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好種子向陽生長(現場評論·海南自貿港觀察④)

發布時間:2023-04-21 10:1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用好用足自貿港政策,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北緯18度線附近,光熱充沛,氣候溫潤。從(cong)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過三亞(ya) 市,到樂(le) 東(dong) 黎族自治縣,一幅南繁耕種圖鋪展開來。

  何為(wei) “南繁”?就是利用我國南部亞(ya) 熱帶或熱帶光熱條件,進行種質資源加代繁殖和選育。年逾七旬的棉花育種專(zhuan) 家趙國忠介紹:充足的光熱像“加速器”,需要10年出的成果,通過南繁可能隻要3年。

  南繁育種,承載著“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的重任。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集中攻關(guan) ,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才能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在三亞(ya) 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科研人員借助高端設備,聚精會(hui) 神地做著實驗、記錄數據。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育成的農(nong) 作物新品種,超過70%經曆過南繁育種。如今,海南正以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為(wei) 核心,加快建設種業(ye) 創新、服務全國的“南繁矽穀”。

  一粒好種子,從(cong) 南繁試驗田裏走出來,需要科研人員紮下根。最初來基地的人,像“候鳥”一樣,吃過路途奔波、田間安家的苦。現在,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yu) 成果轉化中心主體(ti) 結構封頂,種子創新研究院科研樓竣工投用,5040畝(mu) 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zhuan) 區全麵建成……不斷改善的科研、生活條件,讓很多人從(cong) “候鳥”變成常駐。通過智慧管護,插秧、翻地、排水等田間管理不再需要科研人員操心;借助數字育種,每粒種子生長周期的數據得以全程監測。新技術的應用,讓更多科研人員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向“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夯實了做強種業(ye) “芯片”的基礎。

  一粒好種子,從(cong) 科研人員手中育出來,離不開製度支撐。以前在南繁科研基地,不少單位各自為(wei) 戰,造成重複研究、資源浪費。依托基地建設的三亞(ya)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以國家戰略任務為(wei) 使命,通過項目牽引、聯合攻關(guan) 等方式,為(wei) 種業(ye) 科技創新搭建公共科研平台,致力於(yu) 突破種子創新關(guan) 鍵核心技術。今年2月,實驗室聯合企業(ye) 啟動“揭榜掛帥”項目,67個(ge) 優(you) 勢團隊圍繞20個(ge) 項目的育種技術開展攻關(guan) 。產(chan) 業(ye) “出題”,科研“答題”,並將科研成果轉化權交給企業(ye) ,助力第一時間實現成果應用。實踐證明,創新體(ti) 製機製、優(you) 化配置資源,讓機構、人才、資金、項目等充分活躍起來,方能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一粒好種子,從(cong) 海南島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還得益於(yu) 自貿港建設的政策優(you) 勢。乘著自貿港建設的東(dong) 風,海南正加快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該基地能夠開展動植物種質資源綠色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有利於(yu) 保障國門生物安全;也可探索更開放的對外引種機製,吸引全球優(you) 秀種業(ye) 資源、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進入。得益於(yu) 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從(cong) 優(you) 質種質資源的搜集、鑒定、評價(jia) 與(yu) 共享,到探索種質資源保存、交換、貿易、共同科研、合作開發、增值分配等新模式,都有了更好平台、更大空間。用好用足自貿港政策,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陽光灑向大地,良種破土生長。無數建設者紮根島上、製度創新激發活力、更高水平開放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讓人們(men) 更加堅信,海南自貿港已經站在更高起點,一定能像種子一樣向陽生長、積蓄力量。

  (作者為(wei) 本報海南分社記者)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