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天籟”與“貴人聲”
作者:李凡(寧波大學音樂(le) 學院講師,聖彼得堡音樂(le) 學院管樂(le) 藝術博士)
在《世說新語》中,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與(yu) 東(dong) 晉大將軍(jun) 桓溫有這樣一段對話。桓溫問孟嘉:“聽伎,絲(si) 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孟嘉答:“漸近自然。”我練習(xi) 木管樂(le) 器單簧管已經有二十多年。典籍中這段關(guan) 於(yu) 樂(le) 器聲音高下的對話,讓我不由想起了單簧管。
單簧管因使用一枚蘆葦簧片而得名,管體(ti) 多為(wei) 烏(wu) 木材質,又名“黑管”。雖然簧管樂(le) 器在古希臘、古埃及和我國春秋時代早已有之,但是今天人們(men) 吹奏的單簧管,乃木管樂(le) 器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之一。
十七世紀末,單簧管最早在歐洲出現,於(yu) 清朝時傳(chuan) 入中國。在傳(chuan) 入中國一個(ge) 多世紀的時間裏,單簧管受到廣大音樂(le) 學者、音樂(le) 愛好者的喜愛。在雙簧管、單簧管、薩克斯、巴鬆、長笛等木管樂(le) 器家族中,單簧管運用最為(wei) 廣泛。
回到《世說新語》裏那段著名的對話。“絲(si) 不如竹,竹不如肉”這句話,千百年來被傳(chuan) 統音樂(le) 理論不斷提及。宗白華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指出:“中國民族音樂(le) ,從(cong) 古到今,都是聲樂(le) 占主導地位。所謂‘絲(si) 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也。’”
“絲(si) ”“竹”“肉”代表三種器樂(le) 的聲響。“絲(si) ”不是今天的絲(si) 弦拉奏樂(le) ,而是指古琴、古箏、琵琶等古代弦樂(le) 彈撥樂(le) ;“竹”指竹木製作的樂(le) 器演奏的樂(le) 聲;“肉”指代人的歌唱。孟嘉認為(wei) ,三者比較,彈撥樂(le) 聲不如竹管樂(le) 聲,竹管樂(le) 聲不如人聲歌唱。
孟嘉的回答很符合我國傳(chuan) 統文化對音樂(le) 的認知。
傳(chuan) 統文化崇尚自然,推崇天籟。人們(men) 常選用天然的材料製作樂(le) 器。據統計,我國西周時期樂(le) 器的數量有七十餘(yu) 種。《周禮·春官》中已有根據樂(le) 器製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把樂(le) 器分為(wei) 金、石、土、革、絲(si) 、木、匏、竹八類,稱八音。從(cong) 先秦到清代的兩(liang) 千多年中,我國一直沿用“八音”分類法。成書(shu) 於(yu) 南宋的《三字經》說,“匏土革,木石金,絲(si) 與(yu) 竹,乃八音”。在“八音”中,除了金,其他七種樂(le) 器的製作材料,多選用人們(men) 日常生活中較為(wei) 常見的東(dong) 西,如竹子、木頭、蘆葦、葫蘆等。這體(ti) 現了人們(men) 取法自然的製作理念和崇尚自然的審美心理。
雖然“絲(si) ”與(yu) “竹”都是取自天然材料製作的樂(le) 器,但是當時的“絲(si) ”樂(le) 器演奏是靠人手擊打而發聲,而“竹”樂(le) 器的演奏,是靠人呼出氣流而發聲,近似風吹竹林、蘆葦搖曳的自然音響,這也是古人認為(wei) “絲(si) 不如竹”的原因之一。
傳(chuan) 統文化還“貴人聲”。所謂“竹不如肉”,就音樂(le) 史而言,是先有聲樂(le) ,後有器樂(le) ,人類總是仿聲樂(le) 而造器樂(le) ,認為(wei) 再好的器樂(le) 也比不上聲樂(le) 。就音樂(le) 理論而言,明代曲學理論著作《曲律》雲(yun) :“樂(le) 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樂(le) 譜隻是曲調的框架,演唱者在演唱時要對曲調進行潤色,稱為(wei) “潤腔”。如果不通過立體(ti) 有聲的演唱,就不能呈現曲調的“色澤”之美。這種色澤之美,是通過聲腔展現的旋律、節奏之美。“聲要圓熟,腔要徹滿。”音高而聲不竭,音低而聲不虛,音強而聲不喊,音弱而聲不散,音輕而聲不緊,音沉而聲不悶,全在“肉”聲控製。而聲腔之美全係於(yu) 情,“聲為(wei) 情役,腔為(wei) 情設”“聲情合一”,是為(wei) 最美。試看秦青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yun) ;韓娥哀唱,餘(yu) 音繞梁,三日不絕。這是絲(si) 竹難以企及的效果。就音樂(le) 傳(chuan) 統而言,“貴人聲”是我國古老的聲樂(le) 傳(chuan) 統。《周禮》《儀(yi) 禮》《禮記》中,都有“登(升)歌下管”的文字記載。所謂“登歌”“升歌”即“歌者在上”,歌者在堂上進行演唱;“下管”即“匏竹在下”,即演奏吹管樂(le) 器的伎人在堂下。古人演奏時,通過位置的不同安排,體(ti) 現出對“人聲”的推崇。這就像今天“主唱”“伴奏”之別。
從(cong) 某種角度看,單簧管既有“絲(si) 不如竹”的一麵,又有“竹不如肉”的一麵。單簧管有將近四個(ge) 八度的寬廣音域,各音區都有不同的表現特色,音色優(you) 美,近似大自然的聲響,給人一種幽靜致遠的感覺,令人難以忘懷。這就是單簧管“絲(si) 不如竹”的一麵。
“肉”可以說是一種得天獨厚的特殊“樂(le) 器”。從(cong) 現代發聲理論看,人在喉部有對稱的兩(liang) 條聲帶。在發聲時,聲帶瞬時拉緊,兩(liang) 條聲帶間縫隙變小。這時,從(cong) 肺部出來的氣流壓力加大,衝(chong) 開縫隙,使縫隙變大,聲帶變形。當氣流衝(chong) 開縫隙的一刹那,氣流速度加大,壓強迅速減小,使聲帶恢複原來的形狀。如此循環,便形成聲帶的振動,從(cong) 而發出聲音。
這種發聲機理很像雙簧管的簧片發聲。發聲的條件就是調整氣流速度和彈性係數,使聲帶持續振動。和簧管樂(le) 器一樣,人的發聲器官有聲帶作為(wei) 產(chan) 生振動的器件,有口腔、鼻腔、喉腔、咽腔和胸腔作為(wei) 共鳴器件。通過聲帶的鬆緊調節,便發出不同音高的聲音。人體(ti) 共鳴腔受人的調節而改變形狀,以便發出不同特色的聲音。例如,在歌唱時,把口腔的形狀從(cong) 扁平狀盡量改變為(wei) 圓形,可以提供更好的共鳴。這是任何樂(le) 器都辦不到的。人聲能夠通過控製舌、唇、齒、咽等部位的不同動作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有些口技演員,能夠模仿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這也是樂(le) 器難以做到的。器樂(le) 演奏雖有不同流派,但是遠沒有人聲豐(feng) 富多彩。人聲因人而異,極富個(ge) 性。單簧管發聲機理近似人聲,藝術表現力強,有“樂(le) 器演說家”和木管樂(le) 器中的“戲劇女高音”之稱,這正是它“竹不如肉”的一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