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交流太難?試試這兩個溝通技巧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家長經常會(hui) 感到跟孩子溝通真的“好難”。家長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說教育,孩子卻總是“不聽話”;明明自己是“為(wei) 孩子好”,可孩子卻非要“唱反調”。很多家長不免困惑,為(wei) 什麽(me) 與(yu) 孩子溝通總會(hui) 起衝(chong) 突?為(wei) 什麽(me) 孩子總是不懂父母心?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治醫師王慧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在臨(lin) 床中發現,很多孩子在心理治療中都表示,很不喜歡家長對自己說的一些話,例如“你就是不自信”“你為(wei) 什麽(me) 不能積極點”“你再這樣就沒有人喜歡你了”……王慧分析說,這些話或是在給孩子“貼標簽”,或是帶有威脅的意味,雖然家長是出於(yu) “為(wei) 你好”的動機,但會(hui) 打擊孩子的自信。有些孩子反映,自己有困難想跟家長商量,父母的反饋卻是“你別想這些問題就好了”,孩子會(hui) 覺得自己的煩惱不被重視。還有的父母經常會(hui) 把“你看看我為(wei) 你付出了多少”掛在嘴邊,這其實是一種情緒倒灌,父母把自己沒有疏解的情緒發泄在了孩子身上。
與(yu) 此同時,臨(lin) 床中也有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的表達讓自己感到很傷(shang) 心,比如“我跟你講也沒用,你不會(hui) 理解我的”“你總是誤解我,你就是不愛我”“我就是壞孩子,隨便你”等。
王慧告訴記者,溝通的順暢與(yu) 否,與(yu) 對話雙方的情緒狀態、情緒覺察和管理能力等很多因素有關(guan) 。在這方麵,每個(ge) 家庭成員都存在個(ge) 體(ti) 差異,尤其是父母和孩子成長的時代背景不同,在觀念上難免有很大差別,孩子對這個(ge) 世界有著與(yu) 家長不同的期待和認知。越是強勢的父母,越想在親(qin) 子關(guan) 係中掌控主動權,控製孩子的行為(wei) ,就越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
王慧認為(wei) ,溝通的衝(chong) 突是難以避免的,因為(wei) 家庭成員之間的差異不可能消除。良好的親(qin) 子溝通應該是,遇到衝(chong) 突能夠用協商來解決(jue) 。
那麽(me) ,怎樣才能讓親(qin) 子溝通變得順暢?怎樣做才能在交流中促進親(qin) 子關(guan) 係?
“傾(qing) 聽—共情—積極關(guan) 注”
與(yu) 孩子溝通時,家長應把握兩(liang) 個(ge) 重要原則:“傾(qing) 聽—共情—積極關(guan) 注”和“杜絕暴力”。王慧說,“傾(qing) 聽”是指家長要放下自己的情緒,去傾(qing) 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受。“共情”是指家長要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體(ti) 會(hui) 孩子的感受。“積極關(guan) 注”是指家長要以積極和發展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行為(wei) ,在任何情境下都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麵,而不是關(guan) 注孩子的缺點,要看到孩子已經做到的部分,而不是關(guan) 注孩子沒做到什麽(me) 。對於(yu) 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時指出,給孩子鼓勵,讓孩子繼續朝好的方向努力。
王慧舉(ju) 例說,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青春期的孩子說“不想上學了”,而這時家長最常見的反應是覺得孩子不能有這種想法,於(yu) 是非常焦慮,可能的回應往往是說教,“你現在不上學以後怎麽(me) 辦?喜不喜歡都得上,不然以後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
然而,一個(ge) 善於(yu) “傾(qing) 聽—共情—積極關(guan) 注”的家長的做法是,不急於(yu) 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知道自己在認真傾(qing) 聽,然後再根據自己傾(qing) 聽到的情況回應孩子,以關(guan) 心的態度詢問孩子:“聽起來你有點兒(er) 不開心?”孩子在感受到這種關(guan) 心後,很可能會(hui) 繼續表達不想上學的原因,比如“我覺得同學不喜歡我”,家長可以接著詢問:“你願意跟我說一說嗎?”——這是一種邀請對方表達的方法——孩子可能會(hui) 講述跟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家長可以進一步共情:“這件事的確讓人很沮喪(sang) ,其實你是很希望跟同學好好相處的”,最後再對孩子表達出積極關(guan) 注:“雖然有這些不開心的事情發生,但是你還是在堅持上學,堅持完成作業(ye) ,我覺得你很棒。”接下來可以引導孩子找到解決(jue) 問題的方法:“你有想到什麽(me) 辦法嗎?或者我能幫你做些什麽(me) 嗎?”
