性之間的多層關(guan) 係。
法治劇既是職場劇,也是生活劇。以往的法治題材電視劇多以男性視角思考法治議題,而近期的創作則引入了更多女性視角。比如,《回響》以女刑警冉咚咚的視角搭建案情結構,《他是誰》中的預審員顧開岩因審訊手段的合法性與(yu) 男主角角力,《警察榮譽》裏的見習(xi) 警員夏潔為(wei) 解救落井幼兒(er) 衝(chong) 在一線,這些女性人物一改過去情感敘事為(wei) 主、專(zhuan) 業(ye) 敘事為(wei) 輔的性別形象,以女性的堅定與(yu) 隱忍作為(wei) 推動戲劇發展的主要動力,為(wei) 法治建設提供了更加全麵的觀察角度和更加多元的發展思路。
新時期法治題材的創新還表現在用人物內(nei) 心的矛盾作為(wei) 戲劇張力的內(nei) 核。在正邪二元對立戲劇結構基礎上,創作者更加注重對複雜人性的刻畫。比如《三叉戟》中的悲劇人物董虎受到親(qin) 情、良知與(yu) 罪罰的拉扯,終究因其遊走於(yu) 社會(hui) 邊緣而始終無法徹底完成自我重建,令人為(wei) 之歎息。法治是一個(ge) 宏大的時代命題,近期的法治題材電視劇在將這一命題拆解成和人們(men)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創作元素之後,從(cong) 細微之處入手,向縱深之處開掘,引導人們(men) 深入思考法律與(yu) 人情、法律與(yu) 道德、法律與(yu) 社會(hui) 、法律與(yu) 國家之間的關(guan) 係。
■■寓法於(yu) 心,增強法治社會(hui) 的精神力量
法治題材電視劇因現實題材、創新敘事、沉浸影像,往往比較容易吸引觀眾(zhong) 的注意力,增加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法律知識、法治實踐的認知與(yu) 了解,從(cong) 而達到更佳的普法效果。比如,《底線》大量呈現訴前調解和合議庭辯論,以藝術形式向觀眾(zhong) 展現有中國特色的民事訴訟製度。劇作讓觀眾(zhong) 更加全麵地了解我國司法體(ti) 係的運行模式以及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
法治題材電視劇不僅(jin) 傳(chuan) 播了法律知識,更讓公眾(zhong) 了解到基層法治工作人員緊張工作之外的真實生活狀況。《警察榮譽》中民警每天處理完群眾(zhong) 家長裏短的小事,還要麵對生活的各種難題,讓觀眾(zhong) 直呼“太不容易了”,《底線》中的法官脫下製服後也會(hui) 為(wei) 情感苦惱,因家庭傷(shang) 神。觀眾(zhong) 從(cong) 劇作反觀現實,亦能更加理解基層法治工作者的困難與(yu) 不易,在麵對他們(men) 時多一份體(ti) 諒與(yu) 包容。這對於(yu) 構建更加和諧的法治社會(hui) 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法治題材電視劇在取得諸多創新突破的同時,也湧現了一些新問題。部分作品開播時叫好聲一片,結束時卻反響平平。這些劇作的瓶頸在於(yu) ,一是由於(yu) 前期編劇設置懸念過多,導致後期無法自圓其說,最終隻能通過“神來之筆”解決(jue) 案件處理中存在的所有疑難雜症;二是悲劇人物刻畫過細,占用過多篇幅,而使戲劇結構失重,塑造正麵人物的內(nei) 容不多,導致其性格不夠豐(feng) 滿,形象不夠立體(ti) ;三是落入某些類型的創作套路之中,製造懸念刻意,設置矛盾生硬,使製作水準徘徊不前;四是題材主要局限於(yu) 刑偵(zhen) 、律政領域,創作廣度仍有待追上法治建設發展的現實需求。
時至今日,法治題材電視劇已不僅(jin) 僅(jin) 是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更是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弘揚法治精神、推動法治進步的重要途徑。今年“兩(liang) 高”工作報告中,婦女兒(er) 童權益、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新型案例成為(wei) 熱點,中國法治建設中的痛點、盲點和爭(zheng) 議點值得引發全社會(hui) 的深刻探討,這些為(wei) 法治題材創作提供了豐(feng) 富素材。接下來的法治題材創作應該打開思路,全景式、立體(ti) 化反映中國法治建設發展,使觀眾(zhong)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推動全民法治素養(yang) 進一步提升,為(wei) 促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文化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