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苦練精技術 以創新求突破(中國道路中國夢·齊心協力加油幹)

發布時間:2023-04-21 10:1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30多年前,我從(cong) 技校畢業(ye) 加入石油工人隊伍,帶我的師父語重心長地說:“技術是咱們(men) 的立身之本。隻有技術過硬,能解決(jue) 生產(chan) 實際難題,咱們(men) 工人才有價(jia) 值。”

  測井被譽為(wei) 油田勘探開發的“眼睛”。工作後不久,我作為(wei) 測井小隊的測井工,被派到冀東(dong) 油田從(cong) 事外部市場服務。那裏冬天特別冷,有時候擔心儀(yi) 器不好啟動,我們(men) 就寧可自己少蓋點,拿車上的棉被給儀(yi) 器保暖。大家積極性很高,工作起來也很努力,但由於(yu) 當時的儀(yi) 器比較落後,我們(men) 隻能一趟一趟下井,生產(chan) 效率並不高。

  飽受困擾之餘(yu) ,我下決(jue) 心改進測井儀(yi) 器性能。為(wei) 盡快掌握相關(guan) 技術,我等工友睡著了,悄悄從(cong) 床上爬起來,打著手電筒在小本子上寫(xie) 寫(xie) 畫畫,針對測井施工時效低的難題反複琢磨,還去兄弟單位向技術水平高的老師傅虛心請教。經過近半年的試驗摸索,測井儀(yi) 器性能得到大幅改進,生產(chan) 效率迅速提升,我也獲得了單位的獎勵,嚐到了創新發明的甜頭。

  幹一行、愛一行,專(zhuan) 一行、精一行。後來,我當上了測井小隊的隊長。由於(yu) 當時使用的測井儀(yi) 器不少都依賴進口,操作較為(wei) 複雜,施工中經常出現故障。在完成日常生產(chan) 任務之餘(yu) ,我把各種技改問題收集起來,一有空就千方百計尋找答案。技改發明沒有捷徑可走,隻能投入時間精力,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一點一點進步。我細心揣摩工藝上的變化,仔細比較測井儀(yi) 器的性能差異,向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請教。堅持不懈、厚積薄發,再加上公司領導和同事的支持,我的發明創新成果越來越多。

  此後,以我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成立,20多名成員全部來自一線測井小隊或從(cong) 事儀(yi) 器維修工作。我們(men) 以推動自主創新、降本增效為(wei) 目標,弘揚工匠精神,堅持每星期都到生產(chan) 前線走訪,深入了解儀(yi) 器設備使用情況,想方設法解決(jue) 生產(chan) 一線最實際最棘手的難題,讓技改發明和生產(chan) 實際緊密融合。截至目前,我們(men) 已經累計完成技改革新任務260餘(yu) 項,研製出八大類型100多種測井儀(yi) 器,收獲滿滿。

  今年將是我們(men) 最忙碌、最充實的一年。一方麵,我們(men) 牽頭公司13個(ge) 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之家”,大家擰成一股繩,加緊研製高精度儀(yi) 器。另一方麵,我們(men) 持續加大對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通過“名師帶徒”“周末講堂”等形式,全力幫助新的創新人才快速成長,讓“處處是創新之地,天天是創新之時,個(ge) 個(ge) 是創新之星”早日變成現實。

  新時代新征程,技術工人前途廣闊、大有可為(wei) 。無論是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還是建設製造強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揮技術工人隊伍的聰明才智。我們(men) 將保持勁頭、繼續努力,以勤學長知識、以苦練精技術、以創新求突破,為(wei) 企業(ye) 發展、國家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wei) 中石化經緯有限公司職工)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