王慧解釋說,按照“傾(qing) 聽—共情—積極關(guan) 注”的思路,家長更容易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症結,引導孩子表達出負麵情緒,並給出解決(jue) 問題的指導和建議,孩子也會(hui) 覺得自己的努力和感受都被看見了,通常他的情緒會(hui) 得到釋放,也會(hui) 有更多信心去麵對生活中的困難。這樣的親(qin) 子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
王慧特別強調,在這個(ge) 過程中,家長要給予孩子真正的尊重,不能隻是為(wei) 了達到目的而使用技巧去控製孩子。
非暴力溝通
第二個(ge) 原則是溝通的過程要“杜絕暴力”。“暴力”既包括武力,也包括刻薄的語言。非暴力溝通,就是不要用攻擊性的方式來解決(jue) 問題。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家長反映,自己其實也想跟孩子“好好說話”,但常見的情況是,覺得孩子“不聽話”,讓自己很生氣,結果就跟孩子發了脾氣。
王慧說,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是家長要先進行自我情緒的傾(qing) 聽和疏解,這是一個(ge) 自我理解的過程,有助於(yu) 家長保持相對平和的心態去跟孩子溝通,避免“暴力”的表達方式。
王慧舉(ju) 例說,當孩子回家晚了時,家長通常會(hui) 很生氣,從(cong) 而批評和指責孩子,但其實這時家長應該先靜下來自我傾(qing) 聽,了解自己生氣是因為(wei) 對孩子的擔心。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擔心,比如可以說:“我感覺很擔心,很焦慮,因為(wei) 我需要確認你的安全。我希望你能夠按時回家,如果你晚回家也可以提前給我發個(ge) 信息,這樣能夠減少我的擔心和焦慮”,而不是因為(wei) 自己擔心和著急而直接失控責備“你總是不聽我的話”“你總是給我添亂(luan) ”或者“如果你不在這個(ge) 時候回來就別吃晚飯了”之類帶有懲罰、威脅、命令意味的“暴力”性的語言。
“指責、批評、‘貼標簽’都是帶有暴力性質的語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主任醫師李雪補充說,“這些語言不僅(jin) 會(hui) 使溝通無效,還會(hui) 破壞親(qin) 子關(guan) 係。”
“非暴力溝通”需要學習(xi) 和鍛煉的過程。王慧看到很多家長或許因為(wei) 自己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的苛責,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都是“嚴(yan) 厲的愛”,因此也習(xi) 慣於(yu) 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用嚴(yan) 厲的管教和苛刻的指責來教育孩子,而不善於(yu) 給孩子表揚和鼓勵。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家長自以為(wei) 是出於(yu) 愛的表達,如果帶有暴力性質,孩子並不能很好地接受和消化。
家長需要意識到,能讓孩子感受到的愛,才是孩子需要的愛。
此外,家長如果希望孩子具有哪些品質,自己就要先做出正麵行為(wei) 示範,比如如果希望孩子養(yang) 成健康的生活習(xi) 慣,自己就不要抽煙喝酒,而是要堅持鍛煉身體(ti) ;如果希望孩子熱愛生活,自己就不要總是消極悲觀抱怨。
“良好溝通的前提是良好的關(guan) 係。”王慧說,親(qin) 子之間良好關(guan) 係的標誌,是孩子對家長有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她建議家長可以定期舉(ju) 辦家庭會(hui) 議,詢問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和孩子互相表達對彼此的意見、期待、讚賞和感恩,從(cong) 而促進了解。
與(yu) 此同時,家長也要懂得愛自己和照顧自己。“找到自己情緒的加油站,多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快樂(le) 和放鬆的事情;要善於(yu) 鼓勵自己,表揚自己,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不要總是帶著負麵情緒苛責自己。家長想要更好地照顧孩子,就要先學習(xi) 怎麽(me) 更好地照顧自己。家長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得更好,孩子的狀態也會(hui) 更好。”(記者 夏